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视角下新型城镇化的挑战与未来

2014-06-05 20:16许凡栾贵勤
中国经贸导刊 2014年14期
关键词:生态化城镇城镇化

许凡+栾贵勤

一、新型城镇化与生态文明

(一)新型城镇化的内涵

截至2013年,我国城镇化水平达到53.7%,城镇化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也成为当前及未来我国发展的主要趋势。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城镇化发展走的是重物轻人、高代价、粗放型的传统城镇化发展路子,物质资源消耗过快,生态环境污染严重,居民生活质量堪忧,生态可持续发展能力等问题受到了严峻的挑战。

近年来,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呼声越来越高,政界、学界和社会各界人士也从不同角度分析了以往城镇化暴露的问题,并对新型城镇化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1],[2],[3],[4]。本文认为,新型城镇化强调的是要“以人为本”走一条质量型的城镇化道路。主要体现在农业人口向城镇转移之后,要不影响城镇的人口资源承载力和生态环境压力,并由过去片面追求速度和规模向更关注城镇中居民生活质量和水平的提升转变,由过去一味追求空间无序扩张建设向更加注重集约高效的空间格局转变,由过去偏重经济效益向协调经济、资源、环境关系转变,实现城镇的可持续发展。

(二)生态文明的内涵

生态文明,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5]。它的实际内涵是要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相处为宗旨,以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为基本途径和方式,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实现全面可持续发展,最终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事实上,推进新型城镇化的目标之一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良好生态环境、对优质生态产品的需求,逐步转变过度消耗资源和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不断改善人们生活的生态环境质量,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由此可见,推进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是一致的。

二、以生态文明的视角来审视新型城镇化的问题和挑战

早在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正式提出了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的全过程。随后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和《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中也多次指出走城镇化道路要坚持生态文明原则,不断强调了生态文明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的重要性,可见从生态文明角度促进新型城镇化,实现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意义重大而深远。本文从生态文明视角来观察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选取了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这四个维度来分析我国城镇化出现的问题和挑战。

(一)空间格局

一是在空间开发强度上,目前我国城镇化占用土地较多,土地城镇快于人口城镇化,直接表现为建设用地的粗放低效,同时侵占了大量的优质耕地,造成耕地的大量流失。2010—2012年,全国建设用地年均增加953万亩,其中城镇建设用地年均增加515万亩。2000—2011年,城镇建成区面积增长76.4%,远高于城镇人口50.5%的增长速度 。而据国土资源部的统计数据,1996—2006年,全国耕地减少了1.24亿亩,可用耕地濒临18亿亩红线,严重威胁到了我国国家粮食安全。有学者就曾测算,在1996—2008年耕地减少类型的贡献率中建设占用耕地高达76.98%[6]。

二是在空间结构上。当前我国城镇空间分布和规模结构不合理,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匹配。突出表现是东部一些城镇密集地区资源环境压力较大,中西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地区的城镇化水平又较低。不合理的城镇空间结构同样导致了城镇内部管理服务水平不高,“城市病”问题日益突出。一些城市空间无序开发、人口过度集聚,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重城市建设、轻管理服务,交通拥堵问题严重,公共安全事件频发,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能力不足,大气、水、土壤等环境污染加剧。据计算,全国600多个县级及以上城市中,中西部100个中小城市的污水处理率不足60%,33个中小城市的垃圾无害化化处理率不足60%,多个中心城市尚无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80多个中小城市的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不足6m2/人。

(二)产业结构

回顾过去高速发展的城镇化过程,可以发现其是伴随着工业化高速发展而发展的。在中国的城镇化率达到了53.7%,然而各地还在强调工业化主导的城镇化发展路径。从生态文明视角来观察产业结构来看,第二产业是能源的主要消耗者,是城镇中心污染的主要生产者;第三产业耗能低、排放少,且提供了较多的就业机会,是城镇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7]。目前,我国第二产业能源结构中燃煤所占比例一直高居70%以上,而燃煤是TSP、SO2与酸雨等城市空气污染产生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在工业能耗中,我国有18个行业落后产能占到行业总产能的15%—25%,SO2、COD、和CO2排放量分别占到全国的86%、38%和70%[8]。

