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媛媛 赵夏
收稿日期:2013-12-11
基金项目:本文是董媛媛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网络环境下由突发性事件引发的公共危机传播和管理研究”(12YJC86001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董媛媛,女,北京交通大学语言与传播学院视觉传播工作室主任,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危机传播及新闻研究;赵夏,女,北京交通大学语言与传播学院传播学专业,主要从事视觉文化研究。
摘 要:在当今传播媒介迅速发展的巨大压力下,新闻媒介由于不同原因而出现的新闻涉假现象对社会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主流媒体对重大事件进行报道时也常常因为“抢新闻”而忽视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原则造成报道失实。本文一方面对2008至2012年《新闻记者》评选出的“十大假新闻”涉假现象及原因进行统计分析,另一方面对主流媒体在重大事件报道中失实的原因进行探究。
关键词:真实性;假新闻;表现;原因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4)05-0011-03
虚假新闻是指与真实发生事件的新闻要素(时间、地点、发生过程、人物、原因、结果等)不符合或者与客观细节有冲突的新闻报道。虚假新闻包含三种不同本质内涵的形态:第一是假新闻,没有事实依据,纯粹凭空捏造;第二是失实新闻;第三是可能出现的失实报道,即所谓“策划新闻”、“公關新闻”、“商业炒作”、“疑似新闻”等[1]。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与社交媒体、自媒体的出现,新闻信息呈现出爆炸式的几何增长态势,微博等自媒体社区甚至成为了专业媒体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也正因为如此,专业媒体机构的虚假报道也呈现出逐年增长的态势。
2013年以来,国家对谣言的治理显现出纠治快速、处罚严厉的特点。9月份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公布了《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利用信息网络诽谤他人,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5000次以上,或者被转发次数达到500次以上的,可构成诽谤罪”[2]。8月25日凌晨,北京市公安局官方微博发布消息称,《新快报》记者刘虎因涉嫌制造传播谣言,已被北京警方依法刑事拘留[3]。10月份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第三分院证实,记者刘虎已被检方批准逮捕。专业媒体作为社会影响力巨大的传播主体,因其媒介技术优势和所占有的稀有公共传播资源,极有可能成为滋生谣言的温床。因此,研究专业新闻媒体虚假新闻报道对于社会谣言治理以及新闻专业主义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
一、2008-2012年“十大假新闻”涉假表现和原因
(一)2008-2012年“十大假新闻”涉假表现
本文选取2008年至2012年《新闻记者》评选出的“十大假新闻”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量化分类方法进行分析。其中部分新闻涉假的原因具有重合性,例如既有作者捏造的成分又存在道听途说的可能性,本文就其涉假的主要表现和原因进行归类。
从表1可以看出,媒体新闻涉假存在多种表现:记者捏造、道听途说、不经证实地从论坛或者境外媒体转载消息,甚至把网友恶搞的帖子当作新闻发布、细节失实、数据不真实以及张冠李戴等。
图1 2008-2012年各年假新闻制假类型统计
从图1可以看出 “未经核实转发转载”比重最大,其次为“记者捏造”和“细节失实”。近年来毫无根据的记者捏造已不再是新闻涉假的主要表现形式,取而代之的是未经核实的转载转发成为制假主要武器,这与网络信息时代的信息爆炸存在直接关系。
