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传佛教宁玛派“俄巴”的生产性仪式研究

2014-06-09 03:27:16看本加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2期
关键词:法器防雹农牧业

看本加

(西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甘肃兰州 850000)

“俄巴”是藏族地区民间的宗教师。这一群体既在固定宗教场所从事宗教活动,扮演宗教师的角色,又结婚生子,从事日常生产劳动以养家糊口,并且参加社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各种活动,是藏传佛教领域比较特殊的群体。由于该群体与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关系密切,因此其宗教仪式也与生产劳动息息相关。本文研究的生产性仪式,是指“俄巴”与农牧业生产相关的宗教仪式的统称。

一、防雹仪式

防雹仪式是“俄巴”们为保护当地农田免受冰雹或暴风雨破坏而举行的一种巫术行为,也是一种比较古老的宗教行为,现在已不多见了。下面以同仁县L村的防雹仪式为个案进行描述。

青藏高原地理环境复杂,气候变化异常,为保护农田不受冰雹或暴风雨的破坏,当地民间形成了一种防止冰雹侵袭的宗教仪式。坚赞“俄巴”今年70岁,很小的时候因喜好佛法便加入俄巴的行列。他们村的“俄巴”们每三年轮流一次,承担防雹师的职责。今年轮到坚赞作为该村的防雹师,这也是他第一年担任此职。他记得以前是苯教师们在防止冰雹,现在由“俄巴”们承担。坚赞“俄巴”住在该村的山神庙里,从农历五月初开始住到秋收结束,也就是麦子长到一定程度开始防雹,一直到秋收。防雹期间的报酬为全村每家每户给十元钱和一升粮食,该村大概有300户人家,他有3000元左右的收入。

图1 防雹师坚赞

据坚赞“俄巴”介绍,该村的防雹仪式大致如下:每年的农历5月15至20日的五天时间,全村45岁以上的“俄巴”集聚到俄康(即“俄巴”的宗教活动场所),足不出户地念经,加持防雹箱和防雹法器防雹箱是由木板做成的方块箱子,四边写了许多咒文,画有金刚橛。防雹法器是一个木制人形十字架,用柳树条编织起来,酷似人形。左右手分别拿一把木制的剑,头部插了一块人头形木板,上面刻有马头明王的像。在西藏,马头明王是咒师们的主要本尊。每逢有旱灾、水患或其他大自然灾害,咒师以及僧人或者牧民们便会集聚在一起,修诵这位本尊的仪轨,来禳解灾难。[1]念完经后,到了第六天,在全村人的护拥下,有些“俄巴”吹着海螺,将防雹箱和防雹法器拿到全村较高的山丘上。该村选的地理位置在村边的小山丘上,从这里可以看到全村和大部分农田。坚赞“俄巴”也跟笔者说,他们选的地点比较独特,能看到全村的农田。到达小山丘后,人们把防雹法器栽在土里。然后把防雹箱用泥包起来,放在离防雹法器大概有两米远的地方。小山丘上有一个已经修好的煨桑台,它们并排在一起,之间的距离大概有两米多。等一切安置好后,人们便在煨桑台煨桑,吹海螺,诵经祈祷。至此,前期准备工作基本完成。

图2 防雹箱 防雹法器 煨桑台

接下来,坚赞“俄巴”便住进山神庙里,承担防雹的事。坚赞“俄巴”每天要念红色古扎经,积累咒语,并要念《金刚经》,不断地向八部神魔供献神饮(即白酒),一天至少需要一瓶酒。这些酒都是村民平时到神庙里祭祀时供奉的。在念经的同时,要走到神庙院子里,不断地观察天象,辨析天气变化,包括晚上也要出去两三次,以防冰雹来袭。他认为,主要是等神魔八部的作祟导致冰雹灾害,因此要不断地献酒让这些神灵高兴,才能防止冰雹。并且向本尊祈祷,协助自己防止冰雹灾害。

