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南京跨江发展

2014-06-07 13:07孟祥婉
山西建筑 2014年17期
关键词:浦口江北区位

孟祥婉 丛 勐

(1.南京博来城市规划设计研究有限公司,江苏南京 210012;2.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江苏南京 210096)

南京作为滨江城市,分为江南、江北两大空间区域,一直以来跨江发展都是南京城市建设者以及专家学者探讨的话题。南京在过去的发展历程中,一直以江南地区的发展为重点,虽然江北地区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与武汉等拥江发展的城市比较起来,仍然略显发展滞后。本文粗略的分析一下南京跨江发展的必要性以及发展动因。

1 南京跨江发展的阶段进程

1.1 1978年以前浦口三镇为主体的发展时期

1912年津浦铁路通车,浦口成为一个重要的客货流集散中心,被辟为商埠;20世纪40年代开设了“新炭场”煤码头,码头、仓库、商店、客栈便在浦口火车站一带集聚、延伸,形成了北岸城市发展的一个高峰期;1968年南京长江大桥的铁路、公路桥相继通车,有一些企业先后在浦口三镇定点。

这个发展时期南京用地发展主要集中在老城,江北以浦口三镇发展为主。过江通道有京津铁路和长江大桥。

1.2 1978年~2002年缓慢停滞发展阶段

1985年~1998年浦口火车站经历了反复的启用停用;1989年浦口镇撤镇建街;不少企业在三镇定点,大厂镇发展成重要工业卫星城。这一时期南京市的发展仍以江南地区发展为主,并且由南向东不断拓展,同时江北地区通过工业的发展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逐渐呈现连绵发展的态势,但总体上发展缓慢停滞。过江通道仅有长江大桥和长江二桥。

1.3 2002年至今加速推进发展阶段

2002年国务院批准新修编的《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2010)》,提出了“一城三区”,建设河西新城区,建设仙林新市区、江宁新市区和江北新市区;2002年对江北实施了行政区划调整,原浦口区与江浦县合并成立新的浦口区,原大厂区与六合县合并成立新的六合区;2008年年底,浦口江北新城正式启动建设;2009年年底,南京市提出“三个发展”意见,大力实施“跨江发展”战略,规划建设江北副城,以新城建设为重点;2009年公示《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2010年,市委市政府成立了包括“浦口新城开发建设指挥部”在内的十大发展平台;2012年启动江北新区的发展。这一时期是南京市重要的发展时期,城市用地呈现指状放射性发展的态势,尤其是2007年以后江北地区的用地猛增,连绵成片。过江通道已经开通长江大桥、长江二桥、长江三桥、大胜关铁路桥、纬七路过江隧道、长江四桥六条通道,同时纬三路过江隧道、长江五桥、地铁三号线、地铁十号线都在建设中,江北进入了新的快速发展时期。

2 南京江北地区发展现状

江北副城的城市建设框架初步拉开,城市空间发展已形成沿江发展的带形城市形态。江北副城处于工业化主导城市化的发展阶段,面临着如何提升城市化、优化工业化的时代命题。近年以居住和工业用地扩张为主,综合服务功能建设滞后,对主城依赖较大,还无法发挥区域辐射能力。沿江拓展的带形城市对一体化发展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产业结构偏重,不利于副城可持续发展。由于历史原因形成的郊区县的发展模式与用地和副城较高的定位之间存在较大差距。管理体制多元,不利于副城协调联动发展。

3 跨江发展条件分析

3.1 城市发展处于裂变与质变的特定阶段

城市增长速度(城市人口年均增长率)超过3%,经济增长率达到10%,持续大约25年时间时,城市增长模式就应从外溢式发展,转为跨越式发展。这一指标的核心是城市增长速度,也就是城市人口年均增长率(如果这个指标为4%时,持续时间可以缩短到20年),这一标准可以借鉴为选择跨江开发战略时机的标准[1]。从图1可以看出,南京城市人口年均增长率从1978年开始超过3%,已持续20年(统计至2007年),城市增长模式从外溢式发展,转为跨越式发展。

图1 1950年以来南京市户籍人口增长率变化曲线图

3.2 地区空间承载力分析

主城、东山副城存量土地较少,东山副城人口较密集,通勤压力非常大。仙林副城存量用地较充足,但受紫金山的阻隔,与主城区沟通通道严重缺乏,通勤压力日益加剧。江北副城土地资源丰富,发展空间较多。有长江大桥、二桥、三桥、纬七路隧道与主城沟通;纬三路、长江四桥、长江五桥、轨道交通3,10号线等多条跨江通道已启用或在建设,江北副城与主城联系越来越便捷。

