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建磊
(新疆阿舍勒铜业股份有限公司 哈巴河 836700)
浅谈阿舍勒铜矿成矿模式
田建磊
(新疆阿舍勒铜业股份有限公司 哈巴河 836700)
阿舍勒铜锌矿床是一个典型的火山岩型块状硫化物矿床。综合研究矿区地质和矿化特征及矿床成因,提出阿舍勒海相火山岩型块状硫化物铜矿床成矿模型。该区火山成矿全过程,形象为“T”字形、“雨伞”状阿舍勒铜矿床成矿模式。
硫化物矿床 成矿模式 找矿远景
阿舍勒铜矿区位于新疆哈巴河县北部,距县城31 km,新疆地矿局第四地质大队1984年发现该矿床,矿床产于中泥盆统阿舍勒组中酸性-中基性火山岩及沉积岩构成的火山机构中。矿体规模大、品位富、矿种多,潜在经济价值可观。
区内出露中泥盆统阿舍勒组,分4个岩性段:
第一岩性段(D2a1),分布在南部,是一套正常沉积相火山沉积过渡的岩层。下部凝灰岩,上部流纹质凝灰岩夹火山角砾岩。
第二岩性段(D2a2),分布在西部、中部和东部,岩性为英安岩-流纹质集块岩、角砾岩、凝灰岩、英安岩和流纹岩,夹不纯灰岩透镜体。
第三岩性段(D2a3),主要分布在东部,部分分布在西部。岩性为流纹质集块岩、角砾岩、凝灰岩和流纹岩。
第四岩性段(D2a4),分布在西北角和东北角。岩性为英安质-玄武质集块岩、角砾岩、凝灰岩、安山岩和玄武岩。
其中,第二岩性段(D2a2)为主要的含矿层位。
区域范围内的泥盆系地层中阿舍勒组Cu、Zn含量较高(表1),显示该组火山岩为成矿岩石。
表1 区域地层成矿元素含量 ×10-6
表2 阿舍勒组与上下层位含成矿元素含量 ×10-6
从表2看出,阿舍勒组下部层位(含矿层)内Cu、Zn、Pb明显高于该组上部层位的含量,表明该组火山岩浆经深部分异后,含矿热液相对富集于早期阶段的火山岩浆热液中。
矿区控矿构造为阿勒泰褶皱带西北段,该褶皱带位于西伯利亚板块与准噶尔板块之间陡缘裂谷带内。
褶皱。矿区是1个复式向斜,包括1个次级背斜和2个次级向斜,即西部向斜、中部背斜和东部向斜,构成“W”状格架。
断裂。玛尔卡库里断裂从矿区西部通过,呈北北西-南南东展布。
区内次级断裂发育,主要有2组。1组北西向断裂,走向300°左右,断裂面倾向北东,倾角60°~80°;另1组近南北向断裂,走向0~15°,断裂面倾向东,倾角60°~80°。
2 组断裂均顺时针扭转,它们的复合部位控制火山活动和成矿作用。火山机构和成矿化带展布,北西斜列,南北竖行。构造变动,不但是火山活动和成矿作用全过程,而且在成矿之后还在强烈地活动,近年内常有3~4级地震发生。
岩浆(火山)活动,提供成矿物质来源。
矿区是一座泥盆纪古火山机构。泥盆纪中期,岩浆(火山)活动强烈,在矿区中部、东部、西部3处发生3个火山旋回,火山在海底环境中心式喷发、溢出和贯入,以3次主火山口为中心,形成流文质-英安质-安山质-玄武质岩系,构成3座火山机构。
中部第一旋回,分5个期次,从凝灰砂岩沉积开始,至辉绿玢岩、玄武玢岩充填火山口结束活动。
东部第二旋回,分5个期次,从强烈喷发开始,至闪长玢岩充填火山口完成该旋回的活动。
西部第三旋回,分3个期次,先英安质集块岩沉积,后辉绿玢岩充填火山口,构成火山机构。
其中,第一旋回,成矿作用发生在上部,形成工业矿体,即1号矿床等,出露地表。另2个旋回,成矿作用在深部1 500 m以下,地表仅见矿化蚀变带。
围岩蚀变是找矿标志。矿体围岩蚀变强烈,有硅化、高岭土化、绢云母化,叶腊石化、绿泥石化、黄铁矿化、黄铜矿化、绿帘石化、碳酸盐化等。以强蚀变硅化为中心,但成多个线形、面形、环状蚀变带,长百余米至千余米,宽几十米至百余米。近矿体,或在矿体顶部、上下盘,均有强烈围岩蚀变,并且上下盘蚀变对称,各种蚀变成为地质找矿的明显标志,为找矿提供依据。
