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海涛
(保定日报社,河北 保定 071051)
改革开放初期文摘类报纸创造的奇迹
——《大千世界》和它的时代评析
□宋海涛
(保定日报社,河北 保定 071051)
1984年8月1日,在保定诞生了一份在全国具有非凡影响力的文摘类报纸——《大千世界》。在只有两名编辑和一名负责印刷发行人员的情况下,这张小报在短短几年内创造了当时出版界的一个奇迹:最高峰时发行量超过200万份,在全国有6个分印点,超过很多全国性的大报。不仅如此,在改革开放的初期,它打破了党报一统天下的格局,在内容和语言的多样化上,为读者开启了新的窗口。
随着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之后中国报业的蓬勃发展,1990年,《大千世界》正式停刊,这给河北和保定的报业留下一份遗憾。但是,《大千世界》是在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转轨时期产生的报刊,它是报业走向辉煌的一个必然的历史阶段。研究这个阶段,研究这张报纸的办报风格、编辑内容、运作模式以及其产生、发展、停刊的原因,依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可以使我们更好地把握目前报刊发展的脉络,更好地理解现代报刊的发展方向。
1949年以后,我国逐渐建立起社会主义报业体系,主要以党报、行业报为主,并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而1980年以前,除了创刊于1931年的《参考消息》外,没有其它的文摘类报纸出现。而这个局面在1980年被打破。1980年,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份综合性文摘报《报刊文摘》由上海的《解放日报》创办。此后文摘类报刊的创办风潮贯穿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一张报纸就应当是有用的”标准和规则的首次树立以及突出的史料保存价值,使得文摘类报纸一出现就在市场上取得重要的位置,在中国改革开放后的报业市场掀起第一轮的波澜。而曾为文摘类报纸的翘楚的《大千世界》,它的产生、发展和最终的停刊也与当时的政治、经济因素有着不可割裂的关系。
《大千世界》是保定市文联出版的,是改革大潮的产物。保定文联主要职能是文学创作,并在1981年创办了纯文学杂志《莲池》,内容有小说、诗歌等。1983年,随着文联的职能逐渐扩大,文联除了文学创作外,还分管书法、电影、摄影等文化产业,但当时文联的经费明显不足,便提出了“以文养文”的口号。1983夏天,《莲池》适应当时大家对“小说”的热情,开始变成纯小说的杂志。8月就出现了当时的文摘小报《趣闻》。《趣闻》没有独立的刊号,是作为《莲池》杂志的增刊出版的。当时的《趣闻》编辑了四期,而正式出版了两期就夭折。虽然《趣闻》的发行量很小,当时在发行第一线的人却从中嗅出了市场的味道,作为编辑的耿直等人,也找到了一种表达的方式。正是有了《趣闻》的探路,才创造了《大千世界》第一期发行30万份的奇迹。
《趣闻》停刊后,时任保定市文联秘书长的赵言极力提出一定要继续办一份文摘类的报纸。经过多方努力,《大千世界》在当时保定市秀水胡同20号古老的小四合院里诞生了。
第一期《大千世界》的印刷是相当窘迫的,文联没有启动资金,秘书长赵言从保定日报社借来1万元作为办公费,保定日报社承担了《大千世界》的印刷任务,还允许先欠印刷费。而当时的编辑部,实际上只有耿直一个编辑。第一期之后,保定文联另一份杂志《莲池》的小说编辑钟恪民主动要求参与《大千世界》的编辑,他主要负责短篇小说的选摘工作。“一个半人”编辑部就这样组成了,而且保持了六年。
对于《大千世界》的风格,耿直最初头脑中有个大致的框架,他认为自己办的这份报纸要“可读,可讲,可用,可藏”。当时耿直对自己的编辑制定了几条基本原则:一是以读者为中心。二是不从文摘类报刊摘录。三是摘录文章必须出自公开出版物。四是尽量采用外来稿。五是所有标题都必须改写,给人以新面孔。在《大千世界》第一期的发刊词上这样写道:《大千世界》博采诸家报刊之精英,汇古今珍闻于尺纸,溶中外趣事于一炉。所载文稿,在强调思想性的前提下,注意突出趣味性和知识性。以短为主,力求通俗,文图并茂,雅俗共赏,使它成为各界读者的精神良友。
