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那扇窗,天就亮了
——浅谈怎样转变心智模式实现自我超越

2014-06-06 10:44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李碧武
成才 2014年2期
关键词:心智愿景张力

■ 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李碧武

打开那扇窗,天就亮了
——浅谈怎样转变心智模式实现自我超越

■ 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李碧武

曾几何时,龚琳娜一曲《忐忑》,唱红大江南北、神州内外,被人称作《神曲》。就是这首曲子,在国外一开唱就取得了骄人的成绩。2009年,获欧洲“聆听世界音乐”最佳演唱奖;2010年12月,她空降美国格莱美现场,现场一度爆棚,获得格莱美最佳音乐奖;2011年,龚琳娜在国内外声名鹊起,成了很多电视台春晚节目的座上宾。

这首歌为什么会走红?有人说:是基于它表达的意境听不懂、茫然,正好契合了当今许多人,特别是年青人忐忑的生活方式。他们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不知道该怎么走,往哪里走。《忐忑》正好符合他们的心境,引起他们的共鸣。然而笔者认为,这首歌曲的成功,最本质的原因,在于创作者不以传统的思维去创作、去演绎;观众听众也不以传统的标准去衡量、去欣赏。龚琳娜颠覆了传统思维模式,实现了超越,给我们直接的启示就是:必须转变心智模式,才能实现自我超越。真可谓:打开那扇窗,天就亮了。

彼得·圣吉说:“自我超越就是突破极限的自我实现。”“精熟自我超越的人,能够不断实现他们内心深处最想实现的愿望,他们对生命的态度就如同艺术家对待艺术品一样,全心投入,不断创造和超越,是一种真正的终身学习。”

所以,学习型组织提倡:变组织先变人,变人先变心。这里的心,就是心智模式、思维方式。

一、转变心智模式

心智模式一词最早是由苏格兰心理学家克雷克于1940年提出,指人们在长期记忆中隐含着的关于世界的心灵地图。也就是指人们的思想方法、思维习惯和心理素质等,它影响着人们的认知方式和行为模式,但又隐藏在人们心中不易被人觉察和检视。

(一)心智模式存在的形式

心智模式存在于人们的潜意识中,影响人们得到正确的判断。

一位公安局长在路边同一位老人谈话,这时跑过来一位小孩,急促地对公安局长说:“你爸爸和我爸爸吵起来了!”老人问:“这孩子是你什么人?”公安局长说:“是我儿子。”请你回答:这两个吵架的人和公安局长是什么关系?

这一问题,在100名被试中只有两人答对!后来对一个三口之家问这个问题,父母没答对,孩子却很快答了出来:“局长是个女的,吵架的一个是局长的丈夫,即孩子的爸爸;另一个是局长的爸爸,即孩子的外公。”

为什么那么多成年人对如此简单问题的解答反而不如孩子呢?这就是心智模式的影响:按照成人的经验,公安局长应该是男的,从男局长这个心理定势去推想,自然找不到答案;而小孩子没有这方面的经验,也就没有心理定势的限制,因而一下子就找到了正确答案。

因此,心智模式根深蒂固于我们心中,并影响我们如何了解这个世界。心智模式是每个人的心灵地图,它隐藏于人们的心灵之中,却极少有人能意识到它的存在。

(二)心智模式的“四大顽石”

1.归罪于外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面对出现的问题,常常首先想到的是如何撇清与自己的关系,归咎于外,认为自己从来都是对的,自我感觉良好。

2.墨守成规

有人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把六只蜜蜂和同样多的苍蝇装进一个玻璃瓶中,然后,将瓶子平放,让瓶底朝着窗户,结果会怎样?蜜蜂不停地想在瓶底上找到出口,一直到它们力竭倒毙或饿死;而苍蝇则会在不到两分钟之内,穿过另一端的瓶口逃逸一空。

蜜蜂的思维定势:出口就在光亮处。想当然地设定了出口的方位,并且不停地重复着这种思维运势下的逻辑行动。思维定势使它们没能走出囚室。苍蝇没有对亮光的定势,而是四下乱飞,很快走出了囚室。

在人们的潜意识中,常常容易固守既有的、习惯的东西。过去这样做的,现在还是这样做;别人这样做,我也这样做。心智模式让人自我设限,把自己桎梏在定势中。

3.局限思考

局限思考就是线性思维,见木不见林。就像盲人摸象,深处局部难以窥见事物全貌。苏东坡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很好地诠释了这种意境。

