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修正、完善我国学校体育理论体系的几点建议

2014-06-09 14:24仇建生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理论体系课程标准理论

仇建生

(南通大学体育科学学院,江苏南通226007)

关于修正、完善我国学校体育理论体系的几点建议

仇建生

(南通大学体育科学学院,江苏南通226007)

运用文献资料法,对我国学校体育理论体系的演变进行梳理,对传统学校体育理论体系和现行学校体育理论体系进行比较,提出修正、完善我国学校体育理论体系的建议:“学校体育学”应成为学校体育理论体系的核心;处理好学校体育理论与课程改革的关系;学校体育目标要与党和国家的要求一致;基于课程改革学校体育理论应作全方位改革;先进理念的推行要有具体方法的支撑;及时吸收理论新成果,勇于进行理论创新;尊重前人的成果,理论创新要有根据。

学校体育;理论体系;建议

Author’s address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 Science,Nantong University,Nantong 226007,Jiangsu,China

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由实验区到全面推广已有10年。经过最初的震荡、迷茫、欢欣鼓舞,到正需要深化改革时,课程改革的步伐却停滞不前。课程标准理念与现实激烈冲突,理念的先进性、实施手段的贫乏及“发挥教师聪明才智”的空喊,困扰着广大基层体育教师。如何构建科学的教材体系、如何在教学中有效地促进4个学习领域目标的实现、如何科学地进行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学习领域的测量评价、如何在抛弃密度与负荷测定等量化评价手段后科学地进行体育课的评价、如何进行学校课外体育的改革并使之与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相互辉映等,已成为深化课程改革必须解决的问题。也表明在这场改革面前,我国学校体育理论界还未做好充分的准备。虽然阐述学校体育教育理论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主干课程,由“学校体育学”一门增加到“学校体育学”“体育教学论”两门,然而,相应教材各行其是。反映出在这场改革中我国学校体育理论体系自身的矛盾,对此尚未形成共识。理论的贫乏直接导致行动的盲目,因此,有必要修正、完善我国学校体育理论体系。

1 我国学校体育理论体系的演变历程

新中国成立后,在苏联的教育学、体育教育理论的影响下,逐渐形成了我国的体育理论体系。20世纪50年代初就在高校体育系科中开设了“体育理论”课程,60年代初编写、出版了《体育理论》教材,而在80年代初,经全国高师体育专业教材编审委员会审定的《体育理论》教材,就是这一理论体系的典型代表。该教材定义体育理论是“研究体育一般规律的学科”[1]1,“它研究的内容包括体育的特点和作用,体育和人类生活、人体发展的关系,体育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关系,体育的目的和任务,实施体育的手段和措施,体育教学、体育锻炼、运动训练、运动竞赛的一般原理和方法,体育组织管理以及学校体育、群众体育等方面”[1]5。应该说,这一阶段我国尚未形成独立的学校体育理论体系。

随着人们对体育科学认识的深化,将“体育理论”课程分科教学的设想被提出。1986年4月在杭州大学举行的全国高师体育专业“体育理论”研讨会上,多数人提出将“体育理论”课程分为“体育概论”“学校体育学”等课程的具体设想和建议。1988年11月国家教委颁发的《全国普通高校体育本科专业目录》明确规定,将原“体育理论”课程分为“体育概论”“学校体育学”等课程,并规定“学校体育学”为体育教育专业主干课程。1994年正式出版了经全国高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审定、金钦昌主编的《学校体育学》教材。该教材定义:“学校体育学是研究与揭示学校体育工作基本规律、阐明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原理与方法的一门学科”[2]1。其主要内容有: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概况、学校体育的地位与目标、学校体育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等的理论与方法、学校课外体育锻炼、课余体育训练、课余体育竞赛的理论与方法等。该教材紧紧围绕学校体育从理论上进行全面阐述,表明我国学校体育理论体系的正式确立。其后虽几经修改,但基本理论体系未有明显的改变。