另外,目前江北房价均价 8 000元/m2,江宁房价均价11 000元/m2,仙林房价均价13 000元/m2,与江北仅一江之隔的河西新城房价均价约20 000元/m2。在居住价格上江北具有很大的优势。

3.3 政策利好势必刺激江北的进一步发展

2013年4月27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印发《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规划提出南京市要强化辐射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重要门户作用。南京只有通过江北的建设来对长江以北甚至更广阔的地区发挥辐射作用。

4 南京空间发展动力机制分析

4.1 不平衡发展律

不平衡发展是城市空间发展过程的基本规律,它说明空间在区位和规模大小的发展上存在不同的时序。空间差异既是城市不平衡发展的结果,也是不平衡发展的动因。这种动力通过竞争和生长点创生的形式促使空间的不平衡发展。竞争导致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2]。在南京发展的初期,城市人口、就业、建设主要集中在老城区,规模效应逐渐显现,随着人口密度的不断增加,老城变得越来越拥挤,老城资源开始外溢,首先选择了距离老城最近、城市化成本最低的河西、江宁、仙林,江北在这个阶段由于空间距离、长江阻隔等原因导致开发成本较高,未得到发展。

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导致集中的效应已不明显,发展的侧重点逐渐转向城市空间质量的提升和改进。随着地价的不断升高,交通成本、通勤时间的提高,导致旧城改造的成本进一步上升。“改造一个旧东京的成本比在平地上建一个新东京要花9倍的成本”[3]。此时,江北进入了大家的视野,江北与河西、仙林、江宁相比较,在地价、房价、土地保有量、环境等因素上存在势能差。各个地区间的竞争,对低成本的追求势必将城市建设引向江北副城。

4.2 区位择优律

区位论把城市系统看作是外部条件与内部矛盾相互联系和制约的整体。在激烈的竞争中欲求生存和发展,组成系统的个体都需以最小成本、最大利润和最优市场为目标,选择最优区位,由此产生了空间结构分布的有序性、城市规模等级和空间变化规律[2]。城市的区位不是静止不变,是在不断变化演进的。以老城为核心的发展时期,越靠近老城区位就越优越。随着城市的不断拓展,河西新城中心的发展建设,城市的中心从传统的新街口相对西移,城市各区域的空间区位相对于城市整体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江北与河西一江之隔,区位变得越来越优越。另外江北地处长江之北,对于南京辐射中西部起到重要的作用,区域区位地位进一步凸显。同时近十几年来南京在跨江交通和江北基础设施上的大量投入,以及江北副城背山面水的优越环境,现有建设环境对开发的制约较少等等因素,共同形成了江北副城优越的区位优势,为江北副城后续的发展积蓄了力量。

4.3 自组织演化律

本文在跨江发展条件中分析了许多跨江发展的诸多原因,那么跨江发展是否存在其内在的发展机制,或者外在的规划是否是跨江发展的主要动力,从第一部分的“跨江发展的阶段进程”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南京市各个阶段的规划与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江北地区的发展,但是南京是否真正实现跨江发展是城市空间自组织演化的结果。竞争性和协合性是推动空间自组织演化的根本动力[2]。正是大区域间的竞争力的变化,以及城市内部区域之间区位、地价、资源等的比较优势的变化促进了城市发展,也进一步促进了跨江发展,使跨江发展成为可能。而城市规划以及相关的政策需要做的是顺应城市发展的规律,摸清城市发展的趋势,干预城市发展的进程,促进城市自组织力的充分发挥,从而引导城市协同发展。

5 结语

从区位择优律、不平衡发展律、自组织演化律等城市空间发展律角度看,江北地区在以往的城市发展中处于较落后的状态,城市发展的重心偏向于河西、江宁、仙林等地区,但是随着城市发展政策的不断推进,地区发展优势的不断上升,区位优势的不断体现,势必将带来更大发展。在笔者成文之际,江北的建设正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全面拉开框架,大型的商业综合体、医院、体育馆、滑雪场等公共设施全面开始建设,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我们就会看到新的江北。

[1]王兴平.我国滨江大城市的跨江拓展[J].城市规划学刊,2006(4):25.

[2]段 进.城市空间发展论[Z].1999.

[3]郎益顺,高 岳,张 雁.城市越江发展与越江交通的演变[J].城市规划学刊,2008(9):56-58.

猜你喜欢
浦口江北区位
倾力打造侨海联盟 探索服务经济的浦口实践
江北东高速公路建成通车
从线下到云端:探索让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浦口路径”
袁奇峰:广州南CBD,优越区位截留全城商机
聚焦三个“多元”着力打造涉侨纠纷多元化解的浦口模式
郑州:紧抓区位优势 未来发展可期
南京科学城(欧洲)海外协同创新中心落户浦口
连锁餐饮企业区位选择
连锁餐饮企业区位选择
古运河旁的江北水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