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见方 陆佳佳
【摘 要】随着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家长自身的节约意识变得越来越淡薄,在孩子的身上,家长更是显得“不差钱”。幼儿园里我们经常能发现孩子的各种浪费现象:孩子们洗手时水龙头一直哗哗哗的开着;中午进餐时桌上、碗里都是饭粒;画画时只画了聊聊数笔的油画棒被随手扔了;才从家里带来没几天的新书被撕的找不到封面了……我们觉得节约教育应该从幼儿园开始,我们制定了每月的节约内容和具体的要求,将节约教育渗透在一日活动中,通过故事引领、行为演练、废物利用、温馨提示、鼓励评价等活动形式,让孩子从小树立节约意识,培养孩子的节约行为。另外,我们还将节约教育通过家长贯穿于家庭的潜移默化中,对家长进行节约意识的培养是实施“潜移默化”的第一步,接下来,家长对孩子的谈话诱导、心灵启迪,指导理财、独立消费以及班级评选每月之星都有效的促进了孩子的节约意识,培养了孩子的节约行为。
【关键词】每月一个好习惯;节约好习惯
1 对研究问题的情境性分析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小到一个人、一个家庭,大到一个国家、整个人类。然而,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人渐渐淡忘了“节约”这个传统美德。许多家长本着“再苦不能苦孩子” 、“再委屈不能委屈孩子”的观点,对孩子在生活上照顾得无微不至,物质上有求必应,就如孩子们常在幼儿园过生日,带来的生日礼物常有攀比的现象;还有些父母认为,现在生活富裕了,不用再勤俭节约了,就如早上带早饭来幼儿园,拎着一大包冲着老师总是一句,“老师,孩子吃不完就扔掉好了”。明知孩子吃不光为什么不少买一点?也有些人认为艰苦朴素、勤俭节约是穷人家的事,因此对孩子百依百顺,有求必应,铺张浪费成了习惯。家长自身节约意识淡薄,在孩子身上更是不差钱,各种时新的玩具成了孩子们口中的话题。就如不久前流行的溜溜球,班里有个小朋友一个人就有各种不同名称的几十款。在幼儿园里,我们能发现孩子的各种浪费现象:幼儿洗手时水龙头一直哗哗地流着,有的甚至连洗完手都不记得关紧,任由水一滴一滴地往下滴;在进餐时常有掉饭粒的现象,往往一顿饭下来,地上、桌上满是饭粒,碗里的饭也没吃干净;幼儿园里还经常会发现只咬一口就被扔掉的点心;画画时只画了聊聊数笔就断掉被扔到一边不要的油画棒 ;才从家里带来没几天就被撕坏扔掉的图书……到处都是无谓的浪费现象。
国外的教育机构早就把节约作为一个基础的知识来传授给每个孩子,认为这是每一个公民应该遵循的最基本原则,在发达国家里保护资源的意识更是强烈,有人因为铺张浪费就会受到法律的制裁。纵观我们国内,也有一些学校对节约这一内容开展了课题研究,如北京实验小学也开展了“节约资源、从我做起,千万少年儿童关爱地球大行动”的课题研究,让孩子懂得从关爱地球出发,节约地球资源。但在幼儿园,相关的节约课题研究并不多。有些人认为,孩子还小,不懂事,对其进行勤俭节约教育未免太早了。其实不然,脑科学证明,孩子3岁的时候,大脑已经发展到了50%,到8岁的时候就达到了80%。由此可见,对大班幼儿进行早期节约好习惯培养至关重要。
2 研究概述
2.1 对核心概念的操作定义
2.1.1 每月一个好习惯。习惯指久积养成的生活方式,好习惯指做有益的事直到成为习惯性的行为。每月一个好习惯指每月坚持学做一项有益的事直到成为习惯性的行为。
2.1.2 節约好习惯。节约指节省、俭约,减少浪费的意思。节约好习惯指坚持做减少浪费的事并渐渐养成为习惯性的行为。
2.2 研究内容
2.2.1 制定每月的节约内容和具体要求。
2.2.2 在一日活动中渗透节约教育,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节约任何可以节约的资源,启蒙幼儿的节约意识。
2.2.3 与家庭密切配合,对家长进行节约宣传教育的基础上,利用家长的榜样示范作用对幼儿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促进幼儿养成节约的好习惯。
2.3 研究指向