图3 防雹法器上的马头明王像

图4 防雹工具——木剑

图5 防雹工具——抛石器

防雹,作为一种象征性的行为,包括仪式性的诵经和实际的法器操作。[2]坚赞“俄巴”所念的经主要是《古扎经》金刚经》和一些祈祷本尊和地方保护神的祈愿文。法器主要有木制的剑、抛石器、石子、芥子、乌龟等。这些“俄巴”们多多少少都懂一些观察天象和判断云彩的知识。他们一般是观察云彩的走向、颜色以及风向,来判断冰雹是否来临。他们通过观察天象,以实施不同的宗教法器来阻止冰雹。首先,当乌云骤起,暴风雨即将来临时,坚赞“俄巴”站在庙前的台阶上,抬头望着天空,手里拿着一只乌龟壳,将乌龟壳指向云彩,并用手指指向云层,嘴里念诵咒语,来回走动以防冰雹。关于乌龟,坚赞“俄巴”认为如果是活的更好。有些地方在防雹时使用青蛙,他们认为,雹云的形成和水有关系,而青蛙是生活在水中的,属于鲁神(以前译作龙神)。正是鲁神作怪,导致冰雹降临,故举行防雹仪式时要做出青蛙之状的面塑。因此,乌龟和青蛙在防雹中作用是一样的。其次,坚赞“俄巴”右手持木剑,左手拿着装有芥子和石子的小袋子,把芥子放入抛石器中,然后投向云层。如果不管用,再把擦擦放入抛石器中,投向云层。如还是不管用,最后将石子放入抛石器中,投向云层密集的地方。如此,依冰雹或暴风雨来临的强弱程度,用不同的法器进行阻止或将其转至别处。也就是说,刚开始用一些柔和的手段,祈求神灵帮助,逐渐再用一些比较强硬的措施进行阻止,如将擦擦、石子等投向云彩,而非开始便用一些武器进行防止,以迎合神灵的要求。

图6 防雹工具——乌龟壳

西藏的天气咒师使用的最重要的法器是雷石(陨石)、法铃、橛、人胫骨做成的法号(据说这种法号的声音可以吓退所有试图阻挠降雨的妖魔)、鼓。依靠鼓的帮助,有经验的天气咒师可以判定天气的变化:如果鼓声低沉或“不祥”,那么坏天气即将出现;如果鼓声高昂而欢快,那么就预示着不会有暴雨的威胁。要判定一块积雨云是否带来冰雹,咒师通常要把水装进一个用五种贵重金属做成的平底容器,然后观察盘内水中反射的天空云彩。根据一些特定的征象(这些征象是他根据经验得出的秘密)来判断云彩是否带来冰雹,假如有下冰雹的征象,咒师要立即开始进行相应的禳除形式。[3]

图7 防雹师坚赞在举行防雹法事

关于防止冰雹成功与否的事,坚赞“俄巴”也直言不讳地说,他本人感觉压力特别大,能否防止也难说,不过他本人在尽最大的努力做法事。

据介绍,包括L村在内的广大热贡地区的防雹仪式是按一本名为《依修马头明王·防雹诀窍闪电之帷幕》进行的。经考证,此书作者是土观·洛桑曲吉尼玛,收集在《土观·洛桑曲吉尼玛文集》的“巴”函中,长条经文,共有25页。

另外,热贡当地学者娘吉囊杂勒多吉的文集中有一篇名为《防雹诀窍火之帷幕》[4]的文章,据当地“俄巴”介绍,这也是他们在防雹时经常使用的仪轨文本。此文篇幅较短,名称与土观的文章基本相似。笔者对照两篇文章发现,内容结构基本一致,只是土观的文章比较详实。作者在文章的末尾也写道:《防雹诀窍火之帷幕》是为了利益众生,本人也有写作的意愿,在白玛多杰等众多学子“俄巴”的劝告下,按照《防雹诀窍闪电之帷幕》和其修习仪轨——修行者白玛程列所著,吸收合理的咒文仪轨,囊杂勒多吉于七十五岁时撰写。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大致如下:文章开头是一段祈愿文,接下来介绍防雹的程序有三个步骤,即第一步,制作金刚橛等和撰写咒文;第二步,加持金刚橛和将咒文排整齐;第三步,将咒文收集和竖立防雹法器的方式等。文章最后为一段祈愿文,以及撰写本文的缘由。

