跨文化交际中的礼貌原则比较分析

2014-06-10 17:52谢爽
关键词:礼貌原则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

谢爽

摘要: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礼貌原则在跨文化交际中常常起到关键作用。但是由于中西方文化不同,礼貌原则的使用也存在差异,影响跨文化交际的成败。从称呼与称谓、恭维与自谦、禁忌与委婉以及一些非言语行为的分析入手,比较中西礼貌原则差异现象,探究其差异原因,以期减少跨文化语用失误,促进跨文化交际。

关键词:礼貌原则;跨文化交际;文化差异

中图分类号: G125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6720539(2014)05008904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加剧,人们与来自不同国家的人交流日趋频繁。跨文化交际逐渐渗透至各个领域,但是由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存在一定程度的文化差异,人们在跨文化交际中出现了文化冲突也就在所难免。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礼貌在跨文化交际中起着关键作用,直接决定着交际的成败。在任何一个文化领域里,都有相应的视为礼貌的言语行为规范,一种言语行为在这个文化领域中通常被视为“尊重、友好”,但在另一个文化领域中就可能被视为“无理、粗鲁”。因此,只有学习和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礼貌原则,才能够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交际。本文以英汉跨文化交际为例,从中西礼貌差异现象入手,探究其原因,以促进有效的跨文化交流。

一、礼貌原则在跨文化交际中的理论基础

从全面和广义的角度来讲,跨文化交际就是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它不仅包括言语交际,也包括非言语交际。正如Wolfson(1989)所发现的那样,在跨文化交际中,本族语者也许能够容忍非本族语者的语法语音错误,却难以容忍由文化差异引起的违反话语规则的行为 [1]。何自然也指出,在言语交际中,人们首先考虑的是话语是否得体和合适,即礼貌问题[2]。由此可见,是否礼貌得体是跨文化交际是否有效成功的关键。作为跨文化交际的重要原则,礼貌原则也从其提出伊始就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英国语言学家Leech在Grice“合作原则”的基础上,根据西方人的言行习惯,提出了促成成功交际的“礼貌原则”。其包括六个准则:得体准则(Tact maxim)、慷慨准则(Generosity maxim)、赞誉准则(Approbation maxim)、谦逊准则(Modesty maxim)、一致准则(Agreement maxim)和同情准则(Sympathy maxim) [3] 。我国的语言学家顾曰国先生也结合汉语和汉文化的特点,提出了汉语交际的礼貌原则:贬己尊人准则、称呼准则、文雅准则、求同原则和德、言、行准则[4]。

从以上中西语言学家的研究中不难发现,由于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主体的文化背景不同,其对“礼貌原则”的理解和运用就不尽相同,在交际中难免产生误解,甚至引发冲突。

二、礼貌原则在英汉跨文化交际中的差异现象礼貌现象在中西方社会中的表现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中西方所运用的礼貌原则也存在相通之处,这使得交际双方能有效进行跨文化交际,但是交际的失败往往却由于其运用原则的差异造成。礼貌原则在英汉跨文化交际中的使用差异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称呼与称谓、恭维与自谦、禁忌与委婉及一些非言语行为。

(一)称呼与称谓的差异

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各民族称谓词语的数量和指称的范围各有特色。中国文化传统 “重名分 ,讲人伦” 的封建伦理观念,与西方社会“人为本、名为用”的价值观念有所不同,使得中西方在称谓系统上存在明显的差异[5]。汉语中的称呼和称谓非常复杂,对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称谓,而且对于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场合也要求使用不同的称谓,更甚者,为了达到某些特定的效果或者目的,汉语使用者也会使用不同的称谓。用汉语称呼别人时,一般要求说出彼此之间的关系,甚至呼出辈分、职务、头衔,如“大舅舅”、“二姑姑”、“三姨夫”、“刘秘书”、“王经理”等。特别对于家庭成员的称呼,汉语中尤为讲究。父亲一系的比自己长一辈的男性长辈要称“伯父”、“叔父”、“姑父”,女性长辈称“姑母”;母亲一系的比自己长一辈的男性长辈要称“舅舅”和“姨夫”,女性长辈称“姨母”。与此相反,英语中则要简单得多,在家族中,男性长辈统称为“Uncle”,女性长辈统称为“Aunt”,而且在家族之外,也用“Uncle”和“Aunt”来称呼长辈,甚至直呼其名。在日常交际中,除了特殊的一些职务关系外,英语一般都用“Mr.”、“Miss”和“Mrs”为称,在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更常用given name来称呼以示亲切和随意。而在中国文化中,对长辈的直呼其名被称为“大逆不道”,对不是特别熟的人,尤其对于刚认识的人直呼其名完全就是“没有家教”。所以,在刚开始进行跨文化交际时,英语学习者常常称呼别人为 “Peter老师”、“Emma董事”等,常常弄得西方人不知所措。

