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巴象形文字书法笔法探究——与汉字篆书笔法对比

2014-06-08 08:40段剑源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东巴笔法用笔

段剑源

(云南大学 旅游文化学院,云南 丽江674100)

一、笔法概说

(一)书法笔法

笔法即执笔和运笔的方法,一般针对中国书法和中国画而言,是书写高质量点画的前提。相对于硬笔,可变性强的毛笔在书写中,笔法更为复杂。笔法,当代书法家邱振中先生解释为“控制毛笔的运动,以写出符合一定要求的点画或线条的方法”[1]。以“控制”为手段,达到“要求”为目的,可见合理的笔法是点画质量的保证。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頫所说“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需用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2]早已深入人心,说明了汉字结构因时代的发展而不同,笔法却一直传承的道理。

因毛笔书写或绘画的线条变化多端,细节丰富,使控制用笔的笔法显得更加复杂。从书法点画生动的变化,可以看出用笔时的提按、停顿、移动、转锋、捻管的丰富动作,这一切的动作,反应在作品上,便形成了粗细、干湿、转折,甚至能从中看出书写速度的快慢、笔杆的倚侧、笔锋移动的路径、用笔的轻重,看出作者的书写功力、修养和书写时的情感。姜夔在《续书谱》中说“余尝历观古之名书,无不点画振动,如见其挥运之时”[3]。在观摩古代名家法帖时,能从中看出用笔的方法,即从效果中可看出控制的过程。毫无疑问,有经验的观赏者能从作品点画之中读出其内部包含着的巨大信息量。

笔法的精妙细微往往需要示范讲授才能会意,很难自己领悟或以文字说清。所以历代书论中谈到笔法时往往只作形容,说得甚为玄妙,有不能言传的色彩。流传至今的多个关于书法笔法的故事,使书法笔法多了几分神秘的色彩:三国魏书法家钟繇掘韦诞墓盗得《笔势论》,得用笔法,从此书名大振①参见孟会祥《笔法琐谈》,海燕出版社,2012年版。;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献之隐居林下时,得飞鸟口衔执笔,授以笔法,他勤奋练习,书艺大增②参见冯亦吾《书法探求》,北京出版社,1983年版。;以草书闻名的大书家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黄庭坚于舟中常年观船公荡桨悟得草书笔法,使笔法蒙上了神秘的色彩①参见冯亦吾《书法丛谈》,天津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笔法的发展也经过了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相传秦小篆名家李斯作《论用笔》一文②参见孟会祥《笔法琐谈》,海燕出版社,2012年版。,当时小篆用笔较为简单,追求均衡、匀称、流畅、法度井然的美;东汉蔡邕《九势》将笔法总结为“落笔、转笔、藏锋、藏头、护尾、疾势、掠笔、涩势、横鳞”[4]7九势,“惟笔软则奇怪生焉”[4]6,以蓬勃具有生命意义的“势”来总结笔法,所说的其实无非是起、转、收、提、折、推、送的笔法,强调自然生发的“势”,蔡邕擅长篆、隶,在他生活的时代,隶书已经成熟,当时的用笔已较复杂;到隋代楷书逐渐走向成熟,“永字八法”出现,以八种常见笔画概括楷书书写法则,可见,笔法随着书体的发展而成熟,是对书体用笔的总结和归纳,是用笔法则。书体的发展,直到楷书,用笔大为丰富,但丰富的用笔技巧和程式化的用笔理论也给书体带来了束缚,使书法走向僵化,而少生机勃勃的自然和变化之美。如篆书的发展至秦篆的工艺化、隶书从汉隶的生动到唐隶的程式化、楷书从魏碑的鲜活变化到唐楷的严谨而刻板,这些不同历史时期的官方规范书体,因笔法的发展而走向成熟,同时趋于呆板。