进入21世纪,在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在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推动下,我国学校体育理论体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校体育学”“体育教学论”均成为高校体育教育主干课程。2005年出版、经全国高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审定、潘绍伟等主编的《学校体育学》,毛振明主编的《体育教学论》,成为新一轮课改理念指导下的我国学校体育理论体系的代表性教材。该理论体系对我国之前沿用的学校体育理论体系进行了彻底的颠覆。无论是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还是教学组织与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均有崭新的阐述。特别是体育教师应当是课程设计者的论述,更是令人耳目一新;然而,由于缺乏足够的课改实践的支撑,随着课改深化步伐的停滞不前,在先进理念支配下的新的学校体育理论体系终于显露出其先天不足的一面。

2 不同时期我国学校体育理论体系的比较

我国学校体育理论体系在20世纪90年代走向成熟,我们称之为传统学校体育理论体系,以金钦昌主编的《学校体育学》教材为代表。现行的学校体育理论体系则是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推动下对学校体育理论的全新诠释,以潘绍伟等主编的《学校体育学》及毛振明主编的《体育教学论》为代表性教材。现就两者进行比较。

2.1 2个时期代表性教材主要内容比较 从表1可见,传统学校体育理论体系中涉及的体育课类型结构、体育课的评价、体育课的密度、负荷被取消,取而代之的是课的模式、体育学习评价、体育课程编制与实施。现行学校体育理论体系从体育课程出发,研究学校体育教学(涵盖课程编制、实施、教学、评价、学习指导、资源开发等)。传统学校体育理论体系则从体育课的具体内容出发,研究学校体育教学,包括课的类型、结构、评价、密度、负荷研究等。在学校体育理论体系中究竟应从体育课程入手还是从体育课具体入手研究体育教学,仅从现行学校体育理论体系的地位就可看出,传统学校体育理论体系中有关体育教学的观点已被舍弃;但为何在现行学校体育理论体系的代表性教材中还能看到传统观点的痕迹?如《学校体育学》《体育教学论》2本代表性教材中给出的教案示例出现了练习密度、预计运动负荷、脉搏曲线等。

表1 2个时期代表性教材主要章节与内容Table 1 M ain Contents of the Representative Textbooks in 2 Periods

由于传统学校体育理论体系是在多年教学实践经验总结的基础上深入研究的结果,因此,对理论的阐述有观点、有依据、具体入微。如将体育课划分为新授课、复习课、综合课、考核课,同时又论述了不同课教学的注意点,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指导性。反观现行学校体育理论体系,虽然观点前卫,但是具体措施往往不到位,使人感觉空泛。如面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只设置目标、没有具体规定教材内容的特点,现行学校体育理论体系中设置专门章节阐述教学内容及教材问题,并提出了资源开发利用的方法,方向很明确。在涉及到应用的关键问题上,却没有明确回答,即教材体系如何构建?如何保证教材体系的科学性?又如课程评价问题,传统学校体育理论体系采用定量、定性结合的方法,具体给出评价指标体系及定量评价方法、密度、负荷理论与测定方法,使人一目了然,而现行学校体育理论体系改为重点阐述学习评价,依据课改理念对学习评价改革进行深入的理论阐述。恰恰在最需要具体诠释的操作层面无法明确,充分暴露了现行学校体育理论体系的不成熟。凡此种种,使得现行学校体育理论体系的价值大打折扣。

2.2 现行学校体育理论体系代表性教材的比较 《学校体育学》《体育教学论》2本教材各有侧重:《体育教学论》侧重阐述学校体育教学的方方面面;《学校体育学》总揽学校体育的各个方面,当然对体育教学亦不例外。因此,2本教材在有关体育教学部分出现了许多相似的内容:体育教学过程、体育教学目标、体育教学内容、体育教学方法、体育教学组织管理、体育教学设计与计划、体育教学评价等等。《体育教学论》对体育教学进行深入阐述无可厚非,然而,作为学校体育理论体系的核心代表性教材,《学校体育学》在学校体育最主要的体育教学方面不足(第1版甚至没有体育教学章节)。缺乏许多关于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如体育教学规律、体育教学原则、体育课的类型结构(或体育教学模式)、体育课的评价等等。如果说随着对体育教学理论的深入研究,《体育教学论》已成为学校体育理论体系中的重要支柱,那么,它和《学校体育学》之间的关系就需要在学校体育理论体系中进行科学定位。如《体育教学论》中认可的运动技能形成规律,在《学校体育学》中只是被作为运动技能形成过程进行阐述,并没有作为规律被认可。究其因,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实施时间太短,缺乏实践经验及深入的理论和实验研究的支撑。

