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志忠
记得那是上世纪80年代初的腊月二十九,也是镇上最后一个大集。
邻居家的大妈攥着积攒一年才省下的五块零钱,去集上买过年的猪肉。当时,刚刚允许个体户屠宰搞经营,猪肉价格每市斤也就块八角钱,那猪肉红润、新鲜,油光光的只一层薄皮。只有生长期长、非精饲料喂养的好猪,才能出这样的肉,拿现在的话说,是一流的“精瘦”肉。只见屠夫熟练地操起锋利的五寸片刀,切下一块,随手抽一根用水浸泡过的马莲,把肉捆起来,提一杆油亮的秤一称,秤杆翘起,秤砣被挑得高高的。屠夫用一副极不情愿的腔调说:“多了一两,就不往下割了。相当于照本卖的!”大妈两眼紧紧盯着秤上的星星,觉得赚了便宜,高高兴兴地把肉拎回家。没想到,一向木讷的“老蔫儿”大伯大发雷霆,气得结结巴巴,粗门大嗓地数落起大妈来,什么“缺心眼儿”“不会过日子”等等,最后还不解气,坚持让大妈去退货。
你猜问题出自哪里?大伯嫌大妈买的这块猪肉太瘦了。当时,有个童谣是这样说的:“打竹板,往前凑,你家割来好猪肉,皮很薄,膘子厚,香得一家没吃够,过年还来买肥肉。”由此可见,肥猪肉大受欢迎。大伯一家平时见不着一点油花,遂想借春节买些肥肉炼猪油,反正猪油一时半会也不会变质,每次少搁一点,精打细算甚至能过上半年。
大妈也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明白过来,一路小跑,拎着猪肉步行五六里土路,匆忙返回集市。日已过午,大集上虽然依旧车水马龙,人头攒动,可屠夫的肉案上,只有排骨、猪蹄和下水了,哪里还有肥肉?大妈左右为难——若坚持退货,怕这个春节就没有肉吃了;若不退,大伯正在气头上,恐怕这个年也过不好。她悔得直流眼泪,却终咬牙没有退。
如今,谁还稀罕肥肉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