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永喜
茶叶树
我的老家在湘西南的大山里。家乡人把茶树分为园茶和野茶。园茶指屋旁畲边生长的茶树,野茶指山涧边、峰峦上生长的茶树。其实它们都是自然生长的茶树。
因为海拔高,家乡要到挨近立夏才有新茶采。我也去采过茶。经过春雨山风的浸染,茶树冒出鲜嫩的叶片。三五两下捋尽了,过三两天它们又能长出一大片来。
在家乡,没有茶款待客人是没脸面的。乡亲们常用叶柄粗壮的老茶叶熬茶,器具是带嘴的“煨盛”。“煨盛”熬出的茶,颜色黄亮亮的,放上十天半个月也不馊。热天喝,凉爽;冬天喝,绵口。小时候,天黑了,在板凳上熟睡的我常常被火塘边“煨盛”嘴巴里汩汩叫嚷的茶香唤醒。
岔路口帕兰奶奶家的茶熬得最好。她家廊檐下放了个黑黝黝的大肚子茶壶,一年四季茶水不断。过路的,歇脚的,随时都可喝上一碗。
祭祀敬祖也用这种方法熬出的茶,乡亲们给它取了个好听的名字——香茶。
据说,撒茶叶和冷饭能镇魔驱邪。要是清早在桥头、岔路口看见地上有茶叶、冷饭,肯定是谁家有病痛灾难,昨夜请师公作法了。
棕树
俗话说,家有百棵棕,一世不受穷。家乡的房前屋后,多种棕树。棕可编蓑衣、扎棕毯、搓绳索……和乡亲们的生活密不可分。
棕树半圆形的青叶,在有风有雨的时候就沙沙作响。我们把叶片割下来撕成条,扎在柴棒上,打陀螺。它还结棕籽。籽粒筷子头那么大一颗,一束一束结得满满实实的。去了青皮的籽肉米白米白的很诱人,吃起来却生硬涩口。小时候常吃,吃了好几天拉不出来。可饥饿难捱,拉不出也要吃。
棕树一个月长一片棕,一年长十二片。棕树长到一定程度就要割棕了,称“开棕蔸”。“开棕蔸”的时间一般选择在农历六七月天气热的时候,仪式简单却神秘,要烧纸、焚香。
主刀的人也有讲究。棕是棕树的衣,剥棕衣是“造孽”事。大家都不愿意干。“满驼子”是个五十多岁的单身佬。“开棕蔸”能换一餐饭,他乐此不疲。他用的开棕刀总是磨得白晃晃的,十分锋利。
下雪的时候,“满驼子”把干棕树砍倒。我们锯下一个个棕树圈,在中间挖个孔当轮子,再找来竹子和木头拼成四轮车,在雪地里欢天喜地地推来滑去。“满驼子”远远地望着我们傻笑。
饱饭花
沙泥田墈上有一棵饱饭花树,后来才知道它的学名叫紫薇。
它有吊脚楼的屋檐那么高,弯弯的树干像水桶一样粗,树顶往四周分出许多光滑的枝条。它的叶子是椭圆形的,花是一团一团的,呈粉红色。远远看去,饱饭花树就像一把大花伞。
画眉在树上做了个窝。树下白色的鸟粪越来越多。画眉孵崽崽了。有的小孩子经不住诱惑,躲开大人爬树掏鸟窝,结果被树上盘着的大花蛇吓得魂不附体。
饱饭花树和画眉有神灵护佑呢。从此,路过饱饭花树时,我总是飞快地跑,觉得那树既可怕又神秘。
收红薯的时候,饱饭花树还开着稀稀落落的花朵。秋风裹着丝丝凉意。我们跟在大人屁股后面捡红薯。
半夜里,辛劳的母亲被我的“嗷嗷”叫声惊醒。我贪吃,捡红薯时吃多了生红薯,肚子胀得像个鼓。她摸摸我的肚子,见我憋得脸色发青,便急忙点了篾片火把,到沙泥田墈上摘了一把饱饭花回来,让我嚼一嚼吞下去。
第二天早上一觉醒来,我觉得肚子舒服了。母亲告诉我,饱饭花助消化。我问母亲,晚上看见护树的大花蛇了吗?母亲笑而不答。
鸡爪树
过年时,要行的礼仪很多。大年三十那天,再忙,父亲也要领着我们去给房前屋后的桃、李等果树拜年。父亲虔诚地往果树的节疤上塞饭菜,我们跟在他身后毕恭毕敬作揖,口里念念有词:“多结果子,多结果子。”
那棵鸡爪树长得十分威武,枝繁叶茂,树干直冲云天,比身材瘦小的父亲高大许多。鸡爪树因它结的果子像鸡爪子而得名。我们把它的果子叫做鸡爪糖,其实就是万寿果。
夏天,鸡爪树上满是蝉声。我被小伙伴唆使去捉蝉,他们将我推搡上高高的树杈。后来发现有大人来了,他们便一哄而散。蝉声哑了。鸡爪树上只留下了我的哭喊声。
父亲来了,伸出一根竹篙搭在树上。我顺着竹篙下了地。父亲没有骂我,只是说:“还哭,哪像个男人。”
打霜的时候,鸡爪树淡黄的叶子就开始像蝴蝶一样轻盈地飞舞起来。鸡爪糖也开始落下来。熟透的鸡爪糖清甜清甜的,有一股淡淡的酒香。
我们也扔石子、木棒,去敲打树枝上的果子。我家廊檐的晾篙上挂了很多扎成把的鸡爪糖。那是我的战绩。我们仍旧往鸡爪糖树上扔木棒、石子。父亲制止了我们的愚蠢行为,他说:“也要给鸟雀留呷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