当前,作为低耗能、排放少的第三产业,其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仅为46.1%,与发达国家74%的平均水平相距甚远,与中等收入国家53%的平均水平也有较大差距,而一个城市的发展是退二进三的过程。我国一些沿海地区的城市化率已超过了60%,服务业比重却仍然还没有超过工业[9]。这种产业结构严重失衡的城镇化过程,增加了我国的能源消耗,直接导致了很多城市资源日益枯竭、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破坏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系统。

(三)生产方式

长期以来,我国城镇化存在着以“资源换增长”的外延式增长模式[10],物质资源消耗过快、粗放型生产方式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较好地解决,造成我国能源消耗量大效低,且对环境污染较为严重。未来我国城镇化进程将面临日益紧迫的资源与生态环境压力,将引发日益严重的资源环境保障问题。据中国科学院的预测,未来城镇化进程对能源的需求将净增加1.89倍,对水的需求将净增加0.88倍,对建设用地的需求将净增加2.45倍,对生态环境超载的压力将净增加1.42倍[11],这将进一步加剧了中国资源能源的紧缺状况,使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愈益尖锐,这与生态文明理念下建设两型社会的目标相违背,也与新型城镇化建设走质量型的发展道路相违背。

在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占66.6%,石油占比18.8%,水、风、核电占比9.4%,天然气占5.2%,能源消费长期以煤炭为主,水、风、核能和天然气等可再生能源占比非常小,能源消费结构十分不合理。并且,煤炭污染大、热值低,且为不可再生资源,主要依靠煤炭消费的生产方式必不可持续。从单位GDP能耗来看,2012年我国一次能源消费量36.2亿吨标煤,消耗全世界20%的能源,单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美国的3.3倍,日本的7倍,同时高于巴西、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我国每消耗1吨标煤的能源仅创造1.4万元人民币的GDP,而全球平均水平是消耗1吨标煤创造2.5万元GDP,美国的水平是3.1万元GDP,日本是5万元GDP。尽管我国承受着巨大的能源压力,创造的价值却仅相当于全球平均水平的一半,能源使用效率极低。

(四)生活方式

人人都是城镇化和生态文明的建设主体,因此每个居民的生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着城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质量。生活方式体现在人们的衣、食、住、行、用等各个方面,不合理的生活方式不仅会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更会主导生态资源的消耗。例如,我国餐桌上浪费现象就发人深省,据测算,我国光是餐桌上浪费的粮食一年就高达2000亿元,被倒掉的食物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

随着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产品极大地丰富起来,刺激了人们消费需求的同时也使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主要表现是存在着大量的超越资源约束和生态承载的破坏性消费。据统计,我国包装废弃物的年排放量在重量上已占城市固体废弃物的1/3,而在体积上更达到1/2之多,且排放量以每年10%的惊人速度递增。另外,“一次性消费品”虽然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当前社会中人们对“卫生、方便、快捷”服务的需求,但随之带来的是对资源的巨大浪费以及环境污染的加剧。单就一次性筷子的消耗来看,我国每年使用一次性木筷450亿双,需要砍伐掉约2500万棵树,年耗林木资源达166万立方米[12]。

伴随着人口向城镇的不断集聚,城镇的人口压力也与日俱增,人们对于生态产品例如清新空气、清洁水源、舒适环境等的期待不断加强,这都迫切要求人们改变过去不合理的生活方式。

(三)我国新型城镇化的未来:城镇生态化

综上分析,我国以往的城镇化呈现出空间格局不规范、产业结构不合理、生产方式粗放等与生态文明理念冲突的问题,进一步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挑战也将在这些方面凸显出来。因此,加快转变外延式、粗放型的城镇化模式,推进和实现城镇的生态化发展已迫在眉睫。

