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晓军,李 娟
(1.西北工业大学人文与经法学院,陕西 西安 710072;2.陕西省行政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8)
系统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之中,是指由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若干部分,按照一定方式、为了一定目的组合而成的存在于特定环境之中并具有一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军民融合产业基地是根据产业集群理论形成的特定产业区域,通过集群网络建立主体间的各种相互联系,并与周围环境进行广泛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经济系统,具有明显的系统性特征。
军民融合产业基地是大量联系密切的从事军民融合产品生产、服务提供、技术研发的高新技术企业及支撑机构在特定区域上所构成的一个有机系统,具有明显的集聚性。这种集聚性主要表现在各系统要素在一定地理空间上的集聚,如各类军民融合高新技术企业和中介服务组织的集聚、各种资源(人力、物力、财力)的集聚、各种技术和信息的集聚等等。军民融合产业基地系统的集聚性促进了基地内主体间的联系,使企业间分工与合作更为便利,共享市场、信息和基础设施成为可能,从而获得集聚所带来的外部经济。更为重要的是,军民融合产业基地系统的空间集聚性,有利于集群网络的形成,由于地理的集中和共同的社会文化价值观念,行为主体之间容易建立基于信任和合作的各种关系网络,使网络关系广泛存在于系统之中。
根据系统与环境的关系,可以将系统划分为孤立系统、封闭系统和开放系统三类。军民融合产业基地系统是典型的开放式系统,通过与外界环境进行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不断地发展和演化。军民融合产业基地的开放性既是系统的基本特征,也是系统发展和演化的必然要求。
组织是指系统内的有序结构或这种有序结构的形成过程。军民融合产业基地系统在一定环境条件范围内,具有自组织、自学习、自适应和进化的功能,自动形成有序的状态,适应环境的变迁而演化发展。正是由于如此,军民融合产业基地内具有很强的学习机制、协同机制和自我强化机制,促进了产业基地的成长和进化。
军民融合产业基地的发展,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动力源泉:一是原有军工企业转型成为军民融合生产企业,同时从事既适军、又利民的产品生产或服务提供,即“军转民”;另一个是原来从事民品生产的企业,获得相应的资质后,为军民建设提供产品或服务,即“民参军”;还有一个是我们国家的特色,政府在整个军民融合的进程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无论是“军转民”还是“民参军”,政府都是幕后重要的推手(这有别于欧美国家由市场决定军民融合的进程),因此军民融合产业基地的建设、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力量。
系统动力学以控制论、控制工程、系统工程、信息处理和计算机仿真技术为基础研究复杂系统随时间推移而产生的行为模式。系统动力学把系统的行为模式看成是由系统内部的信息反馈机制决定的。其对问题的理解,是基于系统行为与内在机制间的相互紧密的依赖关系,并且透过数学模型的建立与操弄的过程而获得的,逐步发掘出产生变化形态的因、果关系(即结构)。通过建立系统动力学模型,利用DYNAMO仿真语言在计算机上实现对真实系统的仿真,可以研究系统的结构、功能和行为之间的动态关系,以便寻求较优的系统结构和功能。
图1显示了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军民融合产业基地发展的因果关系。其中,“+”表是有正向的积极作用,“-”表示有负向的抵消作用。
因果关系图显示,军民融合产业基地的主体主要有三类:一类是军民融合产品生产、服务的提供企业,包括新进入基地、开始从事军民融合产品生产的企业,即“民参军”企业;第二类是原来从事军品生产,现在转型从事军民融合产品生产的企业,即“军转民”企业;第三类是政府、科研机构、金融机构、物流和中介组织等服务性组织。
这三类组织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是:
新进入企业和原来军工转型企业从事军民融合产品生产,实现技术创新和新成果转化,同时培养、锻炼军民融合产业人才,形成产值(其中包括了能源消耗和环境损耗),缴纳税收,政府获得收入,从而有能力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和提供政府其他服务,在下一轮扩大再生产过程中,从事军民融合产业生产的企业从银行获得贷款、从科研机构那里获得技术、从中介组织等处获得市场服务,使生产进一步扩大。
军民融合产业基地的持续扩大再生产就代表了基地的进一步发展,表现在扩大再生产的产值规模不断上升。
基于产值规模的因果关系图主要反馈回路见图2。
第一个反馈回路是新进入军民融合生产的企业在军民融合产业基地创造了产值和税收、培养了人才、消耗了能源所形成的一个主反馈回路;第二个反馈回路是转型的军工企业从事军民融合生产所形成的一个主反馈回路。
根据上文中的系统因果关系图,我们得到了军民融合产业基地的系统流图,见图3。
图1 军民融合产业基地的系统因果关系图
图2 军民融合产业基地的主要反馈回路
图3 军民融合产业基地的系统流图
系统流图中的变量及其类型、含义等见表1。
(1)基础仿真分析