(二) 2008-2012年“十大假新闻”涉假原因
1.竞争的白热化、市场利益的驱动以及逃避处罚的侥幸心理致使记者大胆造假。
有些媒体过分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效益。为达到收视率、发行量、点击率等指标,不惜策划新闻,做足噱头,以造假掠取卖点,如2012年《记者扮流浪汉进救助战被打》是暗访记者恶意炮制的新闻,真相为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见“流浪汉”情绪失控、疑似精神异常,担心他口袋有危险物品危及其他人员安全的情况下不得已与其发生肢体接触,且工作人员没有违规行为[4]。新闻问责制度不够完善导致一些记者存在侥幸心理,从而捏造信息,严重违反媒介规范。
2.多数涉假新闻并不是记者主观故意造假,而是媒体未经核实轻率发稿。
部分记者缺乏常识发现不了疑点,如2008年《高速列车3秒钟可跨越长江大桥》中按高速列车3秒钟过一次长江大桥计算这列火车的速度是5588公里/小时,简单求证便能辨别新闻真假。媒体的转载转发负有核实责任,1998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三条规定:“新闻媒介和出版机构转载作品,当事人以转载者侵害其名誉权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应当受理。”在未经核实转载转发的假新闻中,对国内自由人士编写的原稿未核实占到一半以上。对此,新闻工作者不能轻易转载转发,更不能断章取义,一定要有两个及两个以上相互佐证的消息源,深入采访,慎重发稿。
二、主流媒体对重大事件报道失实原因探析
在传播领域日益多样化的今天,受众获取新闻的渠道日益便捷,获得“注意力经济”是媒体提高自身竞争力的重要目标,保证重大事件报道的真实性是提高媒体公信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基本要求。然而重大节日、重大事件发生前,主流媒体却频频出错,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1.面对具有可预测性的重大事件时,媒体将报道或者报道过程提前到事实发生以前进行,混淆预测性报道和对正在发生事件的报道。
1948年11月2日,时值新一届美国总统竞选,任美国总统的杜鲁门从竞选开始在舆论和民意调查中就落后于共和党总统候选人杜威。《纽约时报》在官方未公布竞选结果之前,报道“杜威击败杜鲁门”,结果造成了巨大的失误[5]。
1948年总统竞选结果只有杜威或者杜鲁门获胜的两种可能性,《纽约时报》在没有确定性消息来源的情况下仅凭民意调查结果就对杜威或者杜鲁门获胜做出判断,并肯定地对预测性消息进行报道,预先知晓风险却选择忽视风险,没有采取任何防范性措施。
2004年8月29日,新浪网在比赛尚未结束之前刊登“女排姑娘奋战不敌俄罗斯,20年奥运冠军梦惜未能圆”,事实却是中国女排拿下阔别多年的奥运金牌。而后新浪体育解释说在比赛未结束时准备好有关女排的胜负两个模板,由于编辑的误操作不慎宣告中国女排失利,虽及时更正,但这次误报在广大网民和媒体中产生了不好的影响[6]。
2004年新浪网在比赛结束之前将报道提前完成是 “重结果,轻过程”的反映。2001年7月13日,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取得成功,有的报纸是在7月12号就印好了(北京取得举办权的报道)[7]。这两次报道都属于在可预测性的重大事件发生前将报道写好,等事件发生后第一时间发布来取得时间上的优先权,然而2004年新浪网不慎失误。这种方式看似全面,实则偷懒,缺少对过程中新闻要素的挖掘。真实的报道应诉诸于切身的观察。
国内外可预测性的大事件过程具有规律性,若某一种结果可能性较大,易引起媒体的猜测,媒体怀有不会报错的侥幸心理导致报道失误。新闻媒体在可预测的重大事件发生前做判断,提前策划是必要的,但是要遵从事情发展的客观规律,实事求是,在事件发生后再做出报道,在事件未发生之前就做出的报道必然是不丰富、不准确、缺乏受众所想要了解的信息的。
2.对重大事件采访前案头准备不充分、缺乏相应知识。
2013年9月8日凌晨,国际奥委会第125次全会在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进行,投票之后东京获得2020年夏季奥运会承办权。而央视、新华社都出现了乌龙,央视在投票结束之前宣布“东京被淘汰”,新华社提前发快讯“伊斯坦布尔胜出”。多家媒体转发此条消息,从凌晨就等待印刷的《长沙晚报》几十万报纸错印被紧急追回[8]。