2.3.1 通过每月一个好习惯,强化孩子的节约意识,帮助孩子积累一定的节约经验、手段和方法。
2.3.2 通过一日活动中渗透的节约教育和家长潜移默化的影响,将节约意识转化为孩子们的节约行为,使孩子们养成节约好习惯。
2.4 理论支撑
2.4.1 可持续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是本世纪80年代随着人们对全球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广泛讨论而提出的一个全新概念,是人们对传统发展模式进行长期深刻反思的结晶。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从一个地球到一个世界》中指出:“现在是采取保护使今世和后代得以持续生存发展的决策的时候了。”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从小对他们进行有关节约意识的教育,使他们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形成良好的环保节约习惯,增强节约资源、保护地球家园的意识。这是很有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把我们的国家建成节约型国家,我们的校园才会成为节约型校园,人类才能可持续发展。
2.4.2 体验教育理论。“体验教育”就是教育对象在实践中认知、明理和发展。这里的“体验”至少应包括两个层面,即行为体验是一种实践行为,是亲身经历的动态过程,是幼儿发展的重要途径。内心体验则是在行为体验的基础上所发生的内化,升华的心理过程。两者是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对促进幼儿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体验教育,既应注重教育活动的形式与过程,更注重幼儿这一实践主体的内心体验。它要求幼儿用“心”去体验,用“心”去感悟,我们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体验引导幼儿在体验中把教育要求内化为品质,外显为行为。
2.4.3 活动教育理论。苏联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列·符·赞科夫在所著的《教学论与生活》中认为教育离不开活动,离不开实践。我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曾提出“生活教育”,主张“关于生活”、“依据生活”和“为了生活”的教育。根据“个性、活动”理论认为: “儿童的人格在活动中形成,并且在活动中得到发展。”因此通过活动,发展幼儿主动活动能力,渐进的、综合的塑造与发展幼儿的现代人格。
2.5 研究方法
我们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要方法,并根据需要,配合使用实践锻炼法、个案研究、经验总结等方法。
2.5.1 行动研究法。在课题实施过程中围绕课题研究目标,开展多渠道、多方位的研究,及时反思、调整教师的指导策略,优化与改良环境,并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及时设计具体的指导方案。
2.5.2 实践锻炼法。实践对幼儿来说非常重要,只有在实践中经过反复的练习、锻炼和巩固,才能使节约成为稳定的行为习惯。因此我们让幼儿在一些实际的活动中学会节约,例如:让幼儿把自己不穿的衣服捐给贫困地区的孩子、利用废旧物品制作玩具等。
3 研究过程
3.1 制定每月一个好习惯的具体内容
3.2 幼儿每月一个好习惯培养的途径
3.2.1渗透于校园一日生活中
