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高校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管理体制研究

2014-06-06 02:07:24高建伟
关键词:重点实验室学院

高建伟

(西北工业大学科技管理部,陕西 西安 710072)

一、引言

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是开展自主创新研究,培养与吸引高水平研究人才,进行学术交流、合作与科学研究的重要平台,其主要任务是根据国家行业科技战略目标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开展探索性、创新性的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以及战略性研究,成为具有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的开放式研究平台,并为国家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国家安全提供科技支撑,对相关行业的技术进步做出突出贡献。

依托高等院校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是整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高等院校,特别是一流的研究型大学,具备丰富、系统的学科优势以及人才资源优势,可以在一定的时间内聚合不同学科的专家、学者以及优秀的研究生一起协同攻关,这样不仅可以提升重点实验室的国际科技创新竞争力,而且也可以加快推进我国创建世界一流大学[1]。

由于各高校条件不同、实验室与依托高校的关系协调等原因,目前我国依托高校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管理模式与国家法律政策规定的管理模式存在一定偏差,还存在经费投入不足、平台资源共享率低等问题,制约了实验室科学研究工作的有效开展。

本文通过对国内外依托高校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的管理体制进行对比分析,指出目前我国高校重点实验室在管理运行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改进实验室管理的对策建议。

二、国外高校重点实验室管理体制介绍

美国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也称为美国联邦实验室或者美国政府实验室,它在服务国家战略目标、抢占基础科学研究前沿,培养高层次人才等方面均处于领先地位,在实验室管理方面有很多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以美国为例,从管理模式、经费投入、平台共享三个方面来研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的管理体制。

1.管理模式

美国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管理模式主要分为两大类[2-3],分别为“国有国营”模式和“国有民营”模式。其中,“国有国营”(Government-Owned Government-Operated,GOGO)模式是指联邦政府拥有,主管部门直接管理的实验室。

“国有民营”(Government Owned Contractor-Operated,GOCO)模式是指联邦政府拥有,通过合同方式委托给高校、企业和非营利机构负责管理的实验室。依托高校的“国有民营”模式如图1所示,主管部门为联邦政府国防部、农业部、国家航空航天局等政府部门,主管部门只派驻代表,参与实验室管理和监督,主要负责实验室立项建设,提供经费支持,定期对实验室评估等工作,依托高校拥有实验室管理的决定权。这种管理模式的实验室主任由依托高校选聘,其任期也由依托高校决定,研究人员是所依托高校的雇员。如劳伦斯伯克国家实验室托管给加州大学、阿拉贡国家实验室托管给芝加哥大学等。

图1 “国有民营”模式

2.经费投入

美国高校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的建设经费[4]几乎全部来自美国国会,实验室主任根据实验室的任务制定下一年的预算方案,提交给主管部门和美国预算办公室,形成联邦下一年的预算案,通过听证辩论会后国会批准其成为国家财政拨款授权法,并且关于实验室的预算数目、用途及使用方式在拨款授权法中均做了具体规定,每年下拨给重点实验室的总经费达250亿美元左右;实验室还可以承担其他政府机构的研究任务,接受其研究经费;也可以与企业合作,接受企业提供的项目经费;也接受私人机构的捐赠。

3.平台共享

美国高校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的研发设施都具有开放和共享的特点。政府与依托高校签订的委托合同中明确规定了在不影响高校工作任务的基础上将实验室研发设施提供给其他机构或用户使用,还规定了谁出资谁受益的共享原则。此外有关部门还将联邦政府投资的研发设施在网上公布,便于科学家和技术人员使用[2]。

除了美国之外,英国、德国等一些欧洲国家,在科学研究方面也位居世界前列,它们依托高校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在管理模式、经费投入、平台共享方面与美国类似,这里不做具体剖析。

三、国内高校重点实验室管理体制介绍

1.管理模式

我国法律和政策规定依托高校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的管理模式为:“国家主建、部门主管、大学依托、相对独立”。然而实验室在实际运行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不同的管理模式[4-7],存在以下五种管理模式。