(二)恭维与自谦的差异

在人际交往中,为了表示友好,各国人民都会对别人进行恭维,而为了礼貌,被恭维方也会表示一定程度的谦虚。但是中西方的谦虚方式却截然不同:中国人往往采取贬低自己或否定自己的方式来表示,而英语国家的人对于别人的称赞往往欣然接受。比如,对于“Your painting is so beautiful1!(你画得真漂亮!)”的恭维或称赞,英语国家的人会很高兴地接受,并回复以“Thank you!”,但是中国人的第一反应往往是“哪里,哪里!画得不好,都是瞎画的!”。英语国家的人会觉得这样的回答太言不由衷了,甚至会觉得是在变相嘲笑自己的欣赏水平。同样,中国人在请客吃饭时最喜欢说“没什么好菜招待大家”,在發言前也会自谦说“我的水平有限,而且准备得也不充分,只能随便说说了”,而这些都会造成英语国家人的迷惑甚至反感,会觉得说话者很虚伪且对大家不够尊重。与此同时,对于恭维的效果,中西方差异也很大。在中国,一个男子赞扬一个女子的美丽有时会被视为猥亵和挑逗,而在西方,这种恭维是很平常很礼貌的方式。

(三)禁忌与委婉的差异

禁忌(taboo)是人类社会从古至今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无论是野蛮落后的原始部落还是高度文明的现代社会,语言禁忌都存在于各个地方。正是如此,当一些事物不便提及的时候,人们就会换一种方式比如委婉语来表达。但是,中西方语言中对于禁忌和委婉的使用也是不同的。最明显的莫过于,英语国家的人对自己的年龄、收入、婚姻状况和宗教信仰讳莫如深,而中国人对此却乐于告知,甚至将其视为关心别人的行为。再比如,对于一位妇女的怀孕,英语国家的人会直截了当地问:“Are you pregnant? Congratulations!(你怀孕了吗?恭喜你!)”,而中国人则会小心翼翼地用“有了”或“有喜了”等委婉的说法来代替。

(四)非言语行为的差异

跨文化交际中礼貌原则的使用差异不仅体现在语言上,还体现在非言语行为方面,如肢体语言、表情和穿着等方面。最常见的莫过于中西方收到礼物后的反应。西方社会特别是英语国家的人在收到礼物的第一反应就是拆开礼物,并对礼物表示欣赏,对赠与者表示感谢;与此相反,中国人在收到礼物的第一反应则是放在一边并对赠与者表示感谢,等他们离开后再拆开。因为在中国的传统礼仪中,当着赠与者的面拆开礼物是非常不礼貌的行为,而这在西方国家看来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了,而且自己精心选择的礼物得到被赠与者的赞赏本身也是对赠与者的鼓励和礼貌。再者,中西方对于“帮助”的礼貌理解也不同。例如:

Chinese: Oh, you look so bad! Whats the matter?

English: Well, I just have a cold.

Chinese: What a pity! Lets see a doctor. I know a good doctor who can help you. Lets go! (Then urge the man to go.)

English: OK, thats enough! Thank you!

在上面的例子中,这个中国人很是古道热肠,既关心别人还提出了建议,甚至还付诸行动催促这个英语国家的人去看医生,按照中国社会礼貌原则的理解,此人的做法很能体现热心,但是在英语国家的人看来,这是妨碍了自己的人身自由。所以才会有“thats enough”这种不耐烦的字语,实际在表达“这不关你的事,我不愿意去”。

正是由于在以上几方面中西方对礼貌原则的理解差异,造成了跨文化交际中,英汉语使用者的误解甚至交际失败。

三、差异形成的原因

无论是西方社会还是中国社会,从古至今都各自有着尊崇的礼貌原则。随着跨文化交际活动的逐渐增多,我们发现中西方的礼貌原则侧重点和具体形式都有较大的不同,而这也是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息息相关。这些差异的形成源于中西方不同的人文历史条件、价值观取向和主流信仰。

(一)人文历史条件的迥异

中国属于农耕型的人文社会环境,其人员流动性不强,邻里之间相对比较稳定,所以需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谐和睦。而且中国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使得中国人很少与外界进行交流,故此形成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社会组织,制定了特别的礼法制度。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管子》有言“上下有义、贵贱有分、长幼有序、贫富有度,凡此八者,礼之经也”,即规定了礼的精神:天地人伦,上尊下卑。所以,在汉语中对于长者和尊者的称谓要求很严格,对父系和母系的亲属称谓也分得很清楚。但是以欧洲大陆为典型的西方国家则是海洋型的人文社会环境,人员流动性强,形成了以财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契约制的城邦组织。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相对平等,家庭和家族的观念也相对薄弱,所以英语国家的人在称呼和接受恭维和称赞时更随意。

