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秀云,白 玲,张 彦
原发左颌下腺内滤泡性淋巴瘤超声表现1例
史秀云,白 玲,张 彦
颌下腺;滤泡型;淋巴瘤;超声表现
患者男,65岁。左颌下无痛性肿物2天来我院就诊。专科检查:左颌下可触及一大小约2.0 cm×1.5 cm的无痛性肿物,质韧,活动度可,与周围组织无明显粘连,无发热、乏力、盗汗、食欲缺乏、消瘦。浅表淋巴结未触及明确肿大。心肺腹(-)。双下肢无水肿。超声检查:左颌下腺内可见一低回声实性占位,大小2.4 cm×1.6 cm×2.0 cm,边界清楚,形态规则,内回声欠均匀,呈“网格状”,见图1。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显示占位内可见丰富的血流信号,见图2。超声诊断:左颌下腺内低回声实性占位;性质待定,恶性不除外,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病理提示:左颌下腺内肿物符合滤泡性淋巴瘤,Ⅱ级。免疫组化结果显示:CD20+,CD79a+,CD21(FDC+),Bcl-2+,Bcl-6+,CD10+,CD23(FDC+),CD30(少数+),CD5(部分+),CD68(组织细胞+),Cyclin D1(少数细胞+),Ki-67(index约10%~20%),CD3(部分+)。
滤泡性淋巴瘤(FL)是B细胞来源的恶性淋巴瘤,大多数发生在淋巴结内,疾病的进展阶段经常累及淋巴结以外的部位,而原发于淋巴结以外的滤泡性淋巴瘤(EFL)则相对较少。与西方国家相比,FL在我国的发病率较低,EFL则更少见。在我国头颈部是淋巴结外淋巴瘤的好发部位,鼻、扁桃体及舌根部等部位多见,发生在涎腺的少见,常不能手术前明确诊断。且涎腺恶性淋巴瘤的治疗不同于较常见的涎腺上皮性肿瘤,和其他部位的淋巴瘤的诊治也有一定的区别。临床容易误诊误治,因此需引起重视。
图1 占位回声欠均呈“网格状”
图2 占位内血流信号丰富
原发于颌下腺区域的淋巴瘤少见,是由于正常涎腺组织中不含淋巴细胞,只是在发生涎腺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时,其涎腺导管周围出现淋巴组织的基础上淋巴细胞克隆性增生形成肿瘤。涎腺的良性肿瘤多为多形性腺瘤,患者多发生在40岁左右。超声检查一般表现为形态规则,呈结节状或分叶状,边界清晰,呈低回声,内部回声均匀,伴有钙化,彩色多普勒显示血流信号不丰富。淋巴瘤多发于老年人。超声表现为低回声,内回声不均,呈“管道样”或“网格状”结构,可伴液化。彩色多普勒显示为丰富的中心血流,呈“树枝样”。本例患者为发生在颌下腺的EFL,EFL多数处于临床I~Ⅱ期,对治疗敏感,联合化疗使大部分患者可以治愈,所以早期诊断至关重要。超声对颌下腺肿瘤诊断有一定的价值,但不能只依靠单纯的声像图表现。对可疑病灶行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对FL早期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收稿:2014-05-10 修回:2014-07-22 编校:史忠梅)
R 739.81
B
2095-3496(2014)03-0201-01
100071 北京,解放军第307医院超声科(史秀云,白 玲,张 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