3 修正、完善学校体育理论体系的建议

3.1 “学校体育学”应成为学校体育理论体系的核心首要的就是确立以“学校体育学”作为该理论体系的核心。这既是历史形成的结果,也是学校体育实践的需要。学校体育并不仅仅是体育教学,《学校体育学》应当总揽学校体育的方方面面,并给予理论阐述和具体方法的指导。这种总揽并不排斥在某一方面的深入研究乃至上升为独立的学科,如“体育教学论”。因为“体育教学论”研究的是学校体育教学,它仍然是学校体育理论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随着对课余体育的深入研究,我们或许可以看到课外体育锻炼、课余体育训练、课余体育竞赛方面的理论专著,但是,这不会影响“学校体育学”在学校体育理论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它们之间应当是主干与分支的关系,而不是像目前这种情况——《学校体育学》中有关体育教学部分的重要内容如体育教学规律、体育教学原则等等均不见踪影,不顾基本架构,甚至出现互相矛盾的观点。

3.2 处理好学校体育理论与课程改革的关系 学校体育理论是对学校体育实践的经验概括、总结和理论提升,在更高的层面对学校体育实践加以理论指导,它来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作为教育行政部门主导的行动,对传统学校体育理论体系产生了强大的冲击,迫使人们对传统的学校体育教育理论重新进行审视。面对改革的需要,应深入研究学校体育理论体系,完善学校体育教育理论,而不是亦步亦趋地对课程改革的理念、措施加以解释,进行没有实践支撑、言之无物的理论说教。

3.3 学校体育目标应与党和国家的要求一致 我国教育方针要求受教育者在德智体几方面全面发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也强调学校体育改革,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强壮体魄。应该说,党和国家对学校体育的期盼是一以贯之的,是符合特色社会主义阶段的基本国情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提出了健康第一的基本理念,并且规定了4个学习领域及相应的学习目标。这无疑对学生的体育意识、兴趣、习惯以及能力的培养起到促进作用。课程目标并不能等同于学校体育目标,但是现行《学校体育学》中对学校体育目标和体育课程目标的阐述如出一辙。

学校体育目标:有效地增进学生的健康;使学生能较为熟练地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形成运动的兴趣、爱好和坚持锻炼的习惯;培养和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与合作精神;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提高少数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

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增强学生体能,使其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培养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表现出人际交往的能力与合作精神;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在现行学校体育目标的提法中,特别强调了“培养和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与合作精神;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而强壮体魄不见踪影。我们并不认为对学校体育多种功能的认知、发展有何不妥,问题在于自从20世纪80年代提出体质教育观受到批判之后,对学校体育多功能的挖掘并未促使我国学生体质状况向好的方向改变,相反,学生体质健康水平逐年下降。准确定位当前的学校体育目标,是学校体育理论体系修正、完善所必须解决的问题。

3.4 基于课程改革学校体育理论应作全方位改革我国学校体育理论在课程改革的推动下,被动地完成了对一系列学校体育教学理论的全新诠释。严格地讲,由于《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研制组也包含学校体育理论的专家,因课程改革的需要而产生的现行学校体育理论体系是国内部分学校体育理论专家主观努力下的产物。由于实践的不足,还不能给理论带来强有力的支撑。理论诠释苍白、无力,充斥着空洞的理念和口号,而更为严重的是现行学校体育理论体系对传统学校体育理论体系的否定,完全因为课程改革而集中在体育教学领域,而没有看到课程改革对学校体育全方位的影响。课程改革并不是学校体育的全部,但是课程改革理念已影响和渗透了学校体育目标。要使这种理念支配下的学校体育目标得以实现,就必须重视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另一基本途径,即学校课外体育改革。面对大课间、每日2 000 m跑的要求,大多数学校只存在于课表之中。面对体育传统学校、高水平运动队、体育俱乐部、体教结合模式下的市(县)队校办,体育竞赛是向全体学生开放还是少数人的游戏等,学校体育理论应当提供理论指导和具体解决措施。