然而,对生动、自然的艺术之美的追求,是艺术发展的趋势。清代中后期篆隶书的发展,众多书法家参与实践,同时融入了新的笔法,使篆隶书呈现了新的面目,魏碑楷书复兴之后,生动的楷书姿态各异呈现在世人眼前,打破了以往严肃、呆板的面目,使书法艺术获得了新生。其后书法家对龟甲兽骨、魏晋残纸、敦煌写经、楚简帛书、新出土的砖瓦铭文、青铜彝器,一切可取法的书迹材料进行了探索,出现了面目各异的书法风格。

求新求异、百花齐放、追求自然之美是艺术发展的趋势,对书法而言,笔法的发展成规范后会成为模式给书法的发展带来束缚,而新的取法、新的笔法的引入和发展,会为书法的发展带来新的途径。

1.东巴象形文字的笔法

东巴象形文字是当今世界上唯一在使用的象形文字,介于图画记事和象形文字之间,由东巴采集民间图形创制,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东巴象形文字创制以后,一直由东巴掌握,用以书写东巴经,也有用于民间实用记事的书写,直到1913年被法国人巴克调查研究,并出版了《么些研究》的书籍,美籍奥地利人洛克1947年发表了《中国西南的古纳西王国》的文章,都曾对东巴象形文字作过介绍和研究。后来才有中国学者董作宾、方国瑜、李霖灿、傅懋绩等对东巴象形文字进行了介绍和研究,方国瑜、李霖灿还出版了字谱和字典,东巴象形文字才逐渐受到世人的关注。丽江东巴文化研究院成立后对东巴象形文字作了大量的研究,但多从文字学的角度,并未结合书法。③参见和志武《纳西东巴文化》,吉林教育出版社,1989版,第67—80页。

东巴象形文字图画性的特点,原始、生动的形象给人以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受到了越来越多关注,这种原本由东巴以竹笔蘸猪胆汁和锅底灰拌成的墨汁,书写在狭长纸片上的东巴经上的文字,在丽江被做成雕刻的彩色猜字壁、书写在景区的墙壁上、画在现代东巴画中、用毛笔宣纸书写后悬挂、成为装饰图案用在书籍和旅游工艺品中、店铺招牌和车身上、产品包装上,甚至被日本设计师应用于海报设计和玄米茶包装设计上。

如今很多接触到东巴象形文字的书法家均对这种文字兴趣浓厚,并试着用于书法创作,但传统书法的概念仅局限于汉字,再则东巴象形文字书法传统以类似硬笔的竹笔写就,现代书写者使用书写汉字的工具写东巴象形文字,觉得取法借鉴困难,很多人对东巴象形文字并不熟悉,难以象汉字书法那样能为作品注入深刻内涵,加上对东巴象形文字书法的研究不足,存世的东巴经分散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馆、图书馆和私人手中,且多数未经出版,可资研究的资料较少,东巴象形文字书法的研究不免陷入困境。

从现存的资料看,书写东巴象形文字用笔较为简单,由于工具材料所限,加之这种文字较为原始,尚未形成笔法的概念,但书写者对美观的追求也是显而易见的。东巴在画画或书写经文时,往往严谨、认真、笔画工整,画完后涂饰矿物颜料制成的鲜艳色彩,以追求美观,写完经文后有时也涂上颜色,书写的文字也类似绘画,只是要比绘画简单很多。

流传下来的东巴象形文字中作为宗教用途的写经文本显得严谨,书写的笔画有粗细变化,笔画沉厚,显露出墨色的浓淡和枯湿变化,多数按东巴象形文字的特点从左至右书写,并将每一个内容框入一个方格中,格线平直,多数为尺规画就,格子纵向距离大致均等,横向则根据内容长短不一。东巴象形文字笔画较多,且字形大小不一,画上格线,容易识别内容,也容易使画面显得工整、规范。而作为日常书写的礼簿、地契等实用书写则显得逸笔草草,不做规范,常常徒手画就格线,或直接不画格线,墨色浓淡不一,使用竹笔侧锋刮就,虽然随意,却显生动。如至今保留在东巴博物馆的为纳西族死者燃灯时诵读的经咒《本尼吕东》,用笔兼有正、侧锋,形成笔画粗细变化,整体效果规范、秩序井然,但却显示出笔画单调乏味,有缺少变化的拘谨感(如图1);另一件民间礼薄草草书就,用笔随意而十分生动,变化较多,显示出自然天成的美(如图2)。