央视严重口误的背后是当时马德里与伊斯坦布尔票数相同,需要直接PK出现投票。因此,央视和新华社误以为日本东京被淘汰。这说明在解说申奥之前,主持人对于申奥规则没有全面了解,之后虽立刻意识到了错误,但又用 “投票规则出现改变”来做出解释,这未免有推脱责任之嫌。新华社在距离申奥结束还有一个多小时便报道出“伊斯坦布尔”胜出的消息,两家媒体之所以出现如此重大的失误,从技术层面上讲主要是由于采访之前的案头工作没有做足,对申奥规则没有进行全面、细致、严谨的学习和掌握,仅依据规则中的一般情况,就匆匆下结论。同样的错误于2001年11月8日美国总统竞选中也曾发生:
美国东部时间2时15分,共和党总统候选人小布什在决定生死的佛罗里达州以表面上领先票数赢得该州25张选举人票,从而使自己获得270票以上的选举人票。美国的福克斯电视台率先报道小布什在关键的佛罗里达州获胜,随后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美国广播公司和全国广播公司、美国有线广播电视网CNN、《纽约时报》等纷纷报道小布什赢了。然而,统计结果表明小布什在佛州仅领先戈尔1210票,按照佛州法律,选票相差0.5%,需要重点选举,还有数千张来自海外的选票尚未点算,竞选结果尚不明朗,美国媒体造成了历史上罕见的大失误[9]。
美国媒体由于不了解佛州法律、未对所有可能情况进行分析预演造成巨大失误。10几年前的错误于今天重演,究其原因就是媒体在重大事件发生前案头工作没有做好,缺乏相关方面的知识。
“国际政治采访之母”奥琳埃娜·法拉奇,在每次采访前都“像学生准备大考一样”用上几个星期几个月甚至半年时间, 进行资料准备和研究工作。在采访之前要全面了解所要报道的人或事情,尽可能详尽地掌握所有资料,尤其是报道重大事件前,要仔细研究和查考规则,做到了如指掌,消除傳播过程中“噪音”。
三、总结与反思
作为大众传媒专业媒体,应当加强行业自律,坚决抵制虚假新闻和失实新闻。
从业人员的媒介道德、职业素养亟待提高。记者编辑要严厉杜绝策划新闻、不加证实的转载转发消息,在报道过程中要尊重事件发展的客观规律,把案头工作做足,把采访做扎实。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函,虚假新闻更有了大肆蔓延的势头和条件。但真实性作为新闻事业发展的第一律,无论社会环境如何变化发展都不可违背。整合网络信息资源,净化网络环境已迫在眉睫。面对虚假新闻的泛滥,从根源上切断虚假新闻的产生条件才能彻底清除虚假新闻,还新闻事业一片净土,还受众积极健康的视野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 董天策.虚假新闻的产生机制和治理路径[J].新闻记者,2011(3).
2 凌纪伟.网络谣言转发超500次可构成诽谤罪[N/OL].http://news. xinhuanet.com/tech/2013-09/10/c_125355073_2.htm.
3 刘洋.记者刘虎涉诽谤罪被批捕 曾举报工商总局副局长[N/OL]. http://www.js.xinhuanet.com/2013-10/10/c_117656901.htm.
4 李琛.2012年虚假新闻盘点[EB/OL].http://news.cnhubei.com/xw/ 2013zt/wsjsz/201306/t2616645.shtml.
5 李斯.杜鲁门连任美国总统[EB/OL].http://www.todayonhistory.com/ 11/2/DuLuMenLianRenMeiGuoZongTong.html.
6 宋超.拷问传媒公信力—新闻打假十年实录[M].上海:文汇出版社,2011.
7 赵振宇.新闻报道失实新探[J].城市党报研究,2002(4).
8 凤凰体育.长沙晚报称因新华社乌龙追回数十万份报纸[N/OL]. http://i.ifeng.com/news/sharenews.f?aid=70738476.
9 姚丽萍,唐小兵.从美国总统竞选中新网报道的失误说起—由失实报道分析网络新闻的时效性[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研究与实践,2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