现实中也有人巧妙利用别人的局限思考,成功实现自己目标的例子。

清朝时期,通山县有个叫谭振兆的人,小时候因为家里比较宽裕,父亲给他定了亲,亲家是同村的乐进士。后来,谭父死了,谭家渐渐衰退,经济条件远不如以前,乐进士便想赖婚。

一天,谭振兆卖菜路过岳父家,就进去拜见岳父。乐进士对他说:“我做了两个阄,一个写着‘婚’字,另一个写着‘罢’字。你拿到‘婚’,我就把女儿嫁给你,拿到‘罢’字,咱们就退婚,从此谭乐两家既不沾亲也不带故。不过,两个阄你只看一个就行了。”说完就把阄摆出来。

谭振兆心想:这两个阄分明都是“罢”字,我不能上他的当。想到这,他立刻拿了一个阄吞在腹中,指着另一个对乐进士说:“你把那个阄打开看看,如果是‘婚’字,我马上就离开这,咱们退婚;若是‘罢’字,那就说明我吞下的是‘婚’字,这门亲事就算定了。”乐进士煞费苦心制造的骗局却被谭振兆识破,没办法只好把女儿嫁给谭振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能够把人限制住的,只有人自己。人的思维空间是无限的。也许我们正被困在一个看似走投无路的境地,也许我们正囿于一种两难选择之间,这时一定要明白,这种境遇只是因为我们固执的心智模式所致,只有勇于重新考虑,才能够找到不止一条跳出困境的出路。

4.心态不正

这里的心态不正,通常指一些人身上的“五气”并存,那就是官气、骄气、娇气、泄气和盲目不服气。

人的心态健康与否,直接影响着看问题的角度与结论。这“五气”的存在,不仅影响人的形象,并且使人难以快乐起来。

(三)怎样改善心智模式

心智模式影响我们对自己、对世界的认识能力,心智模式一旦成为一种思维定势,就妨碍人们学习新的知识,接受新的事物。

改善心智模式意味着否定和抛弃旧有的心智模式,建立新的心智模式。这个过程实际上是实现心灵的痛苦转变,因此必须锲而不舍,持之以恒。

1.学会把镜子转向自己(正心)

一个人面对外面的世界时,需要的是窗子;在面对自我时,需要的是镜子。你的心如窗,你就看见了世界;你的心如镜,你就检视了自己。

一老农经过某知名商场名酒销售展览区时,不小心打翻了两瓶名酒。正当老农不知所措的时候,商场销售经理微笑着向他走来,并握着他的手说:“对不起!我们在设计展览的时候,没考虑到这样的陈设很容易被顾客碰到,让您受惊了!”老农很惊诧:“不要我赔偿吗?”经理微笑着说:“不用!我还得谢谢你帮我们上了一课呢!”

这是一则把“镜子”转向自己的故事。

一事当前,先照照自己的心态正不正,反思自己的责任或过失,经过这种修炼后,再看事物,就会采取截然相反的态度。

把镜子转向自己,就是自我批评、自我检视、自我反思、自我发现问题、自我解决问题。

如果一个组织在面对责任时,都去寻找应负责任的“他们”。它就失去了团队学习的能力,失去了组织内部沟通的能力。一旦如此,就算组织中各个成员都绝顶聪明,组织一样会变成痴呆。

彼得·圣吉曾经做过一个测试:很多组织成员的个人智商都在120以上,而组织的智商只有62。而62的智商只比痴呆好一点点。

人有时候不要太高看自己,面对问题,我们需要有把镜子转向自己的责任心和勇气。

2.倒掉壶中得水(空杯理论)

南隐是日本明治时代著名的禅学大师。一天有一位大学教授慕名前来问禅,刚落座便宏论滔滔。南隐往这位教授的杯子里倒茶,水已溢出杯子,而他依然往里倒。

大学教授连忙喊道:“满了!满了!”