图1 《本尼吕东》东巴经

图2 东巴文礼薄

2.汉字篆书的笔法

汉字篆书有大篆和小篆之分,大篆包括甲骨文、金文、籀文等,大篆种类、形式较多,或刻或铸,也有保存在简、帛上的墨迹,后人学习大篆,或忠实模拟刻、铸的效果,取其爽利或浑厚,或引入其他书体的笔法,以追求变化和笔墨效果;小篆始于秦,小篆直至清初都使用中锋用笔的方式,藏头护尾,笔画圆转、匀称、流畅,体现出严谨和规律的法度美,但未脱藩篱,直至清中后期方有书家将隶书用笔引入小篆,形成具有个性面目的诸多效果。

篆书留存资料较多,可取法面广泛,既有工艺性极强的《峄山刻石》《中山王三器铭文》,也有书写味较强的简帛墨迹。《峄山刻石》笔画完全均等,匀称,虽可用毛笔写出,但书写味薄;《中山王三器铭文》有笔画粗细的变化,但装饰性强,偏向制作。这些作品都是先书后刻,但在刻的过程中,已经过修饰,力求工整,统一,刀刻雕琢的痕迹已经取代了书写的笔味。

另一类虽是刻铸,却追求书写意味,书写的笔味保留较强。如甲骨文《宰丰骨匕刻辞》,笔画起笔藏、露锋并用,圆转自然,提按分明,字形上下错落,雕刻极细,虽是刻画,却忠实的保留了书写效果(见图3)。西周早期的金文《大盂鼎铭文》虽已初具金文浑厚的特点,也保留了尖锐的起收笔画锋芒,同时还出现了装饰性较强的粗厚笔画,可见这时的篆书承袭了甲骨文的书写方式,也是先写后铸,由于铸造的特点,笔画显得浑厚,作为礼器,其铭文向工整和装饰性发展;到西周中晚期的《散氏盘铭文》,显然笔画已经匀称,既无粗厚的装饰性笔画,也少了尖利的提按用笔(见图4)。由此看来,作为祭祀的记录文字甲骨文和庙堂文字金文向着工稳和装饰性发展,民间的手写文字却是生动、趣味十足,近年出土的楚简可见一斑,这种文字为战国时期楚国古文字,以隶书用笔书写,生动泼辣,动态十足,文字形态异于秦篆体系,给人以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见图5)。当今书坛学习楚简者众,也可看出今人对新、奇的追求。

二、东巴象形文字书法创作

(一)当前创作笔法

东巴象形文字的书法创作笔法当前有两种形式,即图画式和借鉴汉字篆书的方式进行书写。

图画式即使用现代东巴画的形式,借鉴其用笔来进行书法创作。现代东巴画是画家使用传统东巴画的形式,借鉴现代的绘画材料如油画、丙烯、水彩等西画材料和中国宣纸和毛笔、国画颜料、或水墨的形式进行绘画创作。在创作中也使用了现代绘画技法、构图和表现形式,丰富了传统东巴画的内涵。现代东巴画中常隐藏有东巴象形文字,并使用其来表现纳西人的生活情景和思想理念,使人感觉趣味十足,且民族性强。在绘画中隐藏有文字,观赏者可在赏画时寻找出文字,并领悟通过其中的道理,来了解作品的涵义。现代东巴画的这种形式,也体现出东巴象形文字“书画同源”的特点,东巴象形文字是文字,同时很类似于图画,现代东巴画中的中国画作品在创作时和中国画一样,吸收了书法笔法,使之更有内涵。

