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创新拓展新闻传播空间

2014-06-07 05:50董永平
中国地市报人 2014年6期
关键词:受众

□董永平

(遵义日报社,贵州 遵义 563000)

以创新拓展新闻传播空间

□董永平

(遵义日报社,贵州 遵义 563000)

新媒体时代,地市级党报必须紧紧围绕创新这条主线,不断夯实、壮大自身实力,强化传播力,巩固话语权。

创新 内容 手段 平台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调查显示,有近八成受众最愿意相信主流媒体发布的信息。这意味着,即便是在以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全面普及为标志的全媒体时代,受众获取信息的渠道,对媒体的关注和接纳程度,仍然受具体新闻内容的影响和制约。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不管新闻型态会发生怎样的改变,也不管媒介融合会发展到一种什么样的程度,做内容当然是、并将永远是媒体不变的职能和使命。但与此同时,必须看到,网络及智能手机的勃兴,对地市党报等传统媒体造成了巨大冲击,其主要表现为地市报读者数量减少,年龄老化;广告收入、发行数量下降。地市报影响力、传播力正经受巨大挑战。难怪有人感慨:纸媒正在死去。

当然,纸媒并未死去,新闻更会永存。我们的责任在于,尽可能适应新媒体带来的新格局、新变化以及新理念,强化传播力。而要做到这一点,唯有创新这条路可走。具体而言,目前地市报在机制体制尚未可能有大的突破下,创新或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内容创新

地市报是我国党报序列中最为庞大、最接地气的一员,在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全国300多个地市党委、政府改革开放新举措、新业绩至少95%以上要靠这个阵地去传播。不可设想缺少这一级报纸会是怎样的情景。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种宣传报道多是停留在单向或一个维度的层面,报道理念陈旧,人为设置的框框套套甚多;报道文本乃至词句几十年一贯制,因而感染力不强,极不适应现代受众的阅读心理和阅读习惯。比如,事涉领导人的报道,出现最多的是“强调”、“要求”、“指出”等词语,久而久之,让受众产生了审美疲劳。能不能有所改变呢?答案是肯定的。可不可以改变呢?答案也是肯定的。

在这方面,已经有例可循:一是2013年10月24日“复兴路上工作室”制作的“领导人是怎样炼成的”卡通片,以新形式、新手法展示新一届中央领导人形象,在主流媒体刊发后,反响良好。二是2014年2月19日,“习主席的时间都去哪儿了”漫画像播出,得到一致好评。特别是国外舆论认为,这种方式对于扩大中国软实力是很好的开端和尝试。

据此,笔者认为,地市报在报道内容上首要是要创新解读新闻的视角,遵循传播规律,彰显新闻点,将新闻做深做透。通过抢占舆论制高点,以精准、独到、及时的报道,吸引受众。比如最为程式化的地方“两会”的报道,贵州《遵义日报》结合传媒发展的新特点,在认真做好程序性报道的同时,将主要精力集中在受众关注的热点、焦点上,甚而通过读者点题采访的方式,对诸如城区交通、饮用水安全、社会治安、环境保护、医保社保等等进行专题报道,站在新闻专业主义的立场,呈现新闻内核,一改过去长期形成的众口一词为多视角表达,既使参会领导、代表、委员愿意看,又让普通读者也读得津津有味。

创新新闻报道的新视角,还在于不预设立场,尽量以客观、公正为目标做贴近受众的新闻。遵义市中心城区经营几十年的小商品市场需要搬迁,由于涉及两千多家经营者近万人的生计问题,十分敏感。相关方面和经营者站在各自不同立场都有自己的说法。《遵义日报》在报道这一问题时,通过深入而广泛的采访,拿出的报道信息量大,平衡了各方观点,报道引起市领导高度重视,对合理决策与解决问题起到良好作用。

此外,对热点、焦点问题不回避,报道要求及时、准确、全面,营造积极的舆论氛围。当前处于社会转型期,矛盾纠纷多,新闻点亦相当多,是简单的报喜不报忧,还是不回避敏感问题?《遵义日报》的做法是:及时、准确、全面报道;注意引导舆论,传递正能量。2013年中心城区一居民饲养的大型犬咬死一晨练老人引起轩然大波,《遵义日报》顶住压力进行报道,从城区犬只喂养、管理、防疫诸方面入手,让社会各个层面的人士各抒己见,使大家对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形成共识,对职能部门及时完善、修订相关政策做了良好的舆论准备。