第一期的《大千世界》是从一堆旧杂志中诞生的,很中规中矩。头版头条刊登的文章是摘自《北京晚报》的《毛岸英的婚礼》,后面还有抗日英雄《吉鸿昌传奇》、《徐悲鸿力荐傅抱石》,还有一篇是《巴尔扎克的老师》。而到了第二期,《大千世界》的一种新的风格开始显露,那就是娱乐。第二期的头版除了头条《陈庚将军是如何救蒋介石一命的》和几则小故事外,有两篇主要的稿件,一篇是《张瑜结婚之前》,另一篇是《山口百惠说:我没有父亲》。而张瑜和山口百惠都是当时的娱乐名人。而后来这种娱乐名人成了《大千世界》经常报道的内容。
《大千世界》一出刊,从版面到内容都很成熟,老道。这和耿直文学功底与编辑经验有着很大的关系。而在以后的六年中,这种风格保持了始终。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是中国改革开放最初的时期,新生事物层出不穷。中国的主流新闻媒体一直生活在计划体制之内,发行主要依靠当时的邮电局的发行部门。邮电部门体制相对僵化,对市场缺乏敏感度,对小报小刊并没有足够的重视。而一些个体经营者,正好抓住市场空档,开始经营书刊业务。《大千世界》产生初期,正是中国私人“报贩”蓬勃发展期。
《大千世界》第一期印刷数量是几个人拍头拍出来的。在《大千世界》内部会上,当时有张今惠、赵言、耿直、钟恪民、书法家夏时雨、负责发行的郭成武对第一期的印数进行讨论。很多人的意见是先少印几万份,当时郭成武的意见是先印10万份。耿直第一个站出来支持郭成武。后来这份报纸初定印刷10万份。当郭成武背上这份报纸到北京、天津转了一圈后,这个印数变成了30万份。
当时保定市邮电局只要了1000份,外地邮局也只订走几万份。和报贩打过交道的郭成武深信,这个报纸一定有市场。他背起一摞新出版的《大千世界》到北京的报摊上推销。郭成武找到了第一个大户,当时北京铁路局三产的崔久萍。据郭成武回忆,崔久萍当时还是一个小姑娘,可说话的口气却很大,一张口就要了2万份,这让郭成武欣喜若狂。后又在天津找到了一个大户,第一次也要了1万份,而各地的邮局也出现了要货的势头。郭成武向领导请示,要求加印到30万份。而这30万份不久就销售一空。有了第一期成功的经验,《大千世界》后来几期的起印就是30万份,并不断向全国各地的邮局和报贩推销。至1984年的年底,销量已经将近达到80万份。北京市不久就成了《大千世界》销量最大的地区。到1987年,北京市场一度出现单期发行87万份的天文数字。《大千世界》在全国也有了沈阳、哈尔滨、太原、郑州、南京、济南、桂林,加上石家庄八个分印点,在当时当称为“航空版”。
《大千世界》的成功是当初并没有预料到的。1980年以前中国还缺乏具有现代意义的娱乐报刊,虽然当时有《大众电影》等发行量巨大的刊物,而以轶闻趣事,甚至八卦的方式写名人的报刊还很少出现,《大千世界》填补了这一空白,尤其是对娱乐新闻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娱乐大众,但价值取向保守严肃;标题抓人眼球;最早对名人的追踪报道。《大千世界》的辉煌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密不可分。
1989年,国家开始对全国报刊市场进行整顿,当时要求保定文联在《小说创作》和《大千世界》二选一。而最后,文联选择了让《大千世界》停刊。这在当时政治上也许是稳妥的决定,而一份在全国创造发行奇迹的《大千世界》却中途夭折了。就在《大千世界》停刊后的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国报业经历了巨大的晚报开办潮、都市报的兴起、生活服务类报刊的产生、媒体产业化、网络普及等巨大的变化。而文摘类报刊逐渐感受到市场的压力,其发行与影响力也日渐萎缩。后来学者对这种变化做出了理论分析:首先,地方性日报的扩张与相互竞争,挤占了原有文摘报读者市场。其次,传统文摘报趋同的定位与版面分类严重阻碍了自身的发展。第三,价格优势不复存在,经营模式渐显落后。第四,新型媒体——网络的迅速发展,势必对“文摘军团”产生一定压力。
而《大千世界》生逢其时,成为中国主流报业巨大变革前最早的一批弄潮儿。《大千世界》对中国报业的发展,对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对新闻的理解和诠释,都有其独特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