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胜男 古新仁*
(江西农业大学园林与艺术学院,江西南昌 330045)
风景名胜区在提升城乡人居环境和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风景名胜区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兴起,风景区内的居民社会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风景名胜区内普遍分布有乡镇和村庄,要处理好景区发展与城镇、乡村建设的关系,带动所在地区城镇化水平和新村建设质量提升,必须做好风景区居民社会调控规划工作。风景名胜区的居民社会调控规划是在保护风景区和环境的大前提下,对风景区的居民社会进行整体控制、调整和引导,以促使景区内多功能因素健康协调地发展,达到主动保护风景资源和环境的目的。
小武当风景名胜区地处江西省最南端——素有“江西南大门”之称的赣州市龙南县。据光绪二年《龙南县志》记载,“小武当者盖以楚中武当为天下名胜,因仿其名以志奇,复以小字别也。”小武当故此得名。风景区由武当片区和关西片区,以及燕翼围、太平桥、乌石围、蔡屋古榕四个外围独立景点组成,规划总面积30.8 km2。其中,武当片区面积 29.0 km2,关西片区面积 1.8 km2。小武当风景名胜区的风景名胜资源特色以丹霞地貌景观和客家围屋为主体,可以概括为“丹壁画廊,武当仙境;东方古堡,赣南围屋;铁索云梯,绝壁圣地;翠叠峡谷,硕果幽香。”风景区内的关西客家围屋群独具特色,体现了赣南各个时期围屋的建筑风格和特点,是一份不可多得的珍贵建筑遗产[1]。
小武当风景名胜区涉及武当镇与关西镇的石下村、横岗村、关西村、大坝村、翰岗村、岗上村等6个行政村以及棋棠山营林林场,区内共有自然村20个,总户数829户,总人口3 561人。
农民、农业、农村作为风景名胜区内居民社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风景资源的保护和永续利用休戚相关,相辅相成,一直是业内人士关注的重要焦点。随着风景名胜区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兴起,处理风景区内居民社会问题更多地应着重于调控居民社会的文化环境、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不应该局限于控制居民点规模,或者把居民点发展为旅游服务点。实现农村与风景名胜区协调发展的关键在于协调好风景资源保护与当地农民致富之间的矛盾和妥善处理风景资源的公共使用与保障“三农”利益之间的关系。
GB 50298-1999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中明确规定:“凡含有居民点的风景区,应编制居民点调控规划;凡含有一个乡或镇以上的风景区,必须编制居民社会系统规划。居民社会调控规划应包括现状、特征与趋势分析;人口发展规模与分布;经营管理与社会组织;居民点性质、职能、动因特征和分布;用地方向与规划布局;产业和劳力发展规划等内容。居民社会调控规划应科学预测和严格限定各种常住人口规模及其分布的控制性指标;应根据风景区需要划定无居民区、居民衰减区和居民控制区。居民系统规划应与城市规划和村镇规划相协调”[2]。
科学预测和严格限定各种常住人口规模及其分布的控制性指标是居民社会调控规划的首要任务。居民社会调控规划应遵循下列基本原则:建立合理的居民点体系;严格控制人口规模;建立统一的行政管理机构;引导和控制产业发展方向。根据资源保护和新农村建设发展需要,在农村居民点调控体系中,按人口导向趋势,一般将农村居民点规划为搬迁型、控制型、缩小型和聚居型四种基本类型。
1)搬迁型居民点。
少数占据重要游览线路或景点小村落,规划近期需要搬迁。
2)控制型居民点。
风景区内某些规模较大的村落,居民生产稳定,环境条件较好,其存在有利于风景保护和建设。规划控制其人口规模及进行合理改造。
3)缩小型居民点。
通过外围聚集型居民点的吸引,逐渐衰减风景区内大部分广为分散村落的人口。
4)聚集型居民点。
在景区外面的非风景地段有规划地改造或新建少数居民点成为吸引景区内居民的场所,通过政策和经济上的鼓励,使它们比景区内居民点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好的生产与生活条件。
基于生态环境保护需要和村庄人口现状、变化趋势,小武当风景名胜区内的各村庄分别划分为搬迁型、缩小型和控制型三种基本类型。结合风景旅游业发展及城市化进程,规划对原住民人口(指小武当风景名胜区内的各村庄人口)进行引导控制,引导武当片区原住民向武当镇迁移、武当片区原住民向关西镇迁移;引导自然村居民向中心村迁移,景观游览区居民向外围迁移。综合考虑各个自然村所处的自然环境、交通条件、发展前景等因素,根据耕地容量、游览需要控制原住民数量,规划武当片区105国道东南侧居民点、关西围景区内居民点应搬迁或者缩小人口规模;对于一些人口规模小于100人的村落考虑搬迁。根据规划调控,至2015年,风景名胜区内居民数量为3 220人,至2030年居民数量为2 600人(见表1)。
按照国家《风景名胜区条例》的规定,不允许在风景名胜区的规划范围内进行开荒、开矿、伐木、采摘野果等活动,这样就限制了景区内农牧民的生产、生活和发展的空间。如何妥善解决好景区与村民、景区与村镇之间的关系,努力帮助、引导农民就近就地就业,优先安排他们从事环境保护和经营服务工作,实现“保景富民”是风景名胜区居民社会调控的重要问题。
表1 小武当风景名胜区居民社会调控一览表
小武当风景名胜区内有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关西新围)、1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和4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在风景名胜区规划中,制定文物保护区划,保护文物保护单位的安全、环境、历史风貌,对建设项目加以控制。规划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项目主要包括客家民俗风情,朝圣礼仪等。规划建设客家风情园,以文化表演、节庆活动等形式,深度展示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导本地居民参与表演与节庆活动,使得遗产永久传承。这样更有利于焕发风景区居民社会本身蕴藏的生机和活力。
小武当风景名胜区地处赣粤交界的龙南县,龙南县位于珠三角腹地和沿海经济开放带连接处,是三南(龙南、定南、全南)的交通枢纽,也是赣粤边境重要的交通枢纽。小武当风景名胜区与主要客源市场地的交通联系便捷,由于具备丰富而密集的风景资源和便捷的交通条件,风景区的旅游经济发展前景广阔。小武当风景区旅游开发规划结合当地特色文化资源和丰富的自然景观,导入类型丰富的游憩项目,开发风景区居民不仅可以直接参与餐饮、商贸、交通等旅游项目,还可间接参与观光农业、旅游商品生产等旅游活动,真正实现保景富民。
目前,我国众多风景名胜区尚存在相当数量的居民,随着风景名胜区的迅猛发展,风景区内的居民社会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规划中,许多风景区回避了农村居民点问题,随着景区内农村居民点的不断扩张,开山采石、毁林种地、滥用水资源等行为严重造成对风景区土地的无序利用和对风景资源的破坏。因此,从规划角度采取积极的方式探索并解决风景名胜区此类问题已成当务之急。风景名胜区居民社会调控规划应注重当地民俗文化内涵挖掘与旅游服务功能提升,注重镇村建设与景区环境协调,致力于营造能真正延续地方历史文化与独特景观的可持续发展的居民社会环境。
[1]江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小武当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12—2030)[Z].
[2]GB 50298-1999,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S].
[3]魏 民,陈战是.风景名胜区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4]张 扬.喀纳斯湖风景名胜区居民社会调控初探[J].城乡规划,2009(35):5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