这类事例还有不少,我们的体会是,任何新闻,只要上级没有禁止报道的纪律要求,我们就在第一时间进行积极报道,同时强化后续跟踪采访报道,让受众关注的目光始终不离我们的报纸,从而牢牢掌握舆论主动权,起到地方权威主流媒体应有的作用。当然,做这种报道一定要站在全局的高度,在做好新闻报道的同时,始终关注舆情,引导舆论。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地市报应有的作用,让受众觉得这张报纸有用、可用。

对于传统的时政报道,尤其是地方领导人活动或会议,一是要在篇目及数量上严格执行中央相关规定,尽量做到短、实、新;二是要注重传播效果,多挖掘新闻表象背后的故事、影响等,多从民生的角度让一般的时政新闻演化为老百姓身边的故事。而对于政策、法律法规的宣传报道,更要高屋建瓴加强策划,使相关报道起到权威解读效用,以凸显党报作为主流大报的指导作用。

手段创新

自互联网普及和智能手机流行以来,传媒型态急剧变化。新闻传播的介质、速度及方式远非过去纸媒为主的时代所能相比。有人预言,纸媒衰落无可挽回。现在看来,这个论断并非危言耸听。虽说直到目前,纸媒为代表的传统媒体仍然还保有庞大的阵地,但必须承认,受众关注的目光正越来越多的聚集于新媒体。不妨引用相关数据证明;截至2013年年底,全国网民人数达6.18亿人;互联网普及率45.8%;手机网民5亿人(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33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报告》)。这就是我们面对的现实。如今纸媒当借助于新技术,通过型态创新,在大变革格局中守住并尽力扩大自己的阵地。所以,必须运用网络、智能手机、二维码、微博、微信等新载体,通过媒介融合的方式,将新闻信息快速有效的传播出去。

建立开放平台。如果说内容是关键,那么能快速有效的传播则关乎新闻的生命。除了早先的电子版外,将媒体融合发展作为一个有效途径,改变以往生产周期以天计算的传统模式,以微博、微信、二维码及QQ群的设立来吸收、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新闻产品生产过程,尽力实现与受众的实时沟通。如此,内容产品的要素比之过去丰富了,新闻传播的时效几可同步于发生的时间节点。

建立资源共享的模式。传统纸媒的传播渠道单向而专一,如今的新媒体时代则强调各种信息的分享。无论是平面媒体还是数字媒体,其实都离不开与受众、客户的共有、合作。只有这样,才不会被受众疏离。比如,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下,一些事关民生的专题、专栏,可充分引入社会力量共同制作新闻,使其更为专业和精深的同时,让传统的文字新闻数字化。

建立多元化的交互渠道。必须调整、优化、整合媒体内部资源和结构,实现产品内容与生产渠道的多元化,打造新闻产品生产的立体架构,改变以往各自为政、分散生产的模式,学习、借鉴、引进现代化大生产模式,形成现代传媒生产新格局。过去那种同一传媒集团内网站做网络,报纸做文字的传统,应通过数字技术打造一个无缝的平台,从而使新闻内容成为全景式、宽领域的产品。

强化同构活动。过去,地市报很少主动做社会活动,如今,应向市场化媒体学习,深度参与、组织本地有关经济社会发展、文化民生活动,以适应时代发展,满足受众需求。比如,策划组织助学活动、寻找最美乡村教师、救助失学儿童等等,广泛发动、吸纳社会力量参与,使之成为地方公益品牌,彰显党报亲民、为民的基本职能。

服务创新

媒体服务,已从过去主要以新闻信息为主的单向传播,发展为集新闻报道、广告经营、品牌营销及发行等为一体的系统工程。其核心对象,一是读者,二是客户。覆盖和影响所及,是社会的方方面面。这种新格局,关键是要找准目标,提供精准服务,了解和满足服务对象需求。唯有如此,才会使媒体自身获取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

在不违背新闻真实性的前提下,可以围绕报道对象量身打造,追求报道的最佳效果。通过开放性的议程设置,接纳、引导受众聚焦报道对象。这是传播服务。其他如信息服务、舆情服务等等,都是地市报可做也能做好的服务。

总之,传媒的服务,是意识、活动、载体的结合,就其内部属性而言,只要整合资源,就能大大拓展报业空间。这样,也就能够不断开拓新天地,与时代同行,永远与受众在一起。

猜你喜欢
受众
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融合时代的受众画像
网络时代受众心理的分析和引导
韩剧迷受众心理解读——以《来自星星的你》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