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珞
(奉化日报社,浙江 奉化 315500)
突发事件中的“报网互动”
——对奉化“4·4”倒楼事件报道的回顾
□沈珞
(奉化日报社,浙江 奉化 315500)
2014年的清明,因一起突发的灾难性事件,让包括本地媒体在内的国内外媒体在假日的前前后后为之奔波忙碌——4 月4日8时45分,奉化锦屏街道居敬小区29幢居民住宅楼西侧单元发生垮塌,涉及15户住户,3男4女共7人被埋,虽经着力抢救,仍1死6伤。
《奉化日报》及其承办的奉化新闻网等作为事发地的本地媒体,在事件发生后及时、客观、准确地进行了报道,既让受众充分知情,同时,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助推本地政府积极稳妥处置事件,安抚民众。
突发事件前期报道的客观、公正、准确,可有效避免事件扩大、冲突升级。要做到这一点,充分掌握情况,配合政府进行疏导尤其重要。
4月4日上午,居敬小区倒楼的消息,通过网络瞬间传遍国内外。作为地方党报,同时,作为事发地的主流权威媒体,为了及时准确全方位获悉事件动态,本报总编室和采编人员通过网络沟通之后,由七八位记者组成的采访报道组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全力投入。其中,一些记者临时停下手头的采访赶赴现场。
尽管当时,我们也担心信息重叠反复,但事后证明多人采访为版面选稿提供了大量基础材料,并为后续报道积累了详尽资料。
一栋楼突然倒了,大家的第一反应是立刻想知道“有没有伤亡,救援情况如何了?”为了及时、准确发布倍受关注的突发事件相关情况,《奉化日报》总编室和采编人员从对受众负责的角度,判断事件性质、影响,不厌其烦地与本地政府部门及时沟通,核实情况,以防忙中出错。
4月5日,《奉化日报》周末版一改以往人文书香软新闻调查居多的风格,推出了近乎专版的关于此次突发事件的详尽报道。其中,《居敬小区一居民楼昨发生垮塌》一文采取全景式叙述,既有对事件本身的客观报道,又有各级领导指示、各方援救,还有对善后、调查的跟进,内容摘要使得阅读更为便捷,千字文章传递大量信息。版面图文并茂,其中援救这一主题占据大量篇幅,《9小时生死大救援》、《医院抢救目击记》传递出重视生命、以人为本的关怀。报道刊出后,不少读者来电表示,看了报道,如临现场,一目了然。
4日当天,奉化新闻网也推出专题《争分夺秒9小时》,结合网络优势更为详尽、立体、直观地报道了救援情况。
在全媒体时代,要想做到首家和独家,确实有难度。本次事件中,本地媒体虽然最先到达现场,但消息也非首发,我们如何取得主动权?
在此次突发事件中,奉化发布、奉化新闻网、奉化论坛、奉化日报微博、奉化新闻网微博(以上媒体均由奉化日报社具体运作),充分与报纸互动,使受众对事件充分知情,在多赢中倍受关注。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此次事件中的权威信息都由“奉化发布”率先发布,人民网、中新网、《青年时报》、搜狐、网易等众多媒体多次根据本报承办的奉化市政府官方微博“奉化发布”的信息刊发新闻。
塌楼事件发生后,“奉化发布”开始对救援情况进行滚动直播,成立了奉化市委宣传部有关人员、网络部前方人员和后方留守人员组成的三角工作机制,提高了发布的及时、准确,使事情发展脉络清晰可见。
4日当天,考虑到受众对救援的关注,发布权威信息频率较高。事件发生后一小时,“奉化发布”即开始对事故现场概况、现场救援、人员伤亡、伤员救治、居民善后、隐患排查、调查组的成立、追责承诺等进行发布,事故发生后10小时之内发布的信息,将以上媒体和公众在突发事件初期高度关注的内容予以了最大范围的涵盖,粉丝显著增加。从4月4日至8日,共发布相关信息33条,点击量达200多万余次。其中4日下午1时52分发的长微博:居敬小区一栋居民楼部分坍塌情况通报,点击量达75万余次,转发量400余次,评论量150余次。次日,“奉化发布”以后续处理为主,节奏相对放慢。此时,受众情绪也已趋平和。
如果以4月8日事故现场清场为分水线,此后塌楼事件报道进入后期。9日开始,《奉化日报》及报社承办的本地媒体除报道追责、清理等受众关注的危机处置的具体行动之外,报社总编室还派遣记者深入发掘典型、发掘正能量,适时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报纸还在4月15日、22日陆续推出通讯《危难之中“建”真情》、《危难之中的“义务兵”》。前者报道了锦屏街道组织干部、塌楼事件第五帮扶组工作人员毛秋红等人帮助群众保管财物重建家园;后者报道了吃了33年“建筑饭”的泥水工李永林,凭借过人的勇气和坚韧的毅力,连续14天义务奋战在一线,成为救援现场“义务兵”。
上述通讯让受众从不同角度更进一步了解了塌楼事件,同时也看到危难之中,守望相助、团结一心的温馨和感人场景。后期报道有效主导舆论,通过全面平衡的新闻报道,协助政府恢复有序的社会秩序,彰显了媒体的社会责任。
(本栏编辑:尚志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