“是啊!你的心犹如这只杯子一样,已经装满了自己的东西,如先不倒空,我如何向你说禅?”南隐一语点破禅机。

古人云“虚怀若谷”。空杯理论告诉我们:一个人无论名望学识再高,若想学进新东西,必须倒掉壶中之水,从头学起,抛弃成见,不耻下问,才能进入一个新的境界。

3.用多棱镜看世界

小时候,我们都玩过一种玩具——万花筒。万花筒里的世界色彩斑斓,丰富多变。人的阅历丰富了,看问题的角度反而单一了。我们需要重新拿起儿时的万花筒,那才是一个真实、丰富、多变和趣味无穷的世界。

有这么一个故事:一位智慧的老者见到一个老妇人闷闷不乐,就问她有什么不顺心的事。老妇人说:“我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卖扇,小女儿卖伞。当天下雨时,我就担心大女儿的扇子卖不出去,心里好生愁烦。当天晴时,我又担心小女儿的伞卖不出去,也很愁烦。因此,没有一天高兴的。”

老者就对她说:“你何不换个角度想呢?下雨了,就不用担心小女儿的伞卖不出去;天晴了,大女儿的扇子生意一定很好。这样想,你不就天天都是高兴的吗?”

老妇人听了智者的话,果然天天都有好心情了。

用多棱境看世界实际上就是换位思考。

换位思考是换一个位置思考的方法,可以使人发现站在本身位置上思考的缺陷,是改善心智模式的一种有效方法。

4.学会与人沟通

沟通是人们在生活、工作中,人与人之间的思想交流、感情交流、知识交流、信息交流。

任何一个人都处于一定的人际关系中,他既是社会的一员,又是一定的组织或团队中的一员,更是一个家庭中的一员,相互间沟通就显得尤为重要。

沟通最重要的原则就是真诚待人。苏格拉底说过“当人们不需要注视对方的眼睛的时候,人类的谎言时代就要到来了”。沟通帮助人们建立一种真诚、正常、和谐的人际关系。

5.学会赞美

赞美使人心情愉快,增加彼此认同,缩短彼此距离。

每个人都需要赞美,尤其是真诚的赞美。

学会赞美,其实就是学会欣赏。我们不见得喜欢我们所欣赏的人,但我们一定喜欢欣赏自己的人。

欣赏很重要。有人做过专门研究:当一个孩子在充满欣赏的环境里长大,他的性格会变得开朗、活泼、自信、对人友善。反之,如果在成长过程中,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爱和欣赏时,一旦它拥有了权力,就更容易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专制、独裁。

二、实现自我超越

自我超越作为一项修炼包含两个动作:首先是不断厘清到底什么对我们最重要。我们常花太多时间来应付路上遇到的问题,而忘了我们为什么要走这条路。结果对于我们真正重要的,反而模糊不清。

其次是不断学习如何更清楚地看清目前的真实情况,人们往往会在情况已经恶化之时,自欺欺人地佯装每件事情都没有问题,最后一败涂地。

自我超越的精义便是学习如何在生命中产生和延续创造性张力。高度自我超越的人会永不停止学习,自我超越是一个过程、一种终身的修炼。

有高度自我超越修炼水平的人,总是生活在不断学习的状态中,修炼永无止境。自我超越水平高的人,非常了解自己的无知、无能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同时,他们又有深深的自信。懂得“行程本身就是回报”。

你永远不能休息,否则,你永远休息!

不能超越自己,就不能进步;只能超越自己,可能还会输掉。非凡的人,能超越最强的对手。

怎样实现自我超越?

1.注重愿景理性

注重理性,客观地看待自己和世界,是自我超越修炼的基本要求。“水静极则影象明,心静极则智慧生”,自我超越不是一时冲动,而是一项持之以恒的人生事业。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一书中深刻阐明:当自我超越成为一项修炼、一项融入我们生命之中的活动时,我们首先就要弄明白什么是我们最重要的,其次要看清目前的真实情况。只有廓清了生命的最重要意义和生活中最真实的原貌时,才能产生“创造性张力”,促使你朝着最重要的、新的目标迈进。

把焦点放在真心追求的终极目标,而非仅放在次要的目的,这种能力是“自我超越”的基石。

萧伯纳曾说:“生命中真正的喜悦,源自当你为一个自己认为至高无上的目标,献上无限心力的时候。它是一种自然的、发自内心的强大力量;而不是狭隘地局限于一隅,终日埋怨世界未能给你快乐。”

为什么?其实从我们的生命历程来看,我们90%的努力都是徒劳的,但正是这貌似90%徒劳的努力,使我们拥有9%的接近成功的机会,而正是这9%的接近成功的机会,最终使我们有1%取得成功的可能。

2.保持创造性张力

愿景与现实之间是有差距的。如:“我想要成为特级教师,但感觉不够格。”这种差距使愿景看起来像空想,使我们感到气馁甚至绝望。但是,愿景与现况的差距也是一种力量,将你朝向愿景推动。由于这种差距是创造力的来源,所以把这种差距叫做“创造性张力”。

