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安楠,张晏,王蕾蕾,朱玲
(卫生部北京医院特需医疗部,北京 100730)
北京地区中青年人群体质量指数和腰围评估疾病风险分析
刘安楠,张晏,王蕾蕾,朱玲
(卫生部北京医院特需医疗部,北京 100730)
目的对北京地区中青年人群以体质量指数和腰围作为评价指标进行疾病风险评估分析。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对2012年4月于卫生部北京医院体检中心20~59岁的健康体检者452人,进行问卷调查及体格检查;对入选人群进行疾病风险分析。结果男性超重、肥胖比例明显高于女性,中心性肥胖达81.11%;高危和极高危在总人群中比例分别为43.93%和16.59%。结论北京地区中青年人群以体质量指数和腰围评价疾病风险高危、极高危者比例高。
体格检查;危险性评估;人体质量指数;腰围;超重;肥胖症
中心性肥胖与代谢异常密切相关,是糖代谢异常和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1],在预测心血管疾病、2型糖尿病的危险性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体质量指数(BMI)和腰围(WC)是两种简单易于测量的检测肥胖和超重的方法。我们对北京地区中青年人群以BMI和腰围作为评价指标进行疾病风险评估分析。
1.1 研究对象 2012年4月卫生部北京医院体检中心20~60岁体检人群,共452例,平均年龄(45.4 ±7.7)岁;男323例,女129例。所有入选者均填写一份调查问卷。排除严重肝肾功能不全、传染性疾病患者及躯体有严重残疾者,同时排除资料不全者。
1.2 调查方法与内容 由经过培训的专业人员询问调查对象的姓名、性别、年龄,吸烟情况、饮酒情况和高血压及糖尿病家族史,饮食、运动情况。吸烟定义为平均每日吸烟1支以上,并连续吸1年及以上。饮酒定义为平均每日饮白酒50 mL及以上,并连续饮1年以上。
1.3 身高、体质量、腰围的测量 测量身高、体质量时脱去鞋帽,只穿单衣裤;测量腰围时,空腹取立位,两侧取肋弓下缘与髂骨嵴的中点水平,腹侧取剑突与脐之中点用皮尺测量水平周径。身高、腰围及体质量的最小记录单位分别为0.1 cm、0.1 cm和0.1 kg。计算BMI=体质量(kg)/身高(m)2。
1.4 诊断标准 超重和肥胖采用《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的诊断标准[2]18 kg/m2≤BMI<24 kg/m2时为正常体质量。BMI 24~27.9 kg/m2为超重;BMI≥28 kg/m2为肥胖;腰围,男≥85 cm,女≥80 cm为中心性肥胖。
1.5 疾病风险水平分类 参照《加拿大成人体质量分级指南》[3],按照《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BMI和腰围切点制定标准,见表1。
表1 根据BMI和腰围进行个体疾病风险分级标准
1.6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1.5统计软件分析,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2.1 基本情况 研究人群男性身高、体质量、腰围均高于女性(P<0.05)。BMI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
2.2 不同性别超重、肥胖以及中心性肥胖的检出率成年男性超重、肥胖比例明显高于女性,中心性肥胖达81.11%,见表3。
2.3 不同性别疾病风险 以BMI和腰围为评估指标评估疾病风险。男性高危人群占比例最高,达52.11%,女性低危人群占比例最高,为52.07%。高危和极高危在总人群中比例超过60%(分别为43.93%和16.59%),见表4。
表2 研究对象的基本特征(±s)
表2 研究对象的基本特征(±s)
性别例数年龄(岁)身高(cm)体质量(kg)BMI(kg/m2)腰围(cm)男性323 44.87±7.96 172.59±5.57 77.01±9.82 25.81±2.73 90.44±7.26女性129 46.68±7.01 161.62±5.09 61.33±8.44 23.49±3.10 78.07±7.57 t值-2.262 18.792 15.461 7.633 15.679 P值0.03 0.038 0.009 0.129 0.006
表3 北京地区中青年人群超重、肥胖及中心性肥胖检出率(%)
表4 北京地区中青年不同性别疾病风险分析(%)
肥胖对机体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它可以引起机体心血管功能异常、内分泌代谢紊乱及消化、呼吸系统等方面的异常[4]。有研究证实,在中、青年人群中随着肥胖度的增加,空腹血糖异常、糖尿病的概率亦随之增高[5-8]。本研究也发现如以BMI 24~27.9 kg/m2为标准有49.53%的中青年人处于超重状态,BMI≥28 kg/m2为肥胖标准16.43%为肥胖状态;以男(腰围)≥85 cm,女(腰围)≥80 cm为标准,中心性肥胖者占总人群的64.02%,高于国内先前报道[9]的27.8%。在肥胖、超重人群中,不仅是单纯的体质量增加,体型也是重要影响因素,尤其是腹型肥胖[10]。即使是在正常BMI人群,控制腰围水平对于心血管疾病的预防是重要的措施[11]。2011年杜鹃等[12]统计重庆市大学社区人群中心性肥胖发病率为49.7%,与Ko[13]的结果比较,中国人中心性肥胖的患病率明显高于韩国。蒙晓宇等[14]的研究证实中心性肥胖在城乡、民族、文化程度之间存在差异,城市中心性肥胖高于农村,随着文化程度的提高,中心性肥胖呈现明显的增长趋势,与性别无关。