3.5 先进理念的推行应有具体方法的支撑 课程改革中倡导的基本理念已成为现行学校体育理论体系的基础,但是,学校体育理论体系并不仅仅是课程标准的解释者、传声筒,它更需要承担对课程改革进行理论指导的重任。

应针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倡导的理念及提出的要求进行理论诠释和具体方法的指导。如课程标准中对体育学习评价改革提出了要求,倡导多元评价,过程评价与终期评价相结合,自评、互评、师评相结合,进步度评价等等。理念很先进,但是具体如何操作缺乏说明。现行学校体育理论体系对这一事关评价改革能否顺利进行的重大问题却语焉不详。如果说从技术上无法解决操作问题,则有必要问责课程标准倡导的是否脱离实际?正如20世纪80年代我国体质研究会对体质定义为包含形态、机能、素质、心理和适应能力5个方面,终因心理和适应能力方面无法确定测量评价指标和具体测评方法,而在实际应用中只能放弃。

学校体育理论体系有责任阐明自己的观点,如果说技术上解决具体操作问题是可以的,则理论体系就应该给出具体方法,以帮助广大基层体育教师进行教学,而不能以测量评价方法的具体解决不属于学校体育理论研究范畴推脱。因此,在学校体育理论体系的修正、完善中,应当对伴随全新教育理念带来的具体操作技术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使理念不再悬浮在空中,能够踏踏实实地落在学校体育实践之中。

3.6 及时吸收理论新成果,勇于理论创新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提出了健康第一的思想,这是对健康三维观等理念的认可,反映了国际潮流。学校体育理论体系对这一理念的吸收、应用,是明智的做法。随着对健康第一理念的落实,与健康相关的体能概念出现在课程标准中,同时也出现在现行学校体育理论体系中。该理论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是体质研究的新成果。它将体质评定的各种指标划分为:与健康相关的体质即心肺耐力、肌肉耐力、肌肉力量、身体成分、柔韧性等指标,与运动技能相关的体质即灵敏性、平衡、协调、速度、爆发力、反应时等指标。现行理论体系将其译为体能,且不说这种译法是否正确,在强调健康第一的情况下,对健康体质的宣传、应用却不够。课程标准是在“水平六”上才明确提出健康体能问题。试问:对健康理念的传播、方法的落实,难道不应从小开始吗?有何理由放在“水平六”呢?课程改革由于理念的关系,涉及多种学科。吸收不同学科理论研究新成果,应成为学校体育理论界的自觉行为,不断丰富学校体育理论体系。

在大胆吸收理论成果的同时,还要勇于理论创新。改革之初由于缺乏深入研究,边摸石头边过河还情有可原,但在课程改革已经10年后的今天,只能说是体育理论工作者的耻辱。如课程标准一改传统体育教学大纲规定教材、考试内容、标准的做法,以学习目标代之,具体如何达成目标、使用什么教材、采取什么方法,全部交由具体教育工作者解决,在增加灵活性的同时也带来极大的隐患,即如何保证教材体系的科学性?这对于课程标准规定的各水平目标的达成具有关键的作用。事实上,对这个问题的解决需要理论创新,既不能回到束缚教师手脚的原有套路上,又要使人看到登上科学彼岸的途径。这是理论工作者无法回避的问题。

3.7 尊重前人的成果,理论创新要有根据 在课程改革的推动下,现行理论体系表现了与时俱进的一面。问题在于,对传统理论体系的否定是否经过了严密的理论探讨、实践检验?否定的依据是什么?传统理论体系是在有充分理论研究和丰富实践验证的基础上形成的。如前述的密度、负荷问题,既然已从理论体系中清除,为何在所选教案案例中又再次出现?是实践证明需要它吗?又如对课的类型结构理论的否定,难道说取而代之的教学模式研究是否更完美?对课的研究深度达不到微观层面,却不但对已有的深度研究成果弃之,而且把研究的途径方法也一并抛弃,这是不科学的态度。另外,提倡理论创新的同时,要强调理论创新的严谨,必须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但现行理论体系中表现的一些理论创新无法令人信服。如典型的5大规律的发现,除了运动技能形成规律是传统理论体系中已肯定以外,其余4个新的规律,明显缺乏说服力,甚至出现体验运动乐趣规律和原则同时存在的现象[5]。