假想在你的愿景与现况之间有一根拉长的橡皮筋。拉长时,橡皮筋会产生张力,代表愿景与现况之间的张力。张力的纾解只有两种可能途径:把现况拉向愿景,或把愿景拉向现况。至于最后会发生哪一种情形,在于我们的愿景是否坚定不移。

创造性张力是自我超越的核心。但由于创造性张力常常夹杂着焦虑、悲哀、气馁、绝望或担忧等,以致人们易于将创造性张力与这些情绪混淆,甚至以为创造过程就是处于焦虑状态。这不是创造性张力,而是因创造性张力而产生的负面情绪,这就是所谓的“情绪张力”。

消除情绪张力并不难,所付出的代价,是放弃真正想要的愿景。在组织中,常因对“情绪张力”的容忍不够,而让目标受到侵蚀。这也需要我们注重理性,“以人为本”,首先就是要以组织成员为本,不能脱离他们的需求。愿景是经过努力能够实现的理想,不能实现的理想就是空想。空想不能增加“创造性张力”,相反却带来“情绪性张力”,增加了自我实现的难度,不能带来实质的超越。

创造性张力可以转变一个人对失败的看法:失败不过是做得还不够好,是愿景与现实之间存在的差距;失败是一次学习机会,可以看清对现实的不正确认知、体察策略为何不如预期有效,检视愿景是否正确。

3.享受过程

自我超越的实现是突破成长的极限,突破极限犹如黎明前的黑暗,不唯是一种成功,甚至是一种挫折和痛苦。面对挫折和困难,彼得·圣吉提出要用意念力,坚持、坚持、再坚持,从而取得最后的突破,成功地实现超越。理性地看待挫折,不仅是战胜挫折的良好手段,更是获取机遇、取得突破的必经之路。因此,成功的自我超越,收获的不仅仅是结果,更重要的是过程,过程远比结果更重要。生命的意义就在于体验生命的过程。“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都是说的这个道理。在自我超越的过程中,得到的不仅是学问和文章,也是对人生意义的丰富和提炼。

4.融入团队

一滴水不能掀起狂风巨浪。要想发挥一滴水的最大作用,只有放入大海才能不干,才能积少成多,波涛汹涌。同样,一个人再有能力,脱离了团队,都不可能成功。一个人要发挥出最大的能力,也必须融入团队。因此,个人的自我超越是团队的基础,而团队的整体超越则是个人成功的根本。

继续整合资源,促使整体学习,上下同欲者胜。

有人说竞争性团队中,协作是团队的核心,竞争是团队的灵魂。但我认为,在教育领域,要保持适度的竞争,过于激烈的竞争,对教育会产生伤害。因为竞争是市场化的产物,而教育不是市场。所以教育还是要更多的提倡协作,协作能增加成功的概率。

5.像狼一样协同作战

在所有的动物之中,狼是将团队精神发挥得淋漓尽致的动物。狼团队在捕获猎物时非常强调团结和协作,狼同其他动物相比,实在没有什么特别的个体优势,在生存、竞争、发展的动物世界里,它们懂得了团队的重要性,狼靠协同作战使其他动物都不敢惹它。久而久之,狼群也就演化成了“打群架”的高手。

为什么外国人认为“一个中国人是一条龙,一群中国人是一条虫”?因为我们没有将团队的力量发扬光大,内耗过多。而团结拼搏,和谐协作,共同发展的团队精神是一种巨大的力量。为了达到组织的共同愿景,每个组织成员都要像狼一样团结协作,每个成员都要清楚自己和团队的共同目标,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和在组织中的作用。

一个崇尚个性的时代,必定是一个崇尚合作的时代,只有个性不会合作是难以成功的。

狼的团结协作、共同发展的团队精神很值得我们在遭遇“成长上限”或者其他困难时借鉴,虽然我们不可能一下就能达到狼团队成功的境界,但是我们必须善于学习,逐渐臻于完美的境界。

责任编辑 王爱民

猜你喜欢
心智愿景张力
《发现大脑:谁开启了我们的心智之旅》书评
默:从人生态度到审美心智
友谊的硕果,美好的愿景
翻转,让记叙文更有张力
共绘中国与东盟合作愿景
甘露珠宝 匠心智造,创新引领未来
论张力
张力
张力2
绚烂愿景 与你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