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林梅
【摘 要】写作过程中进行美育渗透,既是写作教学活动自身的要求更能极大的激发学生写作与表达的“热情”,以达到提高学生写作兴趣,从而推动作文能力大幅上升的目的。
【关键词】写作;发现美;激“情”
写作活动凝聚着认识和审美的丰硕成果,审美理想决定了主体对相关对象的审美情趣及价值判断,从而制约着主体对对象的情感倾向。而审美情趣作为创造的内驱力,是写作的积极性产生的源泉。由此,写作过程中进行美育渗透,既是写作教学活动自身的要求更能极大的激发学生写作与表达的“热情”,以达到提高学生写作兴趣,从而推动作文能力大幅上升的目的。
一、引导学生对社会美的发现,激发写作热情
社会美是人的实践的表现形式,是在生活中美的基本素质。它包括劳动创造美、精神气质美、品德美等。孔子说:“里仁为美。”孟子说:“充实之谓美。”这些是最早我们对社会美的论述。我们再从罗曼罗兰所写《贝多芬传》进行分析,代表当时进步势力变革的贝多芬外形很不美,可以说他有一张丑陋而古怪的狮子脸;再有《巴黎圣母院》中的加西莫多心地善良,而外貌奇丑,然而这些都说明代表社会美的东西,不能从表面观看,应从社会生活中去区别寻求。因小见大,见微知著,从而引导学生明白,在写作中只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多思考、多感受社会有关的发现,从而产生心灵的震动而自然产生写作激情。
二、认识写作思维的逻辑美,激发创作激情
首先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发散思维与逆向思维作为写作常见的思维具体方式在写作构思过程中有着非常突出的作用。
发散思维以某一点为基础,多角度,多方位引申牵发,扩展思路,深入本质,多方面探求思维,从而打开思路,触类牵发,扩散延伸,從记忆仓库里激活更多的记忆表象。“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例如,托尔斯泰晚年从真实看到田野里坚韧多刺的牛蒡花,异常深切感受到生命的可贵,从而产生创作冲动,所以在作文教学中多培养学生这种能力,可以引导思维飞跃,使狭小单薄的思维内容得到扩大充盈,使不相联属的事物得以聚会粘接,创造出新的形象,从而使学生在平常生活中主动发现东西,并积极思考,这样既解决了有话说、并且产生有话想说的冲动。
三、从美文教学中激发美的表达欲望
我们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对美文的解读与欣赏,从而激发他们对美的认识与表达的愿望,从而产生强烈的写作兴趣。例如,教学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可以设置下面几个问题:“这是一条幽僻的路”一句中“幽僻”如果换成“幽静”好不好?为什么?(不好。“幽僻”既有“幽静”的意思,又有“偏僻”的意思,而“幽静”只能表达一个意思。“幽静”只有在心情悠闲自在时才能体会得到,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而此刻作者的心情并不悠闲自在。“幽僻”尤其是“僻”恰倒好处地衬托出了作者孤独郁闷的心情);“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一句中的“踱”与“慢步”的意思相近,作者为什么不用“慢步”而用“踱”?(“慢步”只能表现动作的速度,“踱”既能表现动作的速度,也能表现做动作时的心情。“踱”与作者心情转为开朗相适应。“踱”又与下文“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相照应);“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一句中的“且”与“就”意思相近,作者为什么不用“就”而用“且”?(“且”除了“就”的意思之外,还有“暂且”的意思,表达的意思比“就”要丰富。“且”说明荷香月色带给“我”的欢愉只是片刻之间的,这与下文作者的心情重新进入郁闷相照应);“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一句中的“泻”表达的其实就是“照”的意思,作者为什么不用“照”而用“泻”呢?(因为作者已经把“月光”比作“流水”了,“流水”是只能“泻”而不能“照”的);“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一句中的“浮”表达的其实就是“升”的意思,作者为什么不用“升”而用“浮”呢?(“浮”和“升”都能表现“青雾”的动作,但在高度上有区别:“升”让人感觉“雾”很高;“浮”让人感觉“雾”很低,低得与荷叶的表面相平);“(灌木的黑影与杨柳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一句中的“画”表达的其实就是“留”的意思,作者为什么不用“留”而用“画”呢?(由同学们讨论后得出结论);“虽然月光还是淡淡的”一句中的“淡淡”有什么表达作用?(用月光的“淡淡”来衬托喜悦的“淡淡”);“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一句中的“田田”有什么表达作用?(突出叶子长得茂密);“(白花)正如一粒粒的明珠”一句中“粒粒”的重复有什么作用?(由同学们讨论后得出结论)。可以引导他们从前几段的欣赏阅读中产生对身边美景的书写表达欲望,这时就可以因势利导,先让他们讲出来,然后再让他们写出来就很轻松愉快,就没有写作的畏难情绪了。
四、认识文章的结构的审美价值,使写作一气呵成
有了一定写作材料之后,怎样形成一个整体突出主题,传达感情,这是结构文章一个重要的内容。这时我们就要引导学生认识到任何一种表达形式都要做到材料内在联系紧密,有序程度增高,结构美与文章的感情表达才能充分体现。
让学生认识到文章的结构形式很多,无论使用哪种形式,或几种形式综合运用,都应注意体现文章的波澜起伏。运用曲折多姿,波涌起伏的文理和表现这种文理的结构形态,从而产生很强的层次美的效果。例如,教学《故都的秋》时可以引导他们分析结果之美,与表达之间美的共鸣:本文的结构怎样?作者分别从不同角度为我们描绘了秋花、秋槐、秋蝉、秋雨、秋果五幅故都秋景,那么,作者在记叙上述秋景时,是以时间为序来记叙的呢,还是以空间为序来记叙的?试从主客观两方面来分析。①北京秋天的自然色彩;②旧中国时代环境的黑暗;③作家个人气质的抑郁善感;④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文章怎样前后呼应的?文章开头和结尾都以北国之秋和江南之秋作对比,表达了对北国之秋的眷恋之情。中间主体部分从记叙和议论两方面描述故都纷繁多彩的清秋景象……首尾照应,回环往复;中部充分展开,酣畅淋漓。从而产生表达无穷的激情,一气呵成,产生一种表达的愉快。
参考文献:
[1]《高中语文优秀教学案例》
[2]《中学作文教学美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