新型城镇化的未来应该是生态文明贯穿全过程的城镇化,要从优化空间格局、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生产方式、改善生活方式等多角度将生态文明理念植入城镇化发展的思维,实现城镇化和生态文明的有效结合,构建符合生态文明理念的以城镇生态化为趋势的新型城镇化,这既关乎新型城镇化建设未来的质量,也更关乎城镇化以人为本的内在要求。因此,城镇生态化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城镇空间格局的生态化。根据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着力抓好“三个空间”的建设,以良好的城镇空间格局支撑新型城镇化发展。“三个空间”的建设,即指依据集约发展的理念,以节约和合理利用土地与空间资源为原则,统筹安排、合理开发适度规模的建设用地,打造布局科学、功能完善、有利于产业发展的集约高效的生产空间;建设与人口资源承载力相适应的规模适中的城镇,控制城镇开发强度,防止城镇无序扩张,大力解决空气污染、垃圾围城、水资源紧缺等“城市病”,构建宜居适度的生活空间;以满足人们对优质生态环境的迫切需求为导向,构建生态安全屏障和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保护生态空间,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和生态服务的供给能力,构建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

二是城镇产业结构的生态化。产业是城镇化发展的基础支撑,也是影响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因素。实现产业结构的生态化就是要根据城市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要素禀赋和比较优势,有序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逐步淘汰落后产能,减少能源、资源过度消耗;适应转型升级的需求,扩大第三产业服务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例,积极发展那些污染少、能耗小的环境友好型产业,促进城镇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低排放-高效益”的生态文明高级阶段。

三是城镇生产方式的生态化。合理的生产方式是城镇健康运行的主要推动力,实现生产生态化意味着要转变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粗放型的生产方式,树立和推广生产过程清洁化、资源利用高效化的理念,减少污染排放和资源消耗,改善能源需求结构,提高能源效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把节能环保的生态文明理念贯穿到生产全过程。

四是城镇生活方式的生态化。城镇生态化还应该体现在人的行动上,选择生态化的生活方式也是城镇生态化的基本内涵。生活生态化就是要树立公众生态文明意识,作为城镇生态环境系统的主体自觉改变过去不合理的生活方式,一方面减少对高耗能产品的需求,比如选购节能环保的家用电器等绿色产品,实行绿色消费;另一方面注重日常生活中的厉行节约和节能减排,比如节约用水用电、重复利用、响应“光盘行动”,选择绿色出行。

新型城镇化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系统工程,要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城镇社会,必须要把生态文明的观念融入新型城镇化的整个过程,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和生态文明的同步发展,实现新型城镇的全面生态化。

参考文献:

[1]张军扩. 中国城镇化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J]. 中国发展评论,2007(4)

[2]仇保兴. 中国特色的城镇化模式之辨——“C模式”:超越“A模式”的诱惑和“B模式”的泥淖[J]. 城市发展研究.2009(1):1—7

[3]李程骅.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新型城镇化战略[J].求是,2012(14):35—37

[4]沈清基.论基于生态文明的新型城镇化[J]. 城市规划学刊,2013(1):29—36

[5]潘岳. 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J].绿叶,2006(10)

[6]段玉婉,刘用,杨翠红. 中国耕地面积变化及分区域面板数据建模分析[J]. 统计与决策,2012(3)

[7]缪细英,廖福霖,祁新华. 生态文明视野下中国城镇化问题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22—27

[8]李爱民.我国新型城镇化面临的突出问题与建议[J].城市发展研究.2013(7):104—109

[9]李铁.“生态文明引导新型城镇化发展”[EB/OL].城市中国网,2013

[10]王芳.以全面生态化转型推进新型城镇化[J]. 环境保护, 2013(23):29—31

[11]方创琳,方嘉雯.解析城镇化进程中的资源环境瓶颈[J].中国国情国力,2013(4):33—34

[12]文魁,刘慧.合理消费:生态文明的源头[J].北京社会科学,2013(2):71—74

〔本文系“上海市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JWCXSL1202)”、“上海市大文科研究生学术新人培育计划项目”阶段性成果〕

(许凡,1989年生,上海理工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栾贵勤,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区域经济学学科带头人,发展战略与区域经济研究所所长和小城镇发展规划研究中心主任。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发展规划)

猜你喜欢
生态化城镇城镇化
高中历史生态化任务型教学模式的应用探究
新型城镇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2016年推进新型城镇化在发力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生态化研究
城镇建设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和探讨
在钟鼓楼上回望——宾川县州城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