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冬华
一、以形索义及其应用条件
1.“以形索义”的训诂方法
汉字属表意文字,早期汉字因义构形,形义是统一的。这样我们在探求中学文言文实词词义时,就可以通过分析汉字的字形结构来探求本义。再以本义为出发点,进而探求引申义。“以形索义”就是通过对汉字形体结构的分析来探求和诠释词的本义的训诂方法。
2.“以形索义”的应用条件
汉字自产生以来,不断地发展变化。“汉字经过了几千年的形体演变,在符号化的进程中,字形的规整化和书写元素的笔画化,使得字形与字义的联系已经不再是直观的。”汉字的意义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除本义外,还有引申义。汉字的使用也在发展变化。这些形体、意义和使用的变化,都会使造字之初的形和义的统一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造成形义关系的不清晰甚至脱节。”也就是说,并不是所有的中学文言文实词都适合用“以形索义”的方法来学习。以形索义是需要具备一定条件的。
首先:“只有保持着构造意图的字形才能用来探求词义。”
有些词义,我们可以直接根据字形来探求。例如甲骨文、金文、小篆这些早期的汉字,还保留着汉字的构造意图,形义是统一的。例如:从:金文的字形象两个人同时向外走,会一人跟从另一人的意思。即随从。
但是,汉字自从创造出来之后,字形就不断地发生着变化,由小篆发展为隶书,再发展为楷书。汉字的象形性消失,汉字的形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过,汉字的演变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大多数字形仍然保留着构形理据,只是理据的显现方式发生了变化。”例如:
“邑”,由表示区域的口和一个人形组成,为会意字,表示邑是人居住的区域。到了隶书、楷书阶段以后,“邑”在做偏旁时演变为“阝”,“都”“郭”“邦”“郊”都是“阝”旁。虽然和甲骨文、小篆相比,形体已经差得很远,但由于是有规律的演变,能够被人们所认同。不会影响构造意图的分析。
其次:“只有本义才能通过分析字形而求得。”
汉语的词绝大多数是多义词,一个词有本义外,还有引申义。“因形求义”所探求的词义是词的本义。“本义是与字形相贴切的、可以用文献来证实的词的义项。”例如:“旦”的甲骨文字形象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是“早晨”之意。
随着生产生活的不断发展,词在应用发展过程中,也会不断地发展出很多新的引申义。例如,人们一般认为早晨是一天的开始,而一月一日为一年的开始,因此“旦”由“早晨”义发展出“某一天”义,如“元旦”。“徒”是徒步在地面上走,不借助其它交通工具。所以“徒”由“徒步”义发展出“仅仅地”“白白地”等意义。
再次:“只有本字才能用来探求词义。”
本字是根据词义而造的,所以,只有依据本字的字形,才能来探求词义。如果通过借字的形体去探求它所记录的词义,就会出现错误。
以上是以形索义的条件。
二、以形索义在中学文言文实词教学中的可行性
1.“以形索义”在文言文教学中的可行性
文言文就是古代的书面汉语,它大多距离我们时代久远。与现代汉语相比,文言文在诸多方面保留着古代书面语言的特点。而构成文言文的主要构件实词则更多地保留着造字之初的理据性,更直观地体现汉字造字之初的形义统一原则。而以形索义法正是通过对汉字形体结构的分析来探求和诠释词的本义的训诂方法。所以,文言文更适合用以形索义的方法来学习。
例如“闻”的甲骨文字形为一个人,特别突出其耳朵,本义是“听到、听见”。《梦游天姥吟留别》:“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的“闻”即为“听到、听见”之意。引申指“听说”。《马嵬》:“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的“闻”即为“听说”之意。又引申指“让上级听到、让上级听说”。《荆轲刺秦王》:“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督亢之地图,函封之,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的“闻”即为“让大王听见”之意。
2.“以形索义”在实词教学中的可行性
王力先生认为,文言文语音、词汇、语法这几点中,词汇是最重要的。实词是构成古代书面语言的主要部件,不但数量众多,而且意义众多,而就实词和虚词的意义与字形结构的关系而言,实词更适合“以形索义”,许多虚词的意义已无法从字形求得。举例来说:“骑”的小篆字形象是“骑马”。《项羽之死》:“骏马名骓,常骑之”的“骑”即为“骑马”。后引申为泛指“骑”,不是专指骑马。《梦游天姥吟留别》:“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的“骑”即泛指“骑”。又引申指“一人一马”。《鸿门宴》:“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的“骑”即为“一人一马”之意。还引申指“战马”。《木兰辞》:“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的“骑”即为“战马”之意。而虚词有很多则不能通过分析字形结构而探究其本义,例如,“之”为会意字。《说文》:“出也,象艸过屮,枝叶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之”的本义为“往”“到……去”。作为虚词,“之”的用法比较多。“之”可做代词,作代词时,可代人,也可代物。