矿床产在火山机构中,成矿作用自始至终贯穿于山活动过程中。
经过矿山多年的勘探和开发基本查明了矿体由2部分组成,上部缓倾,似层状,下部陡倾,筒状(图1)。
图1 阿舍勒铜矿1、9、21线组合剖面图
上部矿体为重晶石多金属矿和铁帽,规模不大,长几十米至百余米,宽几米至几十米。
下部为筒状体,侧向多分支,延深较大,长500余米,宽百余米,斜深在800 m以下仍有延深。据生产单位(紫金矿业)提供,矿体深度达到1 200 m。
矿体产状,走向近南北,倾向东,倾角60°~80°,向北东倾伏,侧倾角60°,倾伏方位30°
矿石类型。按氧化程度分氧化矿石和原生矿石。
氧化矿石矿体部或近地表,即含金、铜和铁矿矿石、孔雀石、蓝铜矿、铅黄、重晶石矿石、自然硫矿石,角银矿矿石。
原生矿石在矿体下部,自下而上,黄铁矿矿石、黄铜矿-黄铁矿矿石,含金、银铜矿石,含金、银多金属矿石,含金、银、重晶石多金属矿石。
按品位分富矿石(Cu>1%)和贫矿石(Cu 0.5%~1%),其中富矿石占总矿石量的70%~80%。
矿石结构:自形、半自形晶粒结构,核晶结构,环状、长斑状结构,残余结构,似基底交结结构。
矿石构造:块状、似条带状、浸染状、星点状、角砾状、显微角砾状、细脉状、网脉状、细脉浸染状等。
矿石矿物包括硫化物、氧化物、盐类、自然元素类。
硫化物类:黄铁矿、黄铜矿、闪锌矿、方铅矿、辉铜矿、斑铜矿、磁黄铁矿、毒砂、铜蓝、方黄铜矿、辉铜银矿、辉银矿。
氧化物类:赤铁矿、赤铜铁矿、针铁矿、褐铁矿等。
盐类:锌砷黝铜矿、重晶石、铅黄、砷铝铅矾、蓝铜矿、孔雀石、白铅矿、碳酸钙镁矿、碲银矿、碲铋矿、角银矿等。
自然元素类:自然金、自然银、自然铜、自然硫、金银矿。
3.4.1 化学成分
矿石成分复杂,多达35种元素,成独立矿体主元素有 Cu、Pb、Zn、Au、Ag、S,综合利用元素有 Ga、Li、Te、Se、Bi等。
3.4.2 矿石品位
矿床平均品位:Cu 2.44%,Zn 0.97%,其它矿种品位见表3。不同类型及品级矿石品位如下:
铜含量分为:贫铜矿石Cu 0.2%~0.5%,中等铜矿石Cu 0.5%~1%,富铜矿石Cu 1%~3%,特富矿石Cu>3%,可达10%。矿体中富矿石、特富矿石,占矿石总量三分之二。
硫含量:一级25%~40%,二级15%~35%,三级8%~15%,部分矿石达51.15%。
锌含量:一般2%,高达16.32%,多在矿体中上部。
铅含量:一般1%~2%,局部达20%,多赋存于重晶石矿体内。
银含量:平均在30×10-6~40×10-6,局部重晶石矿体内达600×10-6。
金含量:平均0.5×10-6左右,局部重晶石矿体内达5×10-6。
表3 矿床平均品位 %
矿床成因与海底火山活动密切相关,下列研究结果可以证实。
据14件硫化物硫同位素测定,34S值为1.3‰~63.3‰,平均值4.6‰,说明硫同位素组成较均一,分馏作用弱,硫来源于上地幔和深部地壳。
据3件石英的氢氧同位素测定结果,与石英平衡的水溶液中的δ18O为+1.47‰~2.5‰,石英的均一温度为197~238℃,石英包裹体水的δD为43‰~37‰(程钟富,1990)。将其和相应的δD值投影到δ18OH2O-δD关系图上,投影点均落在混合水范围内,较接近黑矿流体,表明含矿溶液除来源于火山岩浆外,还有海水加入,组成混合的含矿热液。