(二)价值观取向的不同

价值观取向对人类活动起到了规定性的作用,指导着人们的思维、认知行为活动和评价标准。中国人主张“天人合一”“以和为贵”,求整体,求统一,讲仁义,所有的礼貌都需要以群体为取向,并符合社会和群体的期望,即追求集体主义,从此造就了中国人谦虚内敛的性格特征。这一点从“满招损,谦受益”、“枪打出头鸟”、“树大招风”和“言多必失”可见一斑。中国人认为自谦是必要的,而且越谦虚越能表示礼貌,所以对于别人对自己的恭维和赞美,必定首先采取贬低自己的态度来抬高对方。相反,西方人主张“natural rights(天赋人权)”。每个人生来就是平等的,没有必要为了抬高别人而贬低自己,要按照自己的愿望来选择和处理事物,即追求个人主义。在餐桌礼仪的问题上,这一点表现得尤为明显。中国主人喜欢将自己觉得味美的食物夹到客人的碗里,甚至夹得越多显得自己待客有道,能够让客人不动手就能吃到美味,也就是把客人地位抬得很高,也显得整个餐桌其乐融融,殊不知,这正应了中国一句古话“好心办坏事”。西方国家的人们对此很是无奈,一者,他们不能按照自己的饮食意愿来进行选择而是被迫喂食;二者,用筷子夹来夹去也不卫生。

(三)主流信仰的差异

中国的主流信仰受孔孟之道影响颇深,而孔孟之道的思想精髓则是“仁”和“礼”。“仁”即为仁爱、仁慈和博爱,要求人们以“和”为前提来爱戴别人;“礼”即为“理”,与道德伦理紧密联系,要求人们以“敬”为前提来遵守礼数。所以,孔孟的“仁”和“礼”是有差别的爱,用尊卑秩序维护的爱,以此来保证“和”的社会秩序。西方的主流信仰受基督教影响很深,而基督教本身就崇尚个体。耶稣基督自己就是一个个体,经常用个体的力量和博爱来拯救世人和世界。所以在以个人主义为取向的西方社会,个人的自由和平等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由此可见,正是由于上述的不同,在西方社会的礼貌原则使用中,人们更侧重于Leech的一致原则和得体原则,而这种得体则是西方人自己长久以来接受的得体;另一方面,在中国社会的礼貌原则使用中,人们更侧重于顾曰国的贬己尊人原则。

四、结语

从英汉两种语言的礼貌原则比较分析,我们不难发现,由于中西方在人文历史条件、价值观取向和主流信仰等文化因素的不同,在跨文化交际中,交流双方容易用本族文化的礼貌原则来理解和评价对方的言行,造成一定的误解,甚至交际失败,即语言负迁移。尽管这种负迁移是无意的,但有时却会造成严重后果。因此,重视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学习不同文化影响下的礼貌原则,对于有效进行跨文化交际十分必要。

参考文献:

[1]Wolfson,N.Perspectives:Sociolinguistics and TESOL[M].MA:Newbury House,1989:37-53.

[2]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110.

[3]Leech,G.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London:Longman,1983:108.

[4]顾曰国.礼貌、语用与文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2,(4):12-19.

[5]Thomas,J.Cross-cultural Pragmatics Failure[J].Applied Linguistics,1983,(2):91-109.

[6]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71-89.

[7]董绣.礼貌—中西文化差异的表征[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97-101.

[8]刘绍忠.语境与语用能力[J].外国语,1997,(3):23.

[9]唐德根,歐阳丽萍.跨文化交际语境与特殊会话含义的理解[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8):9-12.

[10]唐兴红,刘绍忠.跨文化交际中称呼语的礼貌规范和语用失误[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10):11-14.

[11]王西成,曾涛.也谈礼貌原则[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80-84.

[12]朱秀芝.文化间性视野中礼貌意识的形成[J].外语学刊,2007,(3):127-129.

猜你喜欢
礼貌原则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
简析好友对话中的不礼貌语言
跨文化交际中的“入乡随俗”
中西方价值观差异与跨文化交际的探究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现象及解决策略
文化差异对初入国际市场的法国中小企业影响分析
浅析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英语翻译的影响
礼貌原则下酒店英语委婉语初探
对外汉语教材出版的文化差异冲突与融通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