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金安
且学且思且行
■吴金安
长期淹没于学校管理工作,渐生黔驴技穷之叹,这是教师高原期症状之一。此次上海之行让我们有豁然开朗的感觉:上海教育界的专家们就我国当前基础教育的现状娓娓道来——谈现象、析原因、给对策。来自武昌教育管理团队的部分同志们认真聆听,如切如磋,其乐融融。
学习之余,我常常在思考,我们的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与上海教育的差距在那里?内部和外部诸多因素困扰着我们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教育界内部存在观念陈旧、教师的专业素养滞后等问题,外部社会环境急功近利、拜金主义、价值观沦陷的思潮也影响着教育的发展。我以为观念的问题是首要问题,“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它说的正是观念问题。教育观念决定教育的出路,教育的环境也影响着教育的发展。
我们的学校管理者、老师和家长在孩子的教育上都存在观念的误区:社会对教育成功的评判标准单一;教师的教学方式陈旧,教学效率低下;一些错误言论渐成市场……这些都制约着教育的发展,给孩子们的成长造成了障碍。
1.庸俗成功观认同的现状是以分数衡量孩子的成功。“GDP是官员的分数,分数是教育的GDP。”我们老师眼里往往将分数视为学生学习好坏的唯一标准,片面地夸大分数的功能。也有不少老师机械地分析分数,不注重孩子们个性特长的培养。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也是以孩子的分数论好坏。相关部门对某省的129个未成年人的家长进行了调查,调查问卷中,在回答“您考虑孩子前途时最为关心的问题是什么”时,比例最高的“学到知识”的占80.6%,其次才是“良好行为习惯”,占43.9%,身体健康占37.3%。这些现象可以看出家长甚至是整个教育制度都在孩子的教育方向上存在着一个误区,即以孩子的分数论成败。
2.教育教学的现状是“一讲到底”,效率低下的现象时有发生。教师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学生是被动接受的客体,教育异化成了教师对学生的控制和训练。这种观念在部分教师心中根深蒂固,直接导致教师在课堂上缺乏激情,缺少生机。
课堂教学效率逐渐引起了教育界的关注。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很多老师不注重研究,对自身的课堂不作反思、改进,更多地把目光盯在学生的课余时间上,挤占学生的课余时间,剥夺他们活动的天性。学生的体质现状着实令人担忧,在某校一次升旗仪式上,学生站了刚到一刻钟,居然就有五名同学晕倒!
3.教育外部环境的现状是一些错误的言论满天飞,这些言论也让家长产生了焦虑感。如“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听起来好像不无道理,但如果仔细研究,你就会发现其中存在诸多的危害。危害之一是它只强调“输赢”,把孩子们的人生等同为“竞争”。为了孩子们能赢,很多家长给孩子们报了众多的培训班,给孩子们带来了过重的学业负担。为了给孩子们创造好的学习环境,家长找关系、花钱让孩子上好幼儿园、名校,这些做法给家庭带来了更多的精神和经济负担,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教育应遵循规律,循序渐进,我们应更多地关注孩子们的身心健康,让他们拥有快乐的学习时光,形成积极心态和健全人格,以便他们在未来的生活中,从容应对社会竞争。危害之二是它强调“起跑”,起跑对长跑影响不大,对短跑影响多多。人生的过程应该是长跑,孩子的成长更像一场马拉松,起跑领先绝不等于可以笑到最后。这样的言论影响着家长的思考和判断,更助生了他们急功近利、揠苗助长的心态。多元的智能理论告诉我们:每一个学生都可能呈现发展的优势方面,根据他们的特点来规划他们的教育,选择合适他们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教师做一些研究是提升自身素质、促进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有部分老师把教研和教学割裂开来,也有部分老师希望做一些研究,但往往无从下手。在教学实践中,教学和教研是教师的两翼,两者齐头并进,才能使老师走得更远。
1.对教育教学问题缺乏研究:少数教师观念陈旧,不肯接受新知识,只顾埋头教书,难以形成研究意识,仅凭自己掌握的有限知识和经验上课,根本不研究影响教学的要素,当然也更谈不上研究现代教学的规律了。这些教师特别是对新时期学生的思想状况了解甚少,因而直接影响着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教师做研究其实很简单,从自己的教育、教学的环节着眼,不断反思,不断积累、不断修正、不断尝试,就是研究。
2.评价体系不够科学:教学评价是根指挥棒,从某种程度上说,教学评价决定了课堂教学的生态。但是,支撑学校教学评价的工具还很少。国家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曾明确指出:“现行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还不相适应,突出反映在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忽视改进与激励的功能;注重学习成绩,忽视学生全面发展和个体差异;关注结果而忽视过程,评价方法单一;尚未形成健全的教师、学校评价制度等。”教学评价缺少理性的、科学的标准,只重视结果,这种“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的评价观,缺乏科学性,怂恿了部分教师的蛮干行为。
思考之余,就是要积极行动,“改变一点点,一点点改变”是本次学习的目的所在。
作为学校校长,首先要做一个有思想的行动者。梳理学校的文化,以文化引领学校,打造有文化品位的学校;其次,是做一个文化的践行者,带领全校师生,不断实践,不断前行。
1.文化立校,特色发展
学校文化是学校管理中最具向心力和凝聚力的部分,是学校核心价值观的体现。学校文化建设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有人把学校文化进行了总结和分类:把办学条件当作“器文化”,认为它是学校之躯;把管理制度当作“制度文化”,认为它是学校之脉;而把办学理念当作“精神文化”,认为它是学校之魂,这样的理念确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回到学校后,我们认真理清了思路,我们三十九中是一所百年老校,在传承的基础上,我们积极创新学校的办学理念,努力改变千校一面的教育格局。近年来,学校的美术和音乐逐渐成为学校的亮点,我们将全力将它们打造成学校特色课程。
2.骨干引领,共同成长
我们将在校园里积极开展老师的读书活动,给他们创设良好的教研氛围,给年轻的教师们提供良好的学习机会和交流平台,充分调动骨干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他们的引领示范作用。我们将助推骨干教师的超越,形成一个卓越教师团队;同时,帮助有高原期的骨干教师走出高原期:一方面创造条件让他们走出去,另一方面请特级教师进校园与他们进行交流,对他们进行指导,引导他们开展教学反思。
学然后知不足,我们一定要站在时代的高度,站在未来的高度,在加强自身修养的基础上,提升学校内涵。校长要带领老师育好人,同时,始终牢记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作为校长要积极走进课堂、指导教学,做课程改革的引领者、行动者、促进者和服务者。
(作者单位:武汉市第三十九中学)
责任编辑 廖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