该矿床15件样品铅同位素测定(贵阳地质所1978),火山岩、硫化物及铁帽的铅同位素组成变化范 围206Pb/204Pb=17.854~18.238,207Pb/204Pb=15.466~15.633,208Pb/204Pb=37.644~38.082。其均方差和变化系数均<1,表明铅同位素组成比较单一,是同一来源。在卡依三角坐标图上,岩石和矿石铅同位素全部落在正常铅范围内,反映该矿床铅同位素属于正常铅。威尔逊等人(1963)指出,如果矿石铅的初始同位素属于正常铅,则这种铅来源于下地壳或富铀的上地幔。
该矿床3件岩石样品的稀土测定结果,ΣREE为(45.54~83.67)×10-6,L/H 为 3.41~3.76,δEW为(0.76~1.03)×10-6,其特征是稀土总量较低,铕弱亏损或无亏损,配细分模型为较平缓的曲线,显示成矿物质来自地幔。
根据以上阿舍勒铜矿床成矿地质背景、成矿物质来源和成矿作用等方面分析,可归纳7点认识:
⑴阿舍勒铜矿床产于阿舍勒近海洋的过渡构造带中,海相火山岩作用成矿。
⑵成矿作用发生于中酸性为主的火山岩浆强烈喷发末期的气溢阶段,形成同生矿体,赋存于阿舍勒组第二岩性段(D2a2)英安质、角砾凝灰岩和凝灰岩中。
⑶矿体顶部和边部常发育火山气溢作用形成的硅质岩和重晶石。
⑷矿体中上部由似层状体和下部侧分支筒状体组成。
⑸矿石见条带状、层纹状、网脉状(互相穿切)、浸染状结构构造。
⑹矿床的金属硫化物呈明显的块状硫化物型铜矿床垂直分带规律。
⑺稳定同位素和稀土元素特征表明,成矿物质来源于上地幔或深部地壳的基性富钠火山岩浆,含矿水溶液来源于火山岩浆和部分海水。
因此,该矿床成因类型属于海相火山岩型铜矿床,又称块状硫化物型矿床。
综合研究矿区地质和矿化特征及矿床成因,提出阿舍勒海相火山岩型块状硫化物铜矿床成矿模型。
⑴成矿环境为海底
成矿构造为西伯利亚板块与准噶尔板块之间阿尔泰陡缘裂谷带。早、之间、中泥盆世,该区发生强烈火山活动,管道直通地幔。
⑵成矿物质来源于深部岩浆房
深部岩浆,在早、中泥盆世活动强烈,产生分溢作用,先中酸性岩浆活动,后中基性岩浆活动,最后含矿岩浆热液上升,或者喷出,或者溢出,或者贯入,Cu、Pb、Zn、Au、Ag等有用组分富集、沉淀形成矿床。
⑶成矿分期次
早期矿浆喷发,碎屑岩形成,矿体产在火山洼地内,层状、似层状,品位较低。
中期矿浆溢出熔岩成矿,矿体产在火山口内外边坡,似层状、透镜状,品位较高。
后期矿浆充填成矿,矿体产在火山管道内,筒状体,块状矿石,形成富矿、特富矿。
成矿垂直分带明显,从上而下,依次为硅铁钙、重晶石多金属矿石、多金属矿石、铜锌矿石、黄铜黄铁矿石、黄铁矿矿石。
综合该区火山成矿全过程,形象为“T”字形,“雨伞”状阿舍勒铜矿床成矿模式。
⑴1984年发现阿舍勒铜矿,2004年投入生产。据矿山提供的200 m水平、100 m水平坑道钻资料证实,富矿体继续向下延伸,至-200 m水平,矿体垂深已达到1 200 m,铜储量剧增,共生矿种也相应增加。
⑵随着采选工艺水平的提高,理论认识不断深入,应用新理论、新知识指导生产,可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
⑶矿区外围和深部仍有找矿远景,今后工作应引起重视。
致谢:本文主要依据新疆地矿局第四地质大队1998年编写的《新疆哈巴河县阿舍勒铜矿区一号铜锌矿床勘探地质报告》、《鄂尔多斯聚矿带金铜成矿条件及找矿靶位优选》和《准北区带阿尔泰南缘铜金靶位优选》及近年来阿舍勒铜矿深部勘探成果整理而成,在此谨向报告编者滕家欣、王京彬、赵云长等人致以忱挚的谢意!
收稿:2013-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