(1)实验室与学院的一体化模式

实验室依附于依托高校内某个学院,属于“一套人马,两块牌子”,其结构如图2所示。实验室名义上与学院平级,同为处级单位,实验室主任由学校任命,副主任由学院任命。

图2 实验室与学院一体化模式

(2)实验室与学院相对独立模式

实验室在行政上隶属于学校内的某个学院或研究所,其结构如图3所示。实验室主任和副主任均由学校任命。

图3 实验室与学院相对独立模式

(3)跨学院联合模式

实验室在校内属于公共科研平台,依托在若干个学院,其结构如图4所示。名义上与学院平级,同为处级单位,实验室主任、副主任均由学校任命。

图4 跨学院联合模式

(4)实验室与学院完全独立模式

实验室是与学院平行的直属二级单位,其结构如图5所示。实验室主任、副主任由学校任命,面向校内外招聘。

图5 实验室与学院完全独立模式

(5)高校与国家科研机构共建模式

实验室由依托高校和国家科研机构共同管理,其结构如图6所示。实验室主任由主依托单位选聘,副主任由另一依托单位选聘。

图6 实验室与学院完全独立模式

2.经费投入

目前我国对依托高校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的经费投入不固定,还未实现类似美国的财政拨款制度,大多数重点实验室都缺乏稳定的科研经费支持以及设备更新的建设费用,每年的经费大部分来源于各种竞争性的科研项目。

3.平台共享

目前我国政府还没有建立国家级的设备资源网络共享技术平台,没有一个能够统筹记录国内各个高校国家级实验室的设备资源,并为国内外研究人员提供查询与利用的网络信息平台,大部分的高校国家级实验室之间没有相互资源交流,各自的研发设施与仪器都只限于本学校本领域的研究人员使用[8]。

四、国内外高校重点实验室管理体制的对比分析

将我国高校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管理体制与美国高校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的管理体制进行比较与分析,我国高校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在管理运行上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管理模式不规范

美国联邦政府通过合同方式委托高校管理,主管部门负责实验室立项建设、提供主要经费支持,运行管理则由大学全面负责,真正做到了“国家主建、部门主管、大学依托、相对独立”的管理体制。

然而我国高校重点实验室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形成的上述五种管理模式存在很多不足:

(1)实验室与学院一体化模式。没有独立的人事权和财政权,容易模糊实验室作为独立科研实体的存在,研究人员同时承担学院与实验室工作,对实验室研究方向投入的精力受影响,而且研究人员“易进难出”,不利于人员的竞争与流动。

(2)实验室与学院相对独立模式。实验室的科研财政权相对独立,但其不具有独立的人事权,不利于高层次人才队伍的建设。

(3)跨学院联合模式。由于与多学院协调关系,在行政上易出现多头管理或谁也不管的局面,多头管理会造成科研目标、方向意见不统一,谁也不管会造成实验室成为空壳。

(4)实验室与学院完全独立模式。最接近于国家规定的管理模式,相对学校是独立的研究实体,享有较大的人财物管理自主权,有利于实验室的发展,需要协调好与学校学院的关系,促进平台开放与人才培养。

(5)高校与国家科研机构共建模式。实验室的研究工作由高校和国家科研机构分头承担,管理不集中,在研究方向上难以进行实质性合作。

2.经费投入不足

实验室经费主要包括建设经费和科研经费。美国依托高校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的建设经费几乎全部来自国会财政拨款;科研经费由政府根据预算法案按照实验室的预算拨款,保证了实验室的科研任务有序进行,避免了科研人员的后顾之忧,在预期时间内高效达到研究目标。

长期以来,经费投入不足已成为制约我国高校重点实验室发展的主要问题。我国依托高校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的建设经费通过多种渠道筹集而来,其中国家拨款仅占30%,自筹经费约占70%;科研经费没有稳定的来源,其中90%来自竞争性科研项目费,国家资助及其它筹集约占10%,同时实验室的日常运转费用也要靠项目经费来补贴,使实验室不仅难以按照预定的研究方向开展深入研究,研究目标落实不到位,而且也会使得实验室削弱了对中长期基础研究与战略性研究的关注,甚至造成研究人员承接与实验室研究方向无关的课题,实验平台能力的提高将无从谈起,同时难以吸引优秀专家、学者到实验室进行研究工作。

3.平台资源独占

美国依托高校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只要经过一定的程序和手续,国内外不同学科的科学家都可以利用那里的先进仪器进行科学实验,这样不仅避免了研发设备的重复建设,提高了实验室资源和设备的利用率,并且也极大地提高了重点实验室的国际声誉。