通过分析和比较民族志资料以及藏文文献可知,“俄巴”们在举行防雹仪式时,基本上以这些文献为蓝本和依据,然后一代代传承和延续。

二、祈雨仪式

青藏高原气候变化多端,有时冰雹袭击,有时干旱无雨,基于这种气候条件,“俄巴”们也“创造”了不同的宗教仪式,以确保当地生灵和农牧业生产的安全。其中,祈雨仪式是“俄巴”们日常宗教仪轨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青海贵德地区,每年举行祈雨仪式。下面以M村为个案进行论述。M村是一个以农业生产为主的村庄,村里有一个格鲁派寺院和“俄巴”的俄康。每年的农历3月29日举行背经活动,以祈求降雨、五谷丰登、人畜兴旺。

每年农历3月29日早上九点左右,人们集合到位于村子中心的俄康里,在“俄巴”们的组织下,每人背一两部大藏经即《甘珠尔》、《丹珠尔》。首先,由“俄巴”们念诵《佛说八部佛名经》吹着海螺,带领民众从俄康出发开始绕村庄一圈。“俄巴”们也背着经文,参加者无论男女老少皆可。M村每年参加的人数大概有150余人,人们穿着藏族服装,形成了一支庞大的背经队伍。

背经队伍到达村子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时要停下来,“俄巴”们念诵《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白伞盖经、《度母经等,祈求风调雨顺。一路上,老百姓念诵着“六字真言”、《白伞盖经》、《度母经》等。背经队伍到达不同的方位时,要休息一会,村民们准备有简单的茶饭,背经的人们喝点茶,随便吃一点后,又继续前行。直到下午三、四点钟,才能围绕村子转一圈。最后,人们把经文背回俄康,整个活动才算结束了。

据当地“俄巴”介绍,背经活动的目的是为了祈求降雨、五谷丰登、人畜兴旺。而当地一位背经人的解释,更是道出了背经活动的具体意义。她说:背经活动是为了庄稼不受病虫害影响,农田不受暴雨袭击,以及祈求降雨。

为了安抚鲁,法师还应该进行“出索”仪式。人们认为通过这个仪式可以平抚龙怒,并能驱除由鲁引起的病患。“出索”仪式可以分为如下几个部分:①念诵咒语。②从一个称作“出瓶”的容器内舀出黄色的水,倒在一面镜子上。据说这面镜子能映现出所有被人的罪污染的鲁影像,镜子最好用银,最不济也必须用响铜或水晶制成,将倒在镜子上的水汇集到一个称作“出响”的平盘内。③“出索”仪式包括诵读三大鲁经的仪式,还要求众人在他们诵经时提供帮助:在喇嘛们诵经祈祷求雨的同时,妇女身背《甘珠尔》、《丹珠尔》等佛经,排成一列,沿寺院和农田转圈。[5]贝内斯基所谈论的仪式,与上述贵德地区的仪式基本相同,都认为背经活动是为了祈雨,而贵德地区背经活动的内涵更加丰富,涉及五谷丰登、人畜兴旺等方面。

另外,“俄巴”们还通过观察天象、云彩以及一些征兆来判断是否降雨。从云彩的形状和色彩及其移动的方位,天气咒师可以推断出要想求得下雨,应该去祈请哪一类神怪。例如,如果从东方飘来一块呈佛塔状的云彩,那么就必须崇拜王系魔;如果从南方飘来像怒相神灵具有的头发一样的发状云,那么就是魔女玛姆阻挡了降雨云,因而要进行答谢女魔的仪式;一块由西方而来的云彩具有红马的现状,那是标志着天不下雨是赞所致;从北方而来的云彩呈狐褐色牦牛形状,可以看作是由魔所设置的障碍。此外,假如天空被云彩遮盖而仍不下雨,那就是地方神作怪。从各个方向来的雷声在盼望降雨的时候也被作为天气咒师的一个预兆。如果从西方听到雷声,那么当天晚上可能下雨;如果从东方听到雷鸣,那么会在三天以后下雨;如果从北方听到雷声,那么将是深夜降雨的信号。[6]