图画式的东巴象形文字书法作品充分利用毛笔的特点顿挫铺毫,宣纸和水墨的形式使作品体现出枯湿浓淡相间、笔画粗细变化、藏露锋互用、使转方圆互现的笔法特点,同时借鉴东巴经或现代东巴画的构图形式,字形大小根据构图自然错落变化,十分丰富,富有趣味性。汉字释文和落款、篆刻印章的使用,使其表现出完整的书法作品的特点。但这一类的作品往往显得图画性太强,类似绘画而书写感不足。

借鉴汉字篆书的形式书写的东巴文作品也较多,这类的形式常见于借鉴汉字书法章法的东巴文书法作品中,有对联、扇面、条幅、横幅等形式。作品在书写时将文字按汉字书法作品的方式竖式排列,打破了东巴经文字原先从左至右排列的方式,文字显得更加独立,从而更适合使用汉字篆书的笔法进行书写。在书写时将书写大篆或小篆的笔法应用于其中。如使用金文笔法裹锋书写,笔画粗厚涩行,表现出厚重的金石气,时现枯笔;或使用秦篆玉著篆和铁线篆的笔法书写,玉著篆形似玉筷,书写时笔画藏头护尾,纯以藏锋用笔,点画光洁流畅如玉,铁线篆稍细使用涩行笔法,点画盘曲坚实如铸铁。

(二)笔法借鉴

当前东巴象形文字书法创作已较多的使用汉字书法的形式,如使用当前书坛流行的书写材料粉彩或泥金纸书写,使用当今书法展览流行的染色、拼贴、题签等形式,但未考虑文字原来的特点。借鉴是必要的,东巴象形文字与汉字相似的特点,在书法创作上借鉴汉字的笔法和形式是一种必然,但同时应当保留东巴象形文字的特色,生动、趣味、拙朴、烂漫不羁。

从这一特点来看,在学习借鉴汉字篆书笔法的同时,应注意吸收东巴经的文字书写特点,遴选书写趣味强,用笔变化丰富的东巴象形文字进行学习,应选择东巴文礼薄、地契等作为民间应用文献的东巴象形文字资料,避免书写规范、谨慎、模式化强的东巴经咒作品,作为民间应用文献的东巴象形文字由于只是一纸凭证,在书写时往往更加率意、风格多样、趣味性强,而许多东巴经由于需经常翻阅使用,书写规范却流于刻板。这就类似唐楷工整而少了魏碑的灵活、面目丰富、奇趣迭出,法帖精美但失去了敦煌文书、写经等的自然朴率。东巴象形文字的特点是原始、趣味、朴实、自然、生动,应尽量少工整、华美。就像当代魏碑名家孙伯翔先生曾经说过“若以妍美的笔致写魏碑是歧途,是弯路,是事倍而无功的徒劳。”[5]同样,书写东巴象形文字以华美而不吸水的粉彩、泥金纸书写,书写时以劲挺的甲骨文笔法、浑厚的金文笔法、圆润细劲的玉著篆和铁线篆笔法来书写都是不合适的,小篆字体字形规范、匀称,所以适合使用规范,笔笔藏锋流畅的笔法,而图形化的东巴象形文字如此书写显然不适合。东巴象形文字书写首选东巴纸,其次应考虑使用麻纸、皮纸、土纸,纸张粗糙且有一定吸水性、带毛边为佳,笔法应借鉴楚简篆书的书写,因东巴象形文字早期也是书写在木、石、或东巴纸上的,而非镌刻和铸造,用笔适当借鉴隶书写法和东巴象形文字民间应用文献资料,藏露锋并用,增加提按顿挫和枯湿浓淡的墨色变化,中、侧锋并用,突出生动泼辣的书写特点,使之显得外放、朴拙、趣味、生动,而非内敛、精致、规范、刻板。

