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芮玲玲
(宣城日报社,安徽 宣城 242000)
做好深度报道 唱响党报品牌
□芮玲玲
(宣城日报社,安徽 宣城 242000)
在网络、微博、微信普及,各种快餐式新闻“泛滥”的今天,地方党报如何突出重围,掌握新闻宣传主阵地?这是众多地市党报不得不面临的现实问题。
当今社会,信息的传播越来越快速。作为传统纸质媒体,党报与网络、电视、微博等新兴媒介相比,在信息传播速度上不具备任何优势。同时,由于党报自身的局限性,与城市晚报、周刊等其它纸媒相比,党报在新闻的娱乐性与生活性上,也有着一定的差距。地方党报的这些短板,无可避免。但在正视短板的同时,要清醒地看到,地方党报也有着其它新闻媒体无可比拟的优势。比如:官方权威的消息来源、素质精良的采编队伍、高效协同的工作机制等等。这些特质,给予了地方党报创新出彩的无限可能。
地方党报要扬长避短、占领舆论制高点,必须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不搞“短平快”,而走“专精深”,在新闻的可读性和贴近性上下功夫,在新闻的深度和厚度上下功夫,在新闻的精雕细琢和沉稳大气上下功夫。
《宣城日报》的做法是,集中优势兵力,打好深度报道战役,唱响党报品牌,引领舆论方向。近年来,《宣城日报》围绕地方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组织了一系列重大事件的深度报道,在社会上产生了良好的反响,提高了党报的品牌影响力,树立了党报良好的公信力和美誉度。
何谓“深度报道”?《宣传舆论学大辞典》给出的解释是:通过系统的科学材料和客观的解释、分析、全面深入地展开新闻内涵的报道形式。深度报道不是一种既定的新闻文体,而是一种新闻理念,是新闻工作者对报道深刻性的追求。它突破了一人一地一事的报道模式,剖析事实,理性思考。深度报道呈现给受众的,是集纵深性、全局性、前瞻性于一体的立体新闻。实际上,深度报道体现的是党报的责任感和对报纸品格的追求,深度报道也是未来传统纸媒的一种新闻发展趋势。
和所有地市党报一样,《宣城日报》怀着一份强烈的责任感,怀着对党的新闻事业的执着追求,在深度报道上进行不少尝试。
选题不怕“硬”,唱响主旋律。时刻关注地方经济社会民生领域的重大事件和普遍现象,使深度报道始终围绕地方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和群众关切。
时政新闻是地方党报的主要报道内容之一。然而,时政新闻因为题材较“硬”,在可读性上稍显欠缺。《宣城日报》对时政新闻不回避,大部分深度报道围绕时政展开。以深度报道宏观展示宣城市经济社会领域中的大事、新鲜事、好事,通过深度报道让群众了解宣城的发展、进步和希望所在,从而汇聚起宣城市上下凝心聚力、共同发展的正能量。
选题策划是谋篇布局的大文章。深度报道的特征,决定了它是深层次的新闻挖掘,所以格外强调策划先行。《宣城日报》每次深度报道策划包括:事前会商、收集资料、确定重点、拿出预案,并在重大事件的重要节点推出。
例如,今年宣城市“两会”召开前,报社按照惯例,要对全市一年重点工作进行回眸和展望。这在一部分人看来可能是“例行公事”的常规报道,但《宣城日报》跳出这一框框,将常规报道做成备受关注的深度报道。事前,报社先后召开两次碰头会,确定了重点报道内容,对写作责任人和写作方法提出具体要求。要求每一篇报道,能够全景展示成果,能够深入调研采访,能够回归理性分析。之后,报社策划部门又拿出详细的策划方案,对稿件进行再布局再谋划。这一组“迎市‘两会’特稿”刊发后,赢得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人们更关注的是这组深度报道中显现的新闻价值,拓展了人们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感悟和认同,起到了引领宣传、统一思想的作用。
攻坚不怕“难”,打好主动仗。充分发挥党报优势,不断提升党报影响力,掌握新闻宣传主阵地。
俗话说: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能不能做深度报道,检验的是党报的责任担当;能不能做好深度报道,考验的则是党报的能力和水平。相对而言,党报在动员和整合采编力量上有着自身的优势,这也是党报能够开展深度报道的前提。
《宣城日报》将每次深度报道作为一个战役性、组合性任务来对待。报社成立了重大题材报道组,报道组的七、八名成员从采编各部室抽调,平时在各自岗位上工作,一旦有重大报道任务,立即集合,迅速攻坚。当然,这些组员均是来自采编一线的精干力量,对各类时政及社会重大事件有较高的政治敏感性,具备较高的业务素质和理论修养;再加上报社经常开展相关业务和理论知识培训,注重人才的培养和储备,确保每逢重大新闻报道“战役”,队伍能够拉得出、打得响、战必胜。
2012年,宣城市以邻省浙江成功的新农村建设样本——湖州模式为借鉴,在全市范围内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宣城市委特别指示报社,去湖州深入调研采访,总结湖州经验,结合宣城实际,从新闻的角度写出调研报告。组织大型跨省界采访,在《宣城日报》是第一次。接到任务后,报社快速反应,以重大题材报道组成员组成小分队,由分管副总编辑带队,在盛夏酷暑中,前往湖州市吴兴、安吉、长兴三地采访。出发之前,小分队在收集新闻素材上准备充足,做到对陌生环境和事件心中有数。到湖州后,队员们共同采访、集中讨论,逐步形成理性的思考和分析。采访结束回来,大家再集中在一起,对稿件进行策划。在此基础上,四篇新农村建设湖州模式的系列报道见报。这四篇报道,采访细致、文笔细腻、总结到位、分析入理,受到宣城市委主要领导的表扬,同时也得到《湖州日报》同行的肯定,可谓是打了一场漂亮的战役。
写作不怕“烦”,做好精品工程。让深度报道不仅可读而且富有内涵,唱响党报品牌,引领舆论方向。
深度报道不同于常规报道,对采访和写作都有着较高的要求。深度报道突出的是“深度”,这就决定了深度报道必须要在新闻的纵深性上做文章,注重精雕细琢,注重沉稳大气,注重理性思考。写作的粗糙、快餐式新闻是深度报道要避讳的。
长期以来,《宣城日报》的深度报道逐渐成为本地“主流新闻”的一个品牌,推出的稿件常常能够在社会上产生良好的反响和效应。究其原因,不外乎这几点:一是对写作质量的追求。每一篇深度报道的成稿,都经过多次打磨,重大题材报道组一起讨论,几经修改。二是对新闻品质的追求。在文章中强调细节的运用,增加文章的感染力,让文章“软”下来。同时,坚持公平公正,坚守新闻规律,将“理性”作为深度报道的另一种重要品质,成为硬道理。三是对新闻厚度的追求。《宣城日报》还采用多种编辑元素,丰富深度报道内涵。如加入编者按、编后语、核心提示、相关链接、配发言论短评等,给予读者充分、连续的阅读享受。
随着时代的前进,随着地方党报自身发展的需要,深度报道在新闻的大舞台上将会越来越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