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友发
教师个人课题研究结果表达的原则
■雷友发
教师个人课题研究是新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要求。教师个人课题研究实质上是教师的一种行动研究,是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一种研究方式。它以教师对自身实践的不满意和反思为起点,以现实中出现的、具体的、真实的问题为对象,以解决教学实际问题为目的,以改善现有教学实践为过程,最终以实现改变教学现状为研究结果。教师个人课题研究结果及其表达应该遵从个性化表达、方法化表达、科学化表达和理性化表达的原则。
和其他事物一样,教师个人课题研究也有其固有的特征。教师个人课题是由教师个人自主申报、独立主持,为了自身的专业发展,研究个人在教育教学中具体而微观的教育问题的课题。因此,教师个人课题研究结果要个性表达。
首先是自我性特征。自我性特征表现为解决的自己教学实践的问题。它既是教师个人课题的外在表现形式,也是教师个人课题的根本属性。
例如,张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发现大多数学生不喜欢举手发言,致使教学氛围沉闷,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不到应有的发挥。于是,他选择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参与意识的研究”课题进行研究,有效解决了学习主体参与意识问题,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从以上案例不难看出,教师个人课题的自我性特征包含两层含义,即是自己问题和教学实际中的问题。
其次是量身性特征。量身性特征是教师个人课题与集体课题最基本的区别。量身体特征表现为研究内容单一,教师个人凭借自己的经验、积累和研究能力能够独立解决问题。相对集体课题而言,教师个人课题从研究内容上看,一般是小课题,“小”指的是研究内容和范围,而不是指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例如,陈老师长期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在教学中,他发现很多学生对诗文的记诵都是采取死记硬背的方法,不仅学习效率低下,而且学生苦不堪言。陈老师选择了“运用记忆规律,提高初中生诗文记诵能力的策略研究”课题进行研究,不仅解决了学生记诵效率低下的问题,而且使学生学得快乐。
上述案例,课题切口小,内容单一,易于操作。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按照文体可分为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但陈老师只选择了诗文记诵。这样就使得课题研究的内容和范围非常小,教师凭借个人能力可以做好研究。
其三是创新性特征。表达的创新性是指课题的选择要有一定的新发现、新观点、新见解,在应用研究领域有新内容、新途径和新方法。具体表现在:反映时代新的特点,具有新的研究内容,寻找新的研究角度,采用新的研究方法,对历史资料研究有新的发现,等等。创新性特征所表现的是你的研究不是简单的重复别人的研究工作和成果,而是进行了新的创造,这也是教师个人课题研究的最突出的价值和意义之所在。
例如,哈佛行政管理案例教学法,就是将某个现实的政策问题或管理问题提供背景情况介绍,指出面临的困境或几种选择性,没有唯一正确的答案。这就给学生留下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机会。学生在课下阅读案例资料,在课堂分组讨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这样做的好处是有助于改变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把学生从抽象概念引向具体背景,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理论知识,去分析、归纳、演绎、推理、总结,从而达到巩固知识、提高能力、发展理论的目的。
认真分析哈佛案例教学法,我们至少会得到以下创新启示:一是把课堂还给学生,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二是答案不是唯一的,鼓励学生不固守已有概念,从而激励学生积极探索;三是教师最主要的作用是有效的启发和引导,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然后围绕这些新的发现、新的观点和新的见解去立项、研究中小学课堂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充分表现出课题研究的创新性特征。