(三)笔法与个性化表现

个性化是当今书法创作的追求方向,在这种风气下,新的风格不断出现,书坛流行风格不断变化,而每次变化,都有大量的追随者,形成一次次的“流行书风”。兼容并包、百花齐放是当今书法展览的特点,观展者犹如身在一个花园中,若只有几种花卉,即使开得很好,也难免感觉单调,但如果百花盛开,就丰富得多,而最吸引人的,就要数品种独特的花卉了。个性化的书法作品,自然更能吸引观者的注意。当然,个性化的作品,除了新奇,也得耐看、有内涵,这就要靠合理的笔法表现了。

1.东巴象形文字书写形态个性化表现形式

以个性化的书写形态表现东巴象形文字,可在参考东巴经的基础上结合汉字篆书书法和现代东巴画加以变化。趣味强的东巴经,书写时由于蘸墨不匀,常出现墨色浓淡变化和枯笔、渗化的效果,现代东巴画中也往往利用墨色变化取得丰富的视觉效果,在东巴象形文字创作时,充分使用这种墨色变化效果。

新的章法形式也是取得个性化效果的一种方式。东巴经中为强调某一内容,在书写时会将相应的文字夸大或缩小;东巴经用途不同,纸张的长短、宽窄不用,使文字的排列方式也产生一定变化,放置文字的格子也产生了高低不同的变化;东巴木牌画上的文字书写方式;现代东巴画创作中使用的隐藏文字的方式;汉字书法中的砖瓦铭文、秦诏版铭文、写经残纸、简牍帛书等章法形式都可以东巴象形文字书法创作时的参考。

墨色、章法作为外在表现的同时,应加强内涵的表达,一个重要的因素,即为笔法的表现。否则,再花哨的外衣,都无法避免苍白无力的内涵表达。唐代颜真卿悟得用笔当如锥画沙、印印泥,力透纸背、浑厚立体的质感,使其名作《祭侄稿》名世,虽是草稿涂涂画画却丝毫不减此作的艺术魅力,微妙的用笔饱含情感,赢得了世人的赞许。东巴象形文字在书写时,应行笔涩进,重视笔画中段用笔,以微妙用笔表现蓬勃的生命力,切忌描头画尾,故做姿态。在行笔时应转换笔锋,“涩行”“慢行”,运笔当如逆水行舟,注重笔画中部的细微变化,使其取得“丰”“实”之妙。如清代书法家包世臣在《历下笔谭》中说“用笔之法,见于画之两端,而古人雄厚恣肆令人断不可企及者,则在画之中截”[6]。

2.东巴象形文字个性化书写的特点

东巴象形文字图画性、个性化强,生动有趣,文字内容多跟生活有关,表现人以各种简笔人物姿态表现情感,表现动物以侧面动物形象表现其样貌,也常见各种生活物品,生活气息浓厚,而汉字篆书则为庙堂文字,多用以记载国家大事,显得庄重严肃。轻松、生活化的气息,再加上多变的墨法、章法构成新颖的视觉效果,对东巴经、现代东巴画和汉字书法的借鉴使东巴象形文字增加了内涵和趣味,使书写的质量提高,也使作品更具有观赏性。

[1]邱振中.书法七个问题[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47.

[2]崔尔平.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179.

[3]孟会祥.笔法琐谈[M].郑州:海燕出版社,2012:394.

[4]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5]刘运峰.孙伯翔谈艺录[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43.

[6]崔尔平.明清书论集[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1090.

猜你喜欢
东巴笔法用笔
不要用笔去玩电风扇
云南省档案馆馆藏《东巴经》
用心用笔 一起战“疫”
不可“烘染太过”——用笔过猛,反倒弄巧成拙
几多笔法写思情
笔法与临摹
找出家里的安全隐患
白地吴树湾村汝卡东巴经《内内抒》片段译释
俱天成,极奇妙!——闲聊画面石的独特笔法
小篆的特点和基本笔法的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