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江许
【摘 要】当今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信息技术的浪潮已经席卷全球,不光对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而且也成为推动教育改革的强大动力。如今教育的思想观念、内容手段、教学方式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因此,探索网络环境下新型的教学模式,是教学改革和教育技术面临的最重要的课题,而在这个时候多媒体技术应运而生,它也越来越广泛的运用于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尤其是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为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创造了条件,注入了活力。 所以我们要抓住契机与时俱进,与时代接轨,让电教手段走进我们的语文教学。为什么要让电教手段走进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呢?
【关键词】电教手段;小学语文
一、国家的重视为电教走进课堂创造可利环境
我校自2004年农村网点合并建校以来,受到各级领导的重视与关怀,为我们配备了一些电教设备。首先,2009年学校给老师配备了四台电脑,并且装有网线,这就方便了我们老师查阅资料网上备课制作课件等。这就开阔了我们的视野,为我们的教学交流提供了便利。其次,在去年(2010年)校长又竭尽所能将简陋的乒乓球室安装了投影仪,配备了一台电视机,我们可以收视一些教育频道的节目,看一些教学案例。这对我们当时严重缺乏师资来说就好比请到了优秀教师,不仅让学生享受到了优质的教学,还让教师也有了观摩优质教学、学习提高的机会。在多媒体教室我们可以经常上多媒体课,让学生真切走进电教,让电教切实走进课堂。
二、电教教学的优点和作用
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学媒体是中介,这三种要素缺一不可。传统教学媒体包括教学语言、板书、模型、标本、挂图、演示、实验等,而现代化的电化教学媒体则包括录音、幻灯、投影、录像、电视、电影、计算机等,电教媒体以它直观形象、生动活泼、不受时间空间限制,便于观察宏观和微观的运动现象等优点,在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电化教学经其声、像、色彩等特有的方式作用于学生的不同感官,以刺激学生的心理活动,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提高学生的兴趣和记忆,激发学生思维。比如说:视听结合的电教手段,在语文和英语课堂教学中能起到烘托气氛、调动情感、开拓思路、启迪思维、深化认识的作用。同时由于电化教学需要教师在课前准备好,因而增大了课堂教学的密度,使课堂教学节奏快,省时间,效率高。
电教媒体在教学中能突破传统媒体的局限性,解决很多传统媒体在教学中的问题。它拓宽了教育的时空界限,学生听取异地高水平教师授课的要求得以满足。同时,满足了教师网上备课的要求,教师可使用任意终端查询调用中心资源库数据,可利用www.novoasoft.com等备课平台制作多媒体电子教程,可通过提取教案库中样板教案进行再创作的方式,实现教师教研成果与教学资源共享。它还体现了现代教育“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创造了“创设学习情境,学生主动探索、协作、讨论”的学习氛围,形成了适应学生学习心理,尊重学生个性特点的教学形式。
三、电教手段教学可以有效的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语文教材中,有些內容比较枯燥抽象难以理解,尽管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还是不知所以然。在教学中,可以适时利用电教媒体将课文中抽象的内容、教学的重难点化难为易,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感官去感知知识,通过形象、直观的电教媒体为学生创造了表现自己的机会,加上教师激励性的评价更能引起师生感情上的共鸣。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一开始使用投影仪映出周总理的遗像;同时,教师用哀痛低沉的语调对学生说:“1976年1月8日凌晨,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在北京不幸逝世。噩耗传来,亿万人民沉浸在万分悲痛之中。”学生凝视周总理遗像,听着老师舒缓沉痛的话语,其悲痛之情油然而生。接着播放“十里长街送总理”的实况录像和配乐朗诵录音;“那黑色的挽联,那白色的花环,那……”这样就使学生情、文本情、作者情产生共鸣,为学习课文作好了情感铺垫。
四、正确使用电教教学
在教学中运用电教手段,要起到“雪中送炭”的作用,不能只是“锦上添花”,更不能“画蛇添足”。运用电教媒体,必须遵循恰当、高效的原则,也即找准在教学中的最佳点,真正达到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教师在制作电教课件和实施电化教学时,应当根据教学内容的性质和特点来选择恰当的技术手段和表现形式,同时也需要充分利用电教手段的特点来积极地为教学服务。做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课件的制作不要片面追求外观,追求形式的“全”,过于注重视觉形象;其次,在运用和设计电化教学时要把重点放在帮助学生理解、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上, 要多从学上考虑,要从促进教学方式转变,实现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
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多媒体辅助教学蓬勃兴起,使教学资源不断丰富,将课堂教学引入全新的境界,它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同时,它也要求我们的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积极探索,寻找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最佳结合点,实现课堂教学最优化。
参考文献:
[1]常洪艳.浅谈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学周刊》,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