教育科学研究依赖于科学的研究方法,不同的研究方法往往会得出不同的研究结论。基于此,教师个人课题研究首先存在着一个方法选择的问题,其次选择什么样的研究方法就有什么样的研究结果,而研究结果表达实质上是对研究方法运用的分析与归因,也是对研究的回顾与反刍。所以,教师个人课题研究结果的表达要力求方法化。教师个人课题主要是采取行动研究法、叙事研究法。因此,教师个人课题研究结果的表达应该符合行动研究和叙事研究的范式。
1.行动研究及其表达方法。行动研究的本质特征,首先是在自然、真实的教育环境中进行的实践研究,它以解决教育实际问题为首要目标;其次是行动研究既适用于教师个体进行独立研究,又适用于为数不多的教师进行的合作研究;其三是行动研究适用于教育实际问题而不是理论问题的研究,是教师个人研究水平和能力力所能及的。因此,教师个人课题研究结果的表达一定要符合行动研究的特征,针对教育的现实情境,从实际中来又回到实际中去。行动研究大体上可分为四个步骤:发现问题——调查分析——制定策略——实施行动。因此,教师个人课题研究的结果应该紧扣这四个步骤来表达。
例如,钱梦龙老师的个人课题《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能够提高学科教学的质量的研究》:
(1)发现问题:80年代初期,我国基础教育界提出了“加强双基,培养能力”的改革要求。钱梦龙老师提出了“培养学生的能力是否影响其学科成绩”的命题。
(2)文献探讨:钱梦龙老师查阅了大量的学科教学与培养能力的相关资料。
(3)分析研究:钱梦龙老师设计了问卷并对学生进行了调查。综合观察和调查的结果,钱梦龙老师将学科教学与能力培养的关键归结到教师是否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了学生。
(4)拟定方案:选择两个条件大体相同的班级中,同样的时间、不同的教法教同一篇课文——鲁迅先生写的《一件小事》。
(5)实施行动:甲班采用讲授法,教师凭着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和对教材的深刻理解用生动的语言让学生在课上做课后练习。因此,学生在做练习时很少出错。乙班采用导读法,学生自读、思考、讨论,教师只做重点指导。其教学步骤为:学生根据课后揭示要求自读课文——质疑问题——教师组织学生讨论解决疑难问题。在课上教师没有让学生做课后练习题,只是布置学生按照发言提纲和讨论后自己对文章中的“我”识写一篇文章。
(6)评价结果:一学期后,老师搞了一次“突然袭击”,用同一份试卷对甲乙两班进行对比测验。试卷的题目以《一件小事》课文后的练习题为主,并补充了一些小题目。测试的结果发人深思:没有做过课后练习的乙班学生的成绩超过了曾经做过这些练习题的甲班学生的成绩。乙班的优秀答卷(85分以上)占全班答卷的总数的70%,而甲班仅占38%,尤其在对课文内容记忆准确程度以及理解的深度上,乙班远远超过甲班。
在上述案例中,钱梦龙老师运用行动研究法,以自己教学实践证明了“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能提高学科教学的质量”这一命题是正确的。经过多年的探索,他创立了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为理论框架,以“自读、教读、复读”为基础模式的“导读教学法”,在我国基础教育界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2.教育叙事研究及其表达方法。教育叙事研究也是教师个人课题研究所采用的主要方法和手段。教育叙事研究是研究者以叙事、讲故事的方式表达对教育的理解和解释。它不直接定义教育是什么,也不直接规定教育应该怎么做,它只是给读者讲述一个或多个教育故事,让读者从故事中体会教育是什么或应该怎么做。教育叙事研究有着非常鲜明的两个特征:一是它所叙述的内容是已经过去的教育事件,而不是对未来的展望;二是它所记叙的内容是实际发生的教育事件,而不是教育者的主观想象。因此,教师个人课题研究结果一定要紧扣叙事研究的特点表达。教育叙事研究表达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1)教学叙事表达。教学叙事即是教师将某节课堂教学叙述出来,使之成为一份相对完整的案例。教学叙事不只是将课堂教学进行复制和录像,“课堂教学实录”不能表现教师的反思以及反思之后得到的教学改进策略。教学叙事通常采取夹叙夹议的方法,将自己对教育的理解以及对这一节课的反思插入到相关的教学环节中,用“当时我想”“现在想起来”“如果再有机会上这一节课,我会……”等方式将自己的理解植入教学情境,表达自己对教学改进的考虑。