以腰围和BMI为评估指标,对个体疾病风险进行评估是2005年加拿大成人体质量分级指南中的评价方法。我们的结果提示高危和极高危在总人群中比例超过60%,在男性中更明显,达71.33%;提示超重、肥胖已经是公共卫生领域需刻不容缓地进行干预的问题。
本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属横断面研究,所以不能确定各个肥胖指标和疾病风险的因果关系。
[1] 朱旅云,胡丽叶,李晓玲,等.中心性肥胖与糖代谢异常联系的前瞻性随访研究[J].中国慢性疾病预防与控制,2009,17(5):457-463.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3-4.
[3] Douketis JD,Paradis G,Keller H,et al.Canadian guidelines for bodyweight classification in adults:application in clinical practice to screen for overweight and obesity and to assess disease risk[J].CMAJ,2005,172(8):995-998.
[4] 魏俊香,刘娟,祁明珠,等.肥胖与血压、血糖、血脂关系分析[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05,8(5):423-424.
[5] 张茂镕,田荣,李志坤,等.昆明市成人超重肥胖流行现状及与血压血糖水平的关系[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0,18(1):23-25.
[6] Romero JB,Briones E,Palacios GC,etal.Subclinicalmetabolic abnormalities associated with obesity in prepubertal Mexican schoolchildren[J].JPediatr Endocrinol Metab,2010,23(6):589-596.
[7] 梁书文,李喜梅,江小蓉,等.福建省泉州地区成年人超重与肥胖情况的调查分析[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13,16(2):187-188.
[8] 韩启定,李继红,赵月萍.云南省大理市职工超重和肥胖的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09,12(6):633-634.
[9] Xi B,Liang Y,He T,et al.Secular trends in the prevalence of general and abdominal obesity among Chinese adults,1993-2009[J].Obes Rev,2012,13(3):287-296.
[10]李鹏飞,娄能俊,刘云台,等.用危险因素评分法分析超重及肥胖对糖尿病的影响[J].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48(9):5-8.
[11]高孟,傅世英,李莹,等.正常体质量指数成年人中心性肥胖对代谢综合征其他组分聚集性的影响[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2,33(5):460-463.
[12]杜鹃,张素华,吴豪杰,等.重庆市重庆大学社区人群中心性肥胖的患病率及其与微量白蛋白尿的相关性调查[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1;15(9):1482-1484.
[13]Ko GT,Tang JS,Chan JC.Worsening trend of central obesity despite stable or declini“g body mass index in Hongkong Chinese between 1996 and 2005[J].Eur J Clin Nutr,2010,64(5):549-552.
[14]蒙晓宇,杨虹,韦元元,等.广西城乡居民超重、肥胖和向心性肥胖的流行现状[J].应用预防医学,2009,15(4):207-209.
R194.3
A
10.3969/J.issn.1672-6790.2014.02.025
2013-06-18)
刘安楠,副主任医师,Email:lan347@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