3.2.1.1 环境中影响。在幼儿园中创设节约氛围,让孩子们感同身受。我们在幼儿园里张贴了宣传节约意识的图片,老师们在平时的活动中可以随时的进行教育。如,我们在教室的电灯、空调开关旁边张贴了老师与幼儿一起制作的节约用电的标志;在盥洗室的洗手池墙面上布置了“不要让我流眼泪”的卡通图案提醒孩子们节约用水;在走廊里有拒绝过度包装、节约用纸的宣传画;在教室内有农民伯伯辛勤劳作的图片提醒孩子节约粮食;在孩子们的玩具旁贴上了“请爱护我”的温馨提示语提醒孩子爱护玩具等等。幼儿园的每一个人,包括幼儿、教师、家长都直接受到熏陶、感染,大家增强了从现在做起、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节约每样物品的意识。
3.2.1.2 主题教育中引领。幼儿园一日活动丰富多样,有主题活动、游戏、劳动、观察、生活活动等等,在这些活动中我们有意识地对孩子们进行节约教育。
3.2.1.3 实践中巩固。幼儿在没有亲身感受时,节约教育常常会流于形式。要让节约成为孩子们的自觉行动,还要引导他们积累一定的节约经验,教给他们掌握一些节约的方法和手段。
节约一度电:在自然光源能满足学习要求时,我们不忘随时关闭照明灯;每到户外或离园时,我们都会把灯关掉或拔下电源插座。
节约一滴水:教育孩子不把水龙头开到最大来洗东西,我们还在洗手池内放了几个盆,将孩子们洗手的水接住,然后用来洗拖把和冲洗廁所。
节约一粒米:我们在给孩子们分饭时,主张少分多添,就是一次少分一点,多添几次,这样就不至于吃不完而造成浪费,并提醒孩子吃饭的时候低头接着饭碗,这样饭粒就不容易掉出来。
节约一张纸:我们在教室内放置了一个纸箱子,孩子们做手工、数学书上剪下来的纸片都可以放到里面,现在地上的碎纸少了,纸箱却一天天的鼓起来了。
节约学、玩具:我们在教室设置了共享区,共享区内摆放的是孩子们从家里带来的基本上自己已经玩腻了的旧玩具,但这些旧玩具在另外一些孩子眼里却还是一个宝,孩子们经常玩的不亦乐乎。
这些细小的行为都渗透着对幼儿的节约教育,在孩子实际的行动中这样的节约教育才会使幼儿的节约行为得到不见其增,日有所长的润物细无声的进步。
3.2.1.4 生活中监督。利用同伴间的互相监督机制,促进孩子的节约行为。幼儿园的孩子,有时侯他们的节约行为只是一种偶然的表现,要让这种节约意识转化成孩子的自觉行为,小朋友们之间的互相督促可以发挥很好的作用。让孩子们互相提醒,洗手时看到有小朋友浪费水了,及时的提出了,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行为需要改正;看到同伴饭没有吃干净时,马上加以指正。在互相的监督中,认识到正确的节约行为,使这种节约行为渐渐成为一种习惯性行为。
3.2.1.5 游戏中提升。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提出:小孩子生来是好动的、是以游戏为主的。我们组织孩子开展变废为宝的游戏,将节约的意识渗透到利用废旧材料以物代物玩游戏,使幼儿在不知不觉中产生节约的意识。如,我们教孩子们用易拉罐、可乐瓶做花篮;收集各种大小不一的纸盒玩叠叠高;利用废旧报纸做成纸球、纸棒玩赶小猪的游戏可有意思了!这样的活动既培养了孩子的节约习惯,又是一种手工劳动的练习,一举两得。
3.2.1.6 劳动中体验。结合劳动教育,指导孩子进行力所能及的劳动,通过劳动实践和自我服务活动,使孩子体验劳动的辛苦,懂得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如农忙时节,我们组织孩子到附近的农田去拾稻穗等,使他们真正理解“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深刻道理,从而培养孩子艰苦朴素,热爱劳动的好习惯。我们还教育孩子收集饮料瓶卖给收破烂的,卖掉的钱存起来,捐助给山区需要帮助的孩子。
3.2.1.7 鼓励中强化。当幼儿出现节约行为时,我们及时地做出肯定和鼓励,支持幼儿的节约行为,这样有助于幼儿的节约表现变为他们的自觉行为。在同伴的鼓励中孩子们看到了节约行为带来的荣誉,在老师的肯定中,他们为自己的行为感到骄傲。鼓励和及时的评价强化了孩子正确的节约行为,使他们的这种节约成为生活中一种自觉的行为。
3.2.2 贯穿于家庭潜移默化中