(2)生活叙事表达。教师对课堂教学之外所发生的生活事件的叙述即是生活叙事,涉及教师管理工作和班级管理工作,包括“德育叙事”“管理叙事”等都属生活叙事的范畴。生活叙事的表达要有完整的情节结构,多以一事一议表达自己对教育的理解和感悟。
(3)自传叙事表达。自传叙事是指教师针对某一时间段的教育教学活动进行反思。主要包括:通过自己的人生经历来表达自己的教育理想和信念,通过自己的教育故事说明自己专业发展的心路历程,通过自身的教育教学行为诠释自己的业绩成果,通过自我反思表达对教育教学的理解和感受,等等。这种谈论教育的方式有些像自传,所以把它称之为“自传叙事”。自传叙事必须包含以下要素:从时间段上看,应该主要反思任现职以来的行为和经历;其内容应包括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行为以及亲身经历的教育教学事件;简明精当、内容精彩的教育故事,通常采用边叙边议或夹叙夹议行文方式表达。
综上所述,教育叙事研究形式活泼,内容灵活多样,可以是教师的教学设计,可以是教师的教后反思,可以是教师的教育故事,也可以是典型的个案分析,还可以是教师的教学日记。无论采用哪种表达形式,都必须遵循教育叙事的真实性、人物性、情节性、可读性和感悟性特点和“唯小不唯大”“唯实不唯虚”“唯真不唯假”的原则。
任何研究都不可能只停留在对经验事实和间接材料的搜集积累层面上,而是应该以此为研究的基础,运用科学方法,对其进行加工整理、分析处理,以达到揭示研究对象的本质与规律的目的。任何研究对象都是一定的质与量的统一体,因此,对于研究结果进行加工整理,不仅需要从质的角度进行定性思考,同时也离不开依据有关的数据资料进行定量描述,为我们能够比较精确地认识和掌握研究对象的客观数量变化提供有益的帮助。
教师个人课题研究结果通常是以效度为标准进行表达,即要有有效性,常采用定量、定性、定量和定性相结合三种方法表达研究结果。
1.定量表达。定量表达是一种利用原始数据或通过研究得来的数据进行表达的方法。定量研究中使用的效度实质上是对研究方法的评估。因此,表达研究结果时,一定要认真做好数据检查、分类、编制次数分配表以及绘制统计图表等工作。无数研究实践证明,利用各种方法搜集到的数据资料在未经整理之前,大多数处于原始登记状态存在,零乱而无序,数据间毫无内在联系,只能反映个别现象或特征。因此,必须根据研究的目的对原始数据资料进行整理加工,将获取的数据资料进行分类汇总,使之更加条理化、清晰化和系统化,使之物化成为研究结果。例如数据分类,数据分类即是统计分类,俗称统计归组。它就是按照研究对象的本质特征,根据研究的目的、任务和分析的方法,将同质的数据进行分组归类,通常采用品质分类和数量分类两种形式。
一是品质分类。品质分类是按研究对象的性质或属性特征进行的分类。品质分类的标志不能用数值来表达,因为这种分类并不表明研究对象之间的数量差异。如以性别为例可分为男、女两类;以“理解能力”“学习态度”“品行等第”为标志,可分为好的、较好的、差的等几种水平,每种水平可看成一类,然后可通过各类所包含的数据再进行数量化的比较和分析就是研究结果的表达。
二是数量分类。数量分类的标志以反映研究对象的数量为特征,可以具体表现为数值。因此,数量分类是按数量的属性进行分类的,具体包括顺序排列法、等级排列法和次数分布法等。根据研究目的选择合适的方法,对数量间的关系进行比较和分析也是对研究结果表达的形式。
2.定性表达。定性表达亦称定性描述,就是运用一定的知识和经验,对事件未来发生的性质、特点和趋势等进行定性推测的方法。定性分析法亦称非数量分析法。它主要依靠研究人员的丰富实践经验以及主观的判断和分析能力,推断出事物的性质和发展趋势,属于预测分析的一种基本方法。这类方法主要适用于一些没有或不具备完整的历史资料和数据的事项或研究,引导人们从各方面设想并认识事物演变的力量和新现象出现的机会,从而使研究者可用定性的语言描述所预测的事物。定性表达同样讲究效度,定性研究中使用的效度常常是用来评价研究者对研究结果的表达,通常指测量工具或手段能够准确测出所需测量的事物的程度。定性研究所使用的效度指的是一种关系,所以教师个人课题研究结果表述一定要保持研究结果和研究问题、目的、对象、方法和情境之间的一致性。通俗地说,就是研究结果与研究要素之间一定要有紧密的逻辑联系。
3.定量与定性结合表达。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是教育科学研究结果的两种主要表达方法,但两种表达方法各有千秋。定性研究是定量研究的基础,定量研究反过来作用于定性研究,二者之间具有辩证关系。因此,在实际研究中,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常配合使用。比如,在进行定量研究之前,研究者须借助定性研究确定所要研究的现象的性质;在进行定量研究过程中,研究者又须借助定性研究确定现象发生质变的数量界限和引起质变的原因,因此,在教师个人课题研究结果表达中,常常将定量表达和定性表达有机整合表达,力求使研究结果的表达更加严谨科学。
