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梅 张建玲 任梅江 郭伟男
子痫前期是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常见类型,是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一种较严重阶段,而起病于34周前的子痫前期称早发型子痫前期[1],约占子痫前期的13.4%。其发病隐匿,病情进展快,较早发生脏器功能的损伤,常出现较高的围产儿窒息率和死亡率。妊娠期凝血功能的改变是子痫前期发病机制中的重要环节,与病情的严重程度、并发症的发生有明显的相关性[2]。本研究通过对反映患者凝血功能指标的血小板计数、D-二聚体的检测,探讨其对早发型子痫前期临床意义。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于我院住院治疗且至分娩的早发型子痫前期患者68例为观察组;正常孕妇64例为对照组,观察组孕妇平均年龄(29.12 ±2.78)岁;平均孕周(28.02 ±5.26)周;对照组孕妇平均年龄(28.48±3.89)岁;平均孕周(27.67±6.56)周。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1)起病于34周前的子痫前期孕妇;(2)年龄≥20周岁;(3)孕妇的病情:血压可以控制;不论尿蛋白定量多少但病情属稳定的;(4)胎儿的情况:B超监测显示胎儿继续生长,具备可靠的胎心监护结果者。
1.3 排除标准 (1)有明确的肝素过敏史或过敏体质者;(2)患出血性疾病者;(3)肝功能严重异常者;(4)预期24 h内手术或分娩者;(5)有明显头痛等颅内高压症状者;(6)除外合并慢性疾病及其他妊娠并发症。
1.4 方法 所有入选孕妇均取晨起静脉血2 ml。有专人分别对血小板计数,D-二聚体进行检测。采用全自动血细胞计数仪进行血小板计数,D-二聚体采用乳胶凝集法测定。观察患者的血小板计数及D-二聚体的变化,并且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两指标的变化。
1.5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与对照组孕妇血小板计数、D-二聚体检测水平比较,观察组血小板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发型子痫前期重度患者与轻度患者血小板计数及D-二聚体检测水平比较,早发型子痫前期重度患者血小板明显低于轻度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D-二聚体水平则明显高于轻度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2。
表1 2组孕妇血小板计数、D-二聚体检测水平比较
表1 2组孕妇血小板计数、D-二聚体检测水平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P <0.05
组别 PLT(×109) D-二聚体(μg/L)观察组(n=68) 168.35 ±53.03* 703 ±56.32*198.75 ±52.67 581 ±38.38对照组(n=64)
表2 早发型子痫前期重度与轻度子患者血小板计数、D-二聚体检测水平比较
表2 早发型子痫前期重度与轻度子患者血小板计数、D-二聚体检测水平比较
注:与轻度比较,*P <0.05
类别 PLT(×109) D-二聚体(μg/L)重度(n=33) 152.48 ±22.12* 965.38 ±187.06*170.85 ±26.86 647 ±86.85轻度(n=35)
早发型子痫前期其特点为发病早、并发症多、预后差,妊娠结局不良等。探讨其相关指标对疾病的监测与评估,进而指导疾病的诊治及预后的判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众多研究发现,早发型子痫前期其发病机制与妊娠状态下血管内皮损伤等因素引起机体凝血、抗凝及纤溶系统功能紊乱,进一步导致血栓前状态[3,4],血栓形成极血管收缩有关。本研究从 PLT与D-二聚体角度出发,探讨与该病的相关性。
PLT的酶和多项生理活性,决定了其在止血和凝血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子痫前期患者因胎盘形成异常,释放大量毒性因子,导致血管内皮细胞被激活,血小板粘附聚集增多、消耗增加,继而微小血栓形成,血小板是血栓形成的主要成分,此时外周血血小板计数亦出现相应变化[5]。而国内外的一些研究显示,重度子痫前期是由全身炎性反应引发。国内有报道指出血小板计数的进行性下降可以正确、敏感地反应全身炎症反应的强弱[6]。本研究结果显示,早发型子痫前期患者PLT水平低于正常孕妇。而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患者的外周血PLT计数明显低于轻度患者,表明随着病情的进展,血小板消耗增加,数量进一步减少,呈现明显的消耗状态。从而提示血小板减少与早发型子痫前期有相关性,并且PLT计数水平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因此动态监测PLT计数水平对于判断疾病的严重程度有益。
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单体经凝血因子Ⅺna交联后再经纤溶酶水解而产生的一种特异性终产物。当血管内有纤维蛋白形成,引起血管内皮细胞释放纤溶酶,纤溶系统激活,使交联纤维蛋白水解,产生D-二聚体。血浆中D-二聚体浓度增高提示机体纤溶活性增高,凝血和纤溶系统被双重激活,它是体内高凝状态和纤溶亢进的分子标志物。本研究结果显示,早发型子痫前期患者D-二聚体高于正常孕妇,表明早发型子痫前期患者存在明显的高凝状态。如若高凝状态持续进展,则很容易导致微小血栓的形成,多脏器功能受损。胎盘缺血缺氧,绒毛坏死,导致胎儿宫内生长受限、畸形,宫内窘迫、甚至胎死宫内等。母体出现肝、肾、脑、心脏等重要脏器功能受损,出现肝酶升高,蛋白尿,抽搐,脑血管意外甚至有生命危险等严重后果。Kobayashi等[7]的检测结果显示子痫前期患者血浆D-二聚体含量随病情加重逐渐升高,认为通过动态监测患者D-二聚体能够了解病情程度,为进一步治疗提供帮助。本研究结果显示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患者与轻度比较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早发型子痫前期重度患者随着病情的进展机体处于高凝状态,其体内抗凝血酶相对不足,而更易发生血栓,甚至发生慢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纤溶系统被激活,D-二聚体明显升高。D-二聚体也是非显性DIC诊断的标准之一[8]。因此动态监测D-二聚体可提示早发型子痫前期疾病的进展情况,对母婴安全意义重大。
本研究结果表明,外周血PLT、D-二聚体水平与早发型子痫前期疾病的发展相关。因此动态检测PLT、D-二聚体对早发型子痫前期的病情监测,早期诊断、干预治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还可以为低分子肝素、小剂量阿司匹林等抗凝药物的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9],进而改善早发型子痫前期患者的妊娠结局,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1 谢幸,苟文丽主编.妇产科学.第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67-70.
2 Bar J,Masniah R,Cohen-Sacher B,et al.Effect of thrombophylaxis on uterine and fetal circulation in pregnant women with a history of pregnancy complications.Thromb Res,2001,101:234.
3 敖礼,尚涛.血栓前状态与子痫前期.国际妇产科学杂志,2009,36:207-210.
4 Yamamoto K,Ikeda U,Furuhashi K,et al.The coagulation system is activated in idiopathic cardiomyopathy.Am Coll Cardiol,1995,25:1634-1640.
5 文有英,曹顺姣.早发型子痫前期患者血小板参数检测的临床价值.中国实用医药,2013,8:22-23.
6 汤大名,张红金,景炳文.血小板在危重病患者全身炎症反应监测中的意义.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3,1:35.
7 Kobayashi T,Tokunaga N.Sugimura Medc Predictive values of coagulation/fibrinolysis parameters for the termination of pregnancy complicated bysevere preeclampsia.Semin Thromb Hemost,2001,27:137-141.
8 第7届全国血栓与止血学术会议制定的几项诊断参考标准.中华血液学杂志,2003,21:165-168.
9 钱俏,古航.早发型子痫前期抗凝治疗效果初探.中国妇幼保健,2010,25:4021-4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