在祈雨过程中,还有许多禁忌需遵守。当企图给天气施加影响时,必须特别注意吉祥的占星时间和适宜地点的选择。例如,一些降雨的仪式决不应该在贫瘠干旱的地方进行,而应该在一座山的山顶进行。在这座山的山坡上还要发现很多居有水鬼的泉眼,泉水还要相当纯净,没有污染,特别是“没有女人和狗到过此处”。天气咒师、法师的思想也必须纯洁,仪式开始之前,他不能吃肉、吃蒜,也不能喝青稞酒,确定供奉给神灵的供品也必须是纯净的,而且是质量好的供品,否则,咒师的努力就不会获得成功。[7]

其实,在藏区,尤其是“俄巴”比较多的地方就有祈雨仪式,而且每个地方的祈雨仪式也不尽相同。在藏传佛教典籍中有许多相关的仪轨文献,有些“俄巴”以这些文献为基础举行仪式,而有些“俄巴”自己撰写相关的仪轨文,对这些仪轨进行适当的“改造”,并且增加一些地方特色。因此,各地“俄巴”在祈雨仪式时所依据的经典也有所不同。

下面根据《藏密医术文献汇编》[8]一书中的相关文献进行论述。此书是一本文献资料汇编集,作者皆为宁玛派“俄巴”,其中有多篇祈雨方面的仪轨文。主要有:嘉央乾泽旺布的《秘决精要汇集》一书中有两篇有关祈雨仪轨文文献,在一篇名为《饶益农田秘诀精华》中有一篇降雨秘诀精要的仪轨文,另有一篇名为《与龙神相关的祈雨短文介绍了祈雨仪式。佐庆曲央道丹多杰撰写的《依皈依坛城之各种业》一文中,有一篇名为《依止皈依祈雨》的仪轨文,在另一篇《古若司都业集宝串》中,有一篇祈雨的仪轨文。

三、与农牧业相关的其他仪式

“俄巴”们除了举行防雹仪式和祈雨仪式外,还要围绕农牧业生产劳动的其它方面,举行大量的宗教仪式,防止病虫害和自然灾害的影响,确保农牧业丰收。现根据文献《藏密医术文献汇编》,[9]作进一步介绍和阐释。

《藏密医术文献汇编》一书是由青海宁玛研究所主编,收集了“俄巴”们经常念诵的咒文文献。此书虽命名为藏密医术,其实书中含有大量关于农牧业生产方面的仪式,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值得深入分析和研究。《藏密医术文献汇编》一书共有13篇文献,其中大部分文献都与农牧业生产相关,现择其摘要进行介绍。

嘉央乾泽旺布的《秘决精要汇集》介绍了防止霜、冰雹、雷电,防止农田受病虫害影响,农业丰收的秘诀,防止暴雨,为母畜催奶,保护农田,祈雨,保护牛犊,防止牛犊癫狂,牲畜兴盛的秘诀,防止牲畜病,防止羊病等的具体措施。

在本文集中,佐庆曲央道丹多杰有三篇文献,其中第一篇《依皈依坛城之各种业》,介绍了依止皈依防雹、依止皈依祈雨的仪式过程。第二篇《古若司都业集宝串》,介绍了祈雨、制止降雨、防止暴雨、防止冰雹的仪式,马牛羊兴盛的秘诀,控制人和家畜兴旺的方法等。第三篇《曜神仪轨》主要介绍了防止天龙八部造成的疾病等。