3.8 重新界定体育教师的地位、职责 课程改革带来的全新教学理念和灵活操作模式,对体育教师产生了强大的冲击。既有观念转变的要求,更有能力提高的需要。针对这一变化,现行理论体系中增加了课程制订和课程实施相关内容,提出体育教师不仅是体育课程的实施者,而且是体育课程的设计者与开发者,强调体育教师对体育课程的再创造。即不仅仅是从教学法的角度进行课程设计,还要解决教什么的问题。潘绍伟等主编的《学校体育学》中选取的范例指出,体育教师不仅要研究怎样教,还要研究教什么,教师角色由过去的机械执行转变为课程的设计者[3]61。然而,在学校体育实际工作中,体育教师不仅要承担大量课务(由于不同学科关系,体育教师要比文化课教师承担更多的课务),而且还要承担学校课外体育指导工作,如早操、课间操、课外体育活动、课余训练、课余竞赛等等,需要大量时间用于日常工作。

事实上,在传统模式下,广大教师对教法的研究正是对课程再创造的过程,这种创新并不一定要体现在课程编制、实施方面。在课程改革过程中,需要广大教师学习、提高乃至创新的地方还有很多。在此方面我们需要的恰恰是理论工作者的具体创新。针对课程标准没有具体规定教学内容的现状,探讨符合课标理念、适合实际、具有可行性的教材体系模式,提供构建措施,让广大教师从精神压力下解放出来,全身心地投入到具体教学中,做一个课程理念快乐的传递者。将课程创造者的称号加给体育教师,这既不现实也模糊了学校体育理论体系范畴,不应把原本属于课程论范畴的内容硬拉进学校体育理论这一实践性很强的体系之中。在理论体系的修正、完善中,应当对体育教师地位、职责等给予重新界定,任何不符合国情的理论注定是缺乏生命力的。

3.9 学校体育理论体系的修正、完善应有规划 对学校体育理论体系的修正、完善要有一个总体规划。需要理论完善的要进行深入研究、论证,提供理论支持,如建立科学教材体系问题。需要提供技术支持的,要吸引其他领域专家共同攻关,如学习评价的具体操作涉及的技术困难。需要实践验证的,要组织专题教学实验研究,如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变化规律研究,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学习领域目标的实现途径、措施、方法及效果测评的指标、方法。应明确学校课外体育形式、内容、方法、组织等的改革,对理论观点的分歧,应阐明其发展的过程、改革的必然。如果尚未达到共识的,应客观摆明各方观点。如关于体育教学规律,体育课的密度、负荷、评价、类型结构、组织、教学模式等。

4 结束语

对我国学校体育理论体系的修正、完善,是深化课程改革的需要,是建设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更是学校体育理论体系自身建设的需要。我国学校体育理论界应积极行动起来,勇于承担起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

[1] 体育理论教材编写组.体育理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

[2] 金钦昌.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3] 潘绍伟,于可红.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4] 毛振明.体育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9-31

[5] 仇建生.《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施难点分析[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3(2):38-40

Some Suggestions on the Revision and Im provement of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Theory System

∥QIU Jiansheng

The study adopts themethod of literature review to sort out the development of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theory system in our country and puts forward the suggestions on the revision and improvement of the system by the comparison between the traditional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theory system and themodern system.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should be considered the core in school sport theory system;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objectives should be in agreementw ith the ones from the Party and state;an all-round reform should be conducted in the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theory;an advanced philosophy should be followed by practical method support;new theoretical results should be absorbed to promote the theory innovation;the previous research results should be respected and theoretical reform should have its basis,etc.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theory system;suggestion

G807.01

A

1000 -5498(2014)06 -0084 -05

2014 -05 -12;

2014 -07 -28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资助项目(T-a/ 2013/008)

仇建生(1956 -),男,江苏南通人,南通大学教授;Tel.:13962981223,E- mail:qjs0513@sina.com

猜你喜欢
理论体系课程标准理论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概论》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文心雕龙》理论体系再认识①——兼论“依经立义”与《文心雕龙》理论体系之关系
浅谈内经气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及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