研究结果的表达是研究者在自己已有知识积累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现实或历史等问题采用概念、判断和推理等形式进行理性思考而形成思想观点的过程,也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思考的过程。因此,教师个人课题研究结果要理性化表达,即: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理性思辨分析,然后采用语言形式表述出来,实现思维逻辑与形式逻辑相统一,研究结果与研究对象相一致。教师个人课题研究结果表达必须熟练掌握好以下几种主要方法。
1.归因法。归因是指个体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的原因加以解释和推测的过程。归因分析法是一种常用的方法。例如,《农村小学“学困生”转化策略研究》对“学困生”进行归因:一是自我成因,表现为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和学习方法欠缺,导致“学困”;二是家庭环境使然,缺乏亲情沟通,缺乏学习条件支持,家长的文化素质欠缺,导致“学困”;三是教师观念缺失,把学生成绩当作衡量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或多或少地存在歧视“学困生”的现象;四是社会环境潜在影响,等等。这种探索原因、寻求解释的过程就是归因。在研究结果的表达中,归因反映的是研究者对于引起某个事件原因的认识,因此,由归因所得出的原因其实是研究者的一种主观解释,未必是引起事件的真正的或完全的原因。但是,用这种未必正确的主观解释往往比真实的原因更能影响研究对象的情绪、行为等各个方面。尽管归因所得出的结果未必真实或完全,但它仍然是一种由感性向理性升华的过程。
2.比较分析法。比较是认识事物的基础,是人类认识、区别和确定事物异同关系的最常用的思维方法。比较研究法被广泛运用于科学研究的各个领域。在教育科学研究中,比较研究是一种极其重要的研究方法。比较研究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事物的本质,把握教育的普通规律,使人们更好地认识本国、本地的教育状况,帮助人们获得新的发现,为教育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作为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实践中,几乎天天都涉及比较,如知识重组、教材研读、教法甄别,等等。比较研究大致可分为单项比较与综合比较、横向比较与纵向比较、求同比较与求异比较、定性比较与定量比较四大类。在教师进行个人课题研究结果表达时,常常要借助比较分析方法。如教育实验中的实验组与对照组研究结果的比较、新教法与旧教法研究结果的比较等,都要用比较分析方法去表达。
3.实验分析法。教育实验研究法是一种经过精心的设计,并在高度控制的条件下,通过操纵某些因素,来研究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方法。用于揭示变量之间因果联系的方法就叫做实验分析法。诸如对不同版别的教材、不同教学方法的研究,常常要采用实验分析法去表达研究结果。因此,在实验结果的表达过程中,一定要厘清实验过程中的三个量之间的关系,即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之间的关系。重点把握好实验组与控制组、前测和后测、自变量与因变量等三重关系的分析,突出自变量的操纵过程分析,从而揭示促进因变量产生变化的因果关系。
4.思辨分析法。任何研究都需要对其研究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提出观点和看法的过程就是理性思辨的过程,而在教育科学研究中这种思辨过程常常是通过思辨分析法来实现的。所谓思辨,是指采用概念、判断和推理等形式认识事物本质和内部联系的思维路径与价值追求,是研究者在自己已有的知识积累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现实或历史等问题采用概念、判断和推理等形式进行理性思考而形成思想观点的一种分析方法。简单地说,它是一种在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中凝练思想观点的方法。因此,在研究结果的表达过程中,没有自己理性化的见解就始终挣脱不了经验主义的桎梏。
总之,教育科学研究结果表达是建立在规范表达的基础上的,没有个性化的表达就没有自我,没有方法化表达就没有技术套路,没有科学化表达就没有真实,没有理性化表达就没有真知灼见。
(作者单位:武汉市新洲区教学研究室)
责任编辑 王爱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