3.2.2.1 通过各种活动帮助家长提高自身的节约意识。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现如今很多家长自身不重视节约,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孩子。因此,要对孩子进行节约教育,重要的是从父母抓起。我们首先向家长发放了调查问卷,名义上是调查,其实是希望通过问卷上的问题触动家长的心灵,使他们意识到自己各种浪费行为的可耻。在此基础上,我们又通过发放勤俭节约倡议书、召开家长代表座谈会、邀请家长到园与孩子们一起利用废旧物品制作教玩具等活动,提高家长的节约意识,使家长能言传身教,做好孩子的榜样。
3.2.2.2 谈话诱导,心灵启迪。家长从孩子的身边入手,在平易近人的谈话中摆事实、讲道理,引导孩子自我教育,提高孩子的道德认识,培养孩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如发现孩子乱扔剩余的馒头、面包等浪费现象时,家长就要心平气和地跟他们谈话,让他们了解农民春耕秋收的辛勤劳动过程,诱导孩子道德认知,改正浪费粮食的不良行为。
3.2.2.3 指导理财,独立消费。家长根据孩子的实际用途和支配能力,给孩子适当的零花钱,让孩子体验独立消费,孩子自己或请家长帮忙记录零花钱的去处,一段时间后,家长根据记录的内容跟孩子讨论哪些地方是不必要的花费,哪些是必须要花的。这样亲身体验的节约效果比说教的节约效果好上几倍。
3.2.2.4 评选每月之星。家长的榜样作用也需要老师给出及时的鼓励,当发现孩子的节约行为明显且能持之以恒的保持一段时间时,这位孩子以及孩子的家长便一起被我们评选为当月的“节俭之星”,在每月初第一周周一的升国旗仪式时,“节俭之星”有机会享受从园长手中接过奖状的荣耀。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教师、家长、幼儿同步实施,共同促进
4.1.1 为了培养幼儿的节约习惯,老师首先要查找资料定计划,实施过程中又要根据实际不断的调整,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在不知不觉中不断的强化着自己的节约意识,自然而然的让节约成为了自己良好的习惯。
4.1.2 为使家长对幼儿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对家长也进行了有意识的引导,如请家长填写调查问卷,发放节约倡议书,请家长参加幼儿园的亲子废旧物品制作等,通过这样的活动,家长有原来的“不差钱”意识转变到现在也能主动的从节约一滴水、一张纸、一度电、一粒米等小事做起,成为孩子学习的榜样。
4.1.3 孩子们在家园共同的教育下,节约意识明显提高,在班里,孩子们懂得了要爱护桌椅,对于自己的书本不再随便乱撕了,玩具不再随便乱扔,知道了要节约用水;挑食现象明显减少,大部分幼儿都能把饭菜吃完,知道爱惜粮食了;劳动能力得到了提高,孩子们与老师一起为植物角的花草浇水,帮助阿姨擦桌子等,能做的事情都会主动的去做了。
4.2 加深了家園间的信任
在本课题的实施过程中,伴随孩子们节约意识的逐渐提高,他们的各种行为有了喜人的变化:如以前孩子们吃饭挑三拣四,这样不吃那样不吃,最后总是以吃零食来解决问题,而现在,尽管依然有不怎么喜欢吃的蔬菜,但他们一想到农民伯伯的辛苦就会坚持把饭菜吃完,吃了各种蔬菜后的孩子们营养跟上了,身体更结实了;再如以前孩子们跟家长出门,总会要求家长买这钟玩具买那钟玩具,现在各种玩具在孩子们之间互换着,他们天天有新颖的玩具玩,再也不要求家长买新的了。这样类似的变化很多,家长省心、省力又省钱,对老师当然是非常的满意,所以,在这样的改进中,加深了家园之间的信任。
5 反思
将孩子的节约体验、节约意识变为幼儿的自觉行为,是一个较长的过程,孩子们的节约表现在没有变为他们的自觉行为时,很容易出现反复,所以需要长期的坚持下去。
节约教育对于现在的独生子女很有必要,应引起社会及家庭的广泛重视,需要家庭、社区、全社会的大力支持与密切配合。
对幼儿进行勤俭节约的教育,需要提高幼儿的理财能力,理财教育需进一步加强进行。
参考文献 :
[1]《幼儿教育》,1999年第4期
[2]《怎样培养孩子好习惯》.陕西旅游出版社
[3]《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新世界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