而我国很多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对仪器设备、平台资源独占现象较为明显,而且与国内外相关领域单位合作较少,各管理部门各自为政,无统筹,实验室之间资源不能共享,造成实验设施的利用率低,仪器设备的重复建设,国家资源的浪费。

五、改进实验室管理的对策建议

1.建立良性互动关系,规范管理模式

通过对比分析以上几种管理模式,实验室与学院完全独立模式是最接近于国家制定的规定化管理模式,对于其它模式如实验室与学院一体化模式、相对独立模式等,需通过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向国家制定的规范化管理模式靠近。

从观念上高度认识实验室与国家、依托高校之间的关系,明确实验室为“国家所有,高校托管,实验室相对独立”的管理关系。针对实验室与学院一体化模式,学校应给予实验室一定独立的人事权和财政权,突出实验室的独立性,学院和实验室研究人员分工明确,保证实验室的科研工作有效进行;针对实验室与学院相对独立模式,学校也应给予实验室一定独立的人事权,重视高层次人才队伍的建设。

依托高校与实验室应形成良性互动,利用自身的人才资源、丰富的学科优势为实验室提供良好的科研环境;实验室内部管理方面,应采用灵活的人员聘用管理与流动机制,有利于人才竞争,调动研究人员的积极性。

2.建立经费投入机制,增加经费来源

为保证重点实验室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并持续进行,提倡建立经费投入保障机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首先,国家主管部门需加大实验室建设经费的投入,尤其是硬件设备更新费用,还应向实验室投入固定的研究经费,对评估结果优秀的实验室,可实行奖励制度,适当增加研究经费,鼓励实验室做更深入的研究;其次,依托高校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如在日常管理方面,学校应主动承担起实验室的后勤保障,减轻实验室的后勤经济负担,同时为支持实验室的科研工作,建议高校为实验室投入一定的运行经费;最后,实验室应围绕自身的研究方向和目标,积极与国内外企事业单位建立合作关系,多争取相关科研项目,同时要求实验室经费做到专款专用,保证相关科研项目的顺利开展。

3.建立平台共享制度,加大资源开放

为提高实验室平台资源与仪器设备的使用率,国家政府制定法律法规建立科研设施不重复购置制度;高校与重点实验室共同构建共享平台管理制度,在确保国家秘密安全的前提下,以最大限度地促进国家实验室对外开放与共享,提高资源的利用率,避免国家资源浪费。同时加强实验室之间以及与依托高校、产业界之间合作,加快实现计算机联网一体化,及时沟通与信息交流,协同解决科研过程中疑难问题,同时也有效避免了研究课题的重复。

六、结语

依托高等院校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是整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国内外依托高校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管理体制综合分析,剖析了目前我国高校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在管理、运行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相关的改进对策建议,不仅可以提升国家实验室参与国际科技创新竞争力,而且可以加快推进我国创建世界一流大学。

[1]肖红缨,王炎坤,陈凌.国家重点实验室与依托单位互动关系探析[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6,18(2):108-112.

[2]廖建峰,李子和,夏亮辉.美国联邦政府依托高校运营管理的国家实验室特点及其发展经验 [J].科技管理研究,2005,(1):111-115.

[3]杨艳.我国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管理模式及运行机制创新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6.

[4]李云.国家实验室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0.

[5]王鹏.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管理模式:理想与现实的冲突[J].现代教育管理,2010,(12):55-57.

[6]陈珂羽.国内外国家实验室管理模式比较研究初探[D].西南交通大学,2007.

[7]毛晓翔,陈亚玲.研究型大学科研类实验室体系建设问题研究[J].实验室技术与管理,2010,27(12):210-213.

[8]谢文风.政府对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资源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D].中南大学,2009.

猜你喜欢
重点实验室学院
初等教育学院
电竞实验室
电子竞技(2019年22期)2019-03-07 05:17:26
重点推荐
电竞实验室
电子竞技(2019年21期)2019-02-24 06:55:52
电竞实验室
电子竞技(2019年20期)2019-02-24 06:55:35
电竞实验室
电子竞技(2019年19期)2019-01-16 05:36:09
这些是今年要重点做的事
今日重庆(2017年2期)2017-03-04 01:59:12
学院掠影
重点报道
中国火炬(2015年2期)2015-07-25 10:45:23
重点报道
中国火炬(2015年1期)2015-07-25 10:2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