若我们令新进入军民融合产业进行生产的企业和原有军工转型企业在各个层面均为同一水平(比如,二者的投资偏好程度相等,均为0.5;二者的技术创新能力也相等,均为0.1等等)。同时,政府的税率和支持倾向均为0.1,政府、市场支持力量在二者之间的分配比率也是相等的,均为0.5。系统仿真的结果如4图所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军民融合产业基地的建设表现为两个时期的发展。在第10之前,产业基地的建设基本呈现一个积累过程,基地的产出规模变化较小,说明基地处在基础建设和初期发展阶段。在第10期之后,产业基地的建设出现了较快的增长,说明前期的积累成为后期建设加快的基础条件,这是基地的快速发展阶段。
图4 军民融合产业基地的基础仿真图
(2)控制仿真分析
我们在军民融合产业基地系统中将一些数量关系设置成为控制变量,来分析这些控制变量的变化对产业基地发展的影响。
1)政府因素的影响
图5、图6分别是税率和政府支持意愿在其他因素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各降低一倍时军民融合产业基地发展的仿真。红色线条代表变化之前的产业基地产出情况,蓝色线条代表因素发生变化时产业基地的产出情况(下文中与此相同)。从图中可以看出,税率降低1倍时产业基地的产出从第15期就出现了明显的下降,而政府支持意愿降低1倍时产业基地产出水平在第30期才出现明显的下降。
图6 政府支持意愿降低1倍时的反应
图7 政府支持意愿下降1倍、税率提高1倍时的产出表现
图7是政府支持意愿下降1倍、税率提高1倍时的产出表现。从图中可以看出,军民融合产业基地的产出水平在长期不仅没有下降,反倒表现出了增长的趋势。
2)生产因素的影响
图8 生产因素变化对军民融合产业基地产出影响的仿真图
图8描述了具有正向影响因素(如创新水平、专业生产人员占比、自主再投资意愿等)提高1倍时军民融合产业基地的产出水平变化。从图中可以看出,具有正向影响作用的因素水平的提高,都会促进产业基地产出水平的提高。
相反,上右图描述了具有负向影响因素(如环境损失等)的水平提高1倍时军民融合产业基地的产出水平变化。从图中可以看出,具有正向影响作用的因素水平的提高,都会导致产业基地产出水平的减少。
3)政府、市场在两类生产主体之间偏向程度的影响
图9是政府或市场在新进入企业和原有军工转型企业之间偏向程度的比较。当某个因素(如创新水平提高)的正向变化导致政府或市场选择更倾向于出现正向因素变化的企业时,军民融合产业基地的产出水平会明显提高,并且这种选择的长期效应会更明显;反之,如果政府或市场并没有选择更倾向于支持出现正向因素变化的企业,而是选择倾向于支持没有出现正向因素变化的企业或甚至出现了负向因素变化的企业,军民融合产业基地的产出水平就会明显降低。
图9 政府或市场倾向变化对军民融合产业基地产出影响的仿真图
军民融合产业基地是军民融合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载体。通过系统仿真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在军民融合产业基地内部,“民参军”企业和“军转民”企业之间的相互技术溢出或扩散,将极大地促进军民融合产业基地总体水平的提升。同时,配套建设也必不可少。包括政府、科研机构、金融机构、物流和中介组织等服务性组织提供的各项政策、资金、技术、物流等服务也会对不同类型的军民融合企业产生重要的支撑作用。
通过仿真发现,政府单纯降低税率并不能在长期促进军民融合产业基地的发展。相反地,提高税率,反倒能在未来起到促进其发展的作用。究其原因,是因为军民融合产业基地的生产属于技术密集型产品生产。技术密集型产品生产的附加值高,主要属于人力资本或智力投资,普通的减税措施并不能立即增加智力储备或投资。相反地,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税率,使政府有更多财力投资于教育、培训(属于前瞻性投资),则能在未来更进一步促进军民融合产业基地发展急切需要的人力资源投资。
系统仿真的结果表明,只有不断提升产业基地内各类军民融合企业的创新性,增加专业技术人员的比重等,才能更好的促进产业基地产值的增长,从而带动产业基地持续健康发展。同时,也要不断降低产业基地的能源消耗,尽量减少环境损失成本,使政府不致将有限的资金大量用于防止污染上,而是用来提升教育培训水平、提高产业基地企业的创新性方面,才能形成产业基地的良性发展。
对于部分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或市场信号扭曲的军民融合产业基地,政府或市场并不见得一定能够对军民融合企业的变化做出正确回应。这种情况在实践中屡见不鲜。比如,区域内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垄断或控制,或者政府将本该支持的企业放在一边,反而去支持那些创新性差、但与政府关系良好的企业等。系统仿真的结果表明,不能形成“有效”反应将会在长期损害军民融合产业基地的发展。
[1]郭永辉.军民融合战略中的政府角色分析[J].生产力研究,2013,(4).
[2]杨志坚.协同视角下的军民融合路径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4).
[3]杜兰英,陈鑫.发达国家军民融合的经验与启示[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23).
[4]孙剑,孙文建.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系统特征、结构与运行机制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9).
[5]鲁兴启.地方政府在特色产业基地建设中的作用[J].生产力研究,20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