上述文献中所介绍的各种生产性宗教仪式,其仪式过程大致如下:首先,要收集诸多仪式需要的原料,如各种药物、矿物质、食物、人的头发和骨头、各种动物的排泄物以及墓地的土等应有尽有;其次,将咒文写在纸上作为符咒挂在某种动物身上,或者某个指定地方(包括牛圈、羊圈、田地等),或者念诵咒文若干遍。如,防止农田受病虫害,在墓地风化的灰上念咒语,并撒播到农田里,灰能控制病虫害。牛羊不让挤奶,在护身符上写上咒文,若有犄角顶,则系在角上,动则系在腿上,如不下奶则系在尾巴上,有作用。马牛羊兴盛的秘诀,用马牛羊的毛捻成五色线,装入黄鼠狼的阴囊里,并装满金银等宝物和粮食作物,挂在院内或牛羊圈里,有助于牛羊兴盛等等。宗教仪式的内容涵盖农牧业生产劳动的方方面面,并且有大量家畜,如马牛羊等的日常治疗方式,应有尽有。

三、“俄巴”的生产性仪式特点

通过以上对“俄巴”生产性仪式的描述,我们知道,由于“俄巴”与日常生产劳动关系密切,从而产生了大量与农牧业生产劳动相关的宗教仪式,这些仪式颇具地域文化色彩。

(一)仪式内容丰富多样,仪式程序简单且容易操作

因“俄巴”身份的特殊性,他们在从事宗教活动之余,将主要精力花在农牧业生产劳动之中,以维持生计,养家糊口,从而也“创造”了许多与农牧业生产相关的宗教仪式。这些仪式的内容包括生产劳动、农作物保护、家畜饲养、家畜疾病、防止自然灾害、保护农田、祈求农牧业丰收等,涉及农牧业的方方面面,而且还创造了马神古毕拉畜神拉姆诺金玛羊神诺吾桑布等一系列与农牧业相关的动物神灵。并且这些仪式过程不像其他宗教仪式那样繁琐复杂,而是程序比较简单,容易操作。他们在日常生产劳动中,利用很少的时间完成仪式,不用花很多时间,同时大部分仪式由一个“俄巴”或生产者自己来完成,这对于比较繁忙的农牧业生产劳动者来说,具有一定的实效性和可行性。

(二)生产性仪式促进生态平衡,保持人与自然和谐

青藏高原环境复杂,气候异常。人们面对复杂的环境和变化多端的气候,没有先进的科技应对,只能诉诸于宗教,以达到心理慰藉。并且在藏传佛教的影响下,人们在日常农牧业生产劳动中,很少使用化肥和药物,以避免杀生,这种行为减少了环境污染,有效保护了生态环境。其实,在日常生活中,人们虽然在进行不同的宗教仪式以求农牧业丰收,但不太关注其作用和实效,只是将其作为一种生产生活方式和一种文化行为,不断延续和传承,以应对周边的生计模式和生态环境,以求精神慰藉和表达对大自然的敬畏。在这种文化理念的引导下,其生计模式和生态环境也自然是比较协调和谐的。

[1]诺布旺典.藏密神明图鉴[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9:200.

[2]郁丹.在神的怀抱里:一个安多藏族村落的生态——显圣景观[J].西北民族研究,2010(2).

[3][5][6][7]勒内·德·内贝斯基·沃杰科维茨.西藏的神灵和鬼怪[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93:558,566,559,560.

[4]荒弃.娘吉囊杂勒多吉文集[G].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211-215.

[8][9]荒弃.藏密医术文献汇编[G].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154,160.

猜你喜欢
法器防雹农牧业
贵州地区强对流天气防雹雷达回波特征研究
妙宝庄严
——故宫博物院藏法器展
中华书画家(2021年2期)2021-12-01 22:45:05
“无人机放牛”让农牧业走在时尚前端
今日农业(2020年13期)2020-08-24 07:35:24
内蒙古农牧业生产资料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农资(2019年44期)2019-12-03 03:10:48
一种与作业效率相关的人工防雹物理检验方法的探究
一二八团开展“夏送清凉”慰问
兵团工运(2018年8期)2018-01-22 07:50:52
抚案桌——宪法宣誓不可或缺的规范法器
公民与法治(2016年6期)2016-05-17 04:10:49
锐意创新 扎实推进农牧业经济发展
人工增雨防雹社会化认识评价
以科技创新转变生产方式 发展现代农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