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墩祥
摘 要:污水处理一直是环境保护中的一个头疼的问题,做好污水处理问题对改善环境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文章就自动控制在污水处理中的重要作用进行了详细探讨,以便降低企业的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关键词:自动控制;水处理中;作用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污水处理中的许多问题必须得到解决,实现污水处理的自动化控制,降低事故发生概率,从而在最大程度上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同时也对环保做出相应的贡献。
1 污水处理工艺的简述
1.1 常用的污水处理工艺
目前我国各个企业在对污水处理时常用的方法基本上都是生物处理方法,再用物理和化学处理方法作为辅助作用,其中以活性污泥处理工艺为最常用,该出苦力方法可以说是非常古老的的一种方法。
1.2 污泥处理工艺
在污水处理过程中,经常会伴随着大量污泥的产生,但是这些污泥中基本上都会有大量的有机物存在,并且这些有机物不是非常稳定,容易出现腐化现象,有些还含有一些寄生虫卵,因此必须进行二次处理,以防出现二次污染现象,所以,就必须借助一些污泥处理的工艺措施。
1.3 自动控制在污水处理中应用的必然性
目前污水处理常用的方法就是生物处理法,该方法是一种具有非常高难度的非线性系统。而目前我国各企业在污水处理方面无论是对其设计还是运行都没有足够的经验,还不能很好的运用在试验上,因此,在污水处理效果上还存在着很大的误差,所以说,必须在一些高效的污水处理系统上实现自动化控制,促使其能够更好地发挥出其应用的作用,提高污水处理的工作效率,所以说污水处理实现自动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2 自动控制系统在污水处理中的重要作用
目前,我国的污水处理自动化控制系统主要是由PLC系统的控制来实现的,其功能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控制方式非常灵活;(2)多种多样的运行方式;(3)具有很高的系统自动化程度;(4)从分系统画面可以灵活控制和操作各床体的运行;(5)各工艺步序的时间可以在上机位上进行设置;(6)具有很多功能,比如参数处理,制表打印,数据采集等。文章根据我国污水处理厂的实际情况,对污水处理自动控制系统的三个层次进行了详细分析说明,这也是自动控制系统的重要作用体现之处。
2.1 控制层
污水自动化控制系统的最底部的一层就是控制层,主要控制着生产单位的大多数部分,其主要有多个变频控制站组成,从而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将处理设备和各个监控点的信号进行搜集和控制。根据目前的情况而言,控制层已经实现了对开关量和模拟量的控制,还能够独立自主的完成对数据的采集、计算和分析步骤,从而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满足日益變化的污水处理设备和工艺方面的要求,具有一定的实时处理功能,还能够自主的控制设备的启动和关闭,从而使设备的效率达到最佳状态。控制层的设计原则主要遵循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在最大程度上满足被控制对象的所有要求;二是,在被控制对象的控制要求被满足的前提下,使系统在操作起来非常方便、简单、经济;三是,能够在最大程度上确保控制系统安全的运行;四是,将实际生产过程中工艺的改进和发展考虑进去,还要在对变频控制器的容量进行选择时,尽量多留出一点容量。
2.2 监控层
污水处理系统的组成环节有很多部分,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系统,不同的环节在完成工作时的要求也不同,因此,对不同的环节自动化控制的要求也不同。比如,某一企业在对污水进行处理时,主要氛围四期的污水处理、氧化沟、污泥干化、污水一段、污泥脱水等环节,为了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满足不同环节对自动化控制的要求,就需要在自动化控制系统组成时选择数量不同的变频控制来组成,从而能够形成一个相对来说统一的管理控制中心,这个控制中心也就是监控层,其主要作用就是在自身控制程序上,能够很好地调解好各个环节的设备以及优化不同环节的自动控制,使设备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确保不同环节都能处于最佳的自动控制状态。
2.3 管理层
管理层的主要作用就是科学、有效的将各个现场的污水处理状况监控起来,从而能够准确、及时的向上级领导传输生产过程中工艺参数,从而为管理者的决策提供出相应的参考依据,以便能够更好地下达指令。目前我国企业的管理层主要分为两部分:生产、企业,生产是对污水处理厂的控制中心,其主要作用就是监控整个污水处理厂的生产状况,是通过网络通讯的方式跟各个生产单元的进行通讯,从而能够很好地接收到各个控制层传输过来的数据,并将数据进行存储;企业管理层主要作用是通过计算机技术,将各个部门和领导进行计算机联网,然后再跟生产前线进行联网,从而实现信息的有效、快速的传递,这样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和经济效益。
3 结束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污水处理面临着更多、更新的问题,实现自动化控制是必然的选择,这将会在最大程度上降低事故发生的概率,从而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牛学义.污水处理厂控制系统的特点[J].给水排水,2011(6).
[2]王力骞.自动控制在污水处理系统中的应用及优化[J].工业安全与环保,2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