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立红
语文能力最简单的就是表现在交往过程中的听说读写的能力。无论是口头说,还是平时写作文、演讲,无非是把自己大脑中储存的语文信息调出来写在纸上。同时,在聆听别人讲话时,能否听得懂或在朗读课文时抓得住文章的要点等,与我们平时储存在大脑中的语言基础有很大的关系。语言能力基础较好的学生,不用费吹灰之力就可以听懂得别人讲话,在朗读时抓得住文章的要点;语言能力较差的学生就比较吃力,听不懂或抓不住要点。而语文能力中“读”占鳌头,是说一个人不管在校学习,还是毕业后从事任何工作,阅读能力都是最基础最领先的能力。特别是在当今信息化的社会,掌握和利用信息成为决定生产力和竞争力的关键因素。而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仍然是通过阅读,阅读教学之所以成为语文教育的重心,正说明阅读能力的鳌头地位。
阅读的本质就是“读”,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阅读教学当然应该以学生的自己阅读为主。
人教版高中必修五第一单元是小说单元,这一单元的自读文章是《边城》,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抒发乡土情怀的中篇小说,课文节选了三到六小节。可是学生并不喜欢这篇小说,自读时一个个无精打采,甚至根本不读。怎么改变这个局面,让学生深入文本,真正读下去,是需要老师精思巧问,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一、巧设问题,追本溯源
一上课,我向学生提出,作者在文中描绘了哪些节日,在众多节日中,着重描写的是哪个节日,原因是什么?这是个简单问题,学生觉得,一眼就可以看出来。
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开始读书,很快发现,第一问并不难回答,文章的第三小节第二段就告诉我们“边城所在一年中最热闹的日子,是端午、中秋和过年。”可是第二问题就不好回答了,学生把几个小节都读了一遍,发现总共选了四个小节,写到端午的就有第三小节、第四小节,第五小节也大半写了端午节,那么,毋庸置疑,端午是作者着重描写的节日,可文章大力描写端午这个古老的风俗习惯,到底要表现什么,这个问题的提出又迫使学生进一步研究写端午的那几个章节,学生最后认定在第三小节中,有一句“天保傩送两人都是当地划船的好手”。这应该是答案,学生们似乎发现了些什么,是的,端午节能体现天保傩送的水平,也能表现他们在竞争下产生的男性美,《边城》歌颂人性的“至美”,是“表现人性美的力作”,是“人性美的赞美诗”,这一点在关于节日的问题上使学生有了初步体会。这时我适时提出沈从文说到小说的创作动机时说:“我要表现的是一种人生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不悖乎人性的形式”。《边城》展现了湘西的美好民俗,使学生对文章之美,有了初步了解。
第二个问题是翠翠的爱情在何时发芽,如何成长?
一说到爱情,高中的学生有些羞涩的兴奋,他们开始认真读书,通过读书,认为在第四小节,也就是写两年前的端午时,翠翠和傩送初相识,那个晚上傩送和翠翠不多的话,却让翠翠想起来又吃惊又害羞,却让翠翠有了“属于自己不关祖父的,却使翠翠沉默了一个晚上”的秘密。学生认为这是爱情的发芽,第四小节学生已经认真自读了几遍。带着爱情如何成长的问题,学生又自我研读了第五小节第六小节,发现爱情一直在翠翠心中生长,第五小节写了一小段中秋节,但有关键性的一句“翠翠同他的祖父,也看过这样的热闹,留下了一个热闹的印象,但这印象不知什么原因,总不如那个端午所经过的事情甜而美”。之后又写翠翠的许多小女儿态的言行,每一个情节,都表明爱情已经悄悄在翠翠心中成长了。学生基本又把几个小节读了一遍,有些学生还有了自己的看法。在《边城》里,几乎每个人物都是善和美的化身。70多岁的老船工五十年如一日,勤奋地为人们摆渡,也从来不多收一文钱。场面上的头面人物船总顺顺,并不恃财傲慢,而是一位古道热肠的通达之人。天保、傩送兄弟俩虽都爱着翠翠,但没有争斗而是以对歌的传统方式公平竞争。她和傩送二人,一个勤快、热情、大方,一个聪明、纯朴、善良;一个健壮如小牛,一个温顺似羔羊;一个有情,一个有意,自始至终都没有虚假、没有做作、没有动摇、没有情感的分流与更移。双方的家长也没有动用千百年相沿的习俗赋予的权威粗暴地干涉,他们本来完全可以结合在一起,培育出美丽的爱情之花,可惜二人却失之交臂,留下了悠长的遗憾,他们本该开放的爱情蓓蕾过早凋零的原因是什么,很多学生都想看看《边城》的全文,有了读全文的想法。这让自读迸发出了新的火花。
二、巧联现实,深挖细品
《边城》所展现的生活和现实有时空的距离,要让学生更细致地挖掘文本,就要紧密联系学生感兴趣的东西。
首先和大热的电影《山楂树之恋》联系比较,《山楂树之恋》讲述了一段真心付出、干净、至死不渝的爱情故事。被称为史上最干净的纯爱。翠翠和静秋相比,显得更含蓄、羞涩,翠翠内心萌动的感情始终没有直接外露,连她最深爱、最依恋的爷爷也没有启齿。作者通过人物的对话和感情变化展示了翠翠微妙而复杂的内心世界。学生体会出我们民族表达感情的含蓄,更为《边城》的美所感染。
其次让学生读翠翠和傩送交流的那段话,和生活中的爱情相比较,和那个“宁愿坐在宝马车上哭,也不在自行车上笑”的爱情作对比,再读作品,翠翠的爱情美好纯真让人心碎,作品又一次打动了学生,学生自读的情绪更加高涨。不愿意读的作品,一次次焕发出自读的魅力。
总之,阅读一篇文章的过程,是一个审美实践的过程。审美特别强调感受。语文学习也是这样,只有原原本本地用心把文章读一读,才能体味到美在哪里。叶圣陶曾把语文阅读活动中对课文的审美实践比作采矿:“你不动手自然一无所得,只要你动手去采,随时可发现些晶莹的宝石。”老师可以说就是那引路人,只要我们引得好,引得巧妙,一样让学生眼中枯燥的文章焕发光彩。
★作者单位:甘肃永靖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