“之”也可作助词,作助词时,有时有实在意义,有时没有实在意义。“之”的本义与作为虚词的“之”的意义已经相去甚远。“于”,《说文》:“於也。象气之舒亏,从丂从一。一者其气平之也。”表示呼出的气息受到阻碍但最终越过阻碍得以通过的意思。作为虚词,“于”可以表示感叹,也可以引出动作发生的时间、地点,或者引出比较的对象。“于”的本义和作为虚词的“于”的意义相差很远了。“且”,《说文》:“所以薦也。从几,足有二横。一,其下地也。”古文以为且,又以为几字。本义为古代祭祀用的放置牲肉的“几”。虚词“且”解释为“并且、况且”,“且”的本义和作为虚词的“且”的意义已经差别很大。“耳”,《说文》:“主听者也,象形。”本义为“耳朵”。虚词“耳”表示肯定语气。“耳”的本义和作为虚词的“耳”的意义差别很大了。“何”的甲骨文字形象一个人肩上扛着戈的样子。本义是“扛在肩上”。这一意思后来写作“荷”。虚词“何”解释为“什么、为什么”,“何”的本义和作为虚词的“何”的意义已经差别很大。
三、以形索义在中学文言文实词教学中的应用举例
前面已经讲明了以形索义的训诂方法及其应用条件,在此基础上,我就中学语文考试大纲要求掌握的120个实词查阅了各个版本的教材总结了120个实词在初高中教材中出现的意义,包括本义和引申义,并把这120个实词的词义形成系列。
在这120个实词中,有一部分实词使用的是本字,在初高中语文教材中出现了本义。这些词,最适合用以形索义的方法来学习。我们可以通过字形结构来探求本义。这样,我们在字形、本义之间建立了联系,让学生通过观察字形,更容易、更直观地掌握文言实词的意义。
“以形索义”是探求词的本义的。所以无论是初中阶段还是高中阶段,无论是哪个年级,只要在出现词的本义的时侯,我们就可以尝试用这种方法来教学。
(一)字形完全保持着构造意图,直接就可以以形索义
1.间:会意字。以月亮从门缝中照进来表示空隙。后将月换成日。本义“缝隙、空隙”。《说文》:“间,隙也。”俆锴说:“大门当夜闭,闭而见月光,是有间隙也。”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庖丁解牛》翻译:那骨节与骨节间有空隙,而刀刃没有厚度。)
2.恨:形声字。心表意,艮表声。本义“遗憾、后悔”。《说文》:“恨,怨世,从心,艮声。”
此三者,吾遗恨也。(《伶官传序》。翻译:这三件事,是我遗留下的憾事。)
3.内:会意字。从∩,像门框的样子。从入,表示进入内部。本义“进入”。《说文》:“内,入也,从口,自外而入也。”
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鸿门宴》。翻译:把守函欲关,不让诸侯进来,秦地就可以统治了。)
4.涉:会意字。象是两只脚渡过一条河。本义为徒步过水。陆行日跋,水行日涉。《说文》:“涉,徒行历水也,从水、从步。”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氓》。翻译:送你渡过淇水,到了顿丘。)
5.涕:形声字。从水,弟声。本义“眼泪”。《说文》:“涕,泣也,从水,弟声。”
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
(《荆轲刺秦王》。翻译:樊将军仰天长叹流下眼泪说:“我每想到此事,常常痛入骨髓,只是不知道有什么计策。”)
(二)字形不能直接体现构意,需先复形,再以形索义
1.负:会意字。从人,从贝(钱财)。表示人有了钱财,生活也就有了依靠。本义为“凭仗”。《说文》:“负,恃也。”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与朱元思书》。翻译:江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透出一派寒意,重重叠叠的山峦各仗着自己的地势争相向上,仿佛要比一比,看谁爬的最高,伸得最远,由此而形成无数的山峰。)
2.顾:形声字。右边是一个突出头部的人形。本义“回头看”。《说文》:“还视也,从页雇声。”
相如顾召赵御使。(《廉颇蔺相如列传》。翻译:蔺相如回头召唤赵的御使。)
3.归:形声字。甲骨文帚(扫帚),为声符,金文又加彳(街)和止(脚),表示执帚的人到来,即女子出嫁。本义为“女子出嫁”。《说文》:“女嫁也,从止,从妇省,声。”
后五年,吾妻来归。(《项脊轩志》。翻译:又过了五年,我的妻子嫁到我家。)
4.及:会意字。从又,又即手,从人,象一个人从后面抓住了一个人,表示追赶上了,抓住了。本义是追上。《说文》:“逮也,从又从人。俆锴曰:逮,及前人也。”
以故汉军追及之。(《项羽之死》。翻译:因为这个缘故汉军追上了他。)
5.解:会意字。甲骨文象两只手动手解剖牛角。本义为“用刀分割动物”。
《说文》:“解,判也。从刀判牛角。”
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庖丁解牛》。翻译:开始我分解牛的时候,所看见的无非是整头的牛。)
6.去:会意字。甲骨文字形象是人离开洞口。本义为“离开”。《说文》:“去,人相违也,从大,凵声。”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陈太丘与友期》。翻译:过了中午友人没有来,陈太丘离开了,太丘离开后友人才来到。)
7.走:会意字。林义光《文源》:“古文,象人走摇两手形,从止,止象其足。”本义为“跑、疾趋”。《说文》:“走,趋也,从夭止,夭止者,屈也。”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送东阳马生序》。翻译:抄完之后,跑着送还给人家,不敢稍稍超过借书的期限。)
★作者单位: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新惠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