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教结合”谋发展
——访上海市徐汇区青少年体育运动学校校长郑昕波

2014-06-05 14:36
中国体育教练员 2014年4期
关键词:体教结合徐汇区体教

●纪 海

“体教结合”谋发展
——访上海市徐汇区青少年体育运动学校校长郑昕波

●纪 海

Shanghai Xuhui District Youth Sports School, adhering to its mission of "fostering sports reserve talents with both high sports skills and good cultural quality", has trained a large number of excellent athletes such as YAO Ming and WU Minxia. In the past 60 years, the school took ceaseless exploration and innovation. The distinctive mode of combining sports and education it created— "Weiyu” mode—is at the forefront of the country and has become a name card, delivering the school’s influence all over the country.

一提起中国体育的高度,人们就会想起原中国男篮主力、上海市的城市名片姚明。这位天赋异禀的“篮球巨人”以其卓越的球技、幽默的谈吐、崇高的职业操守,向世界展示了新时期中国运动员的良好风貌。2014年初冬的一个午后,记者来到姚明运动生涯起始的地方——上海市徐汇区青少年体育运动学校(以下简称“徐汇区少体校”),亲身感受这里的运动氛围和文化气息。校长郑昕波儒雅、随和,关于体校的历史和未来发展,向记者娓娓道来。

体育情结

徐汇区少体校创建于1957年,前身是上海市徐汇区少年儿童业余体育学校。2004年1月,学校改革办学办训体制,更名为徐汇区青少年体育运动学校。建校57年来,培养输送了大批优秀运动员,姚明、吴敏霞、崔晓栋、沈富麟、吴承瑛、谢晖等都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我对徐汇区少体校有一种特殊情结,它让我爱上了体育,更为我的职业生涯提供了舞台,我人生的每一步都与这里密不可分。”郑昕波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自幼身体素质较好。1992年上海市地掷球青年队(训练基地就在徐汇区少体校)招收队员,运动成绩突出的郑昕波被选中,他的体育人生也就此开启。很快,郑昕波就显现出在地掷球项目上的天赋。仅仅一年时间,他就因成绩提高飞快而被选入一线队,开始代表上海参加全国比赛,并夺得1994年全国地掷球大赛团体冠军。1995年,凭借优异的运动成绩,郑昕波考入上海师范大学体育系,此时他的身份既是学生又是运动员。4年的大学生活紧张而充实,每天除了学习,他还要训练和比赛。这一阶段的学习让郑昕波收获颇丰,训练中的一些不解和困惑通过理论知识的汲取变得清晰而明了,他也愈发觉得体育基础知识的重要性。这对他日后的执教和管理影响深远。

1999年大学毕业,郑昕波面临艰难的选择——进上海市第五十四中学当体育老师,还是去徐汇区少体校做教练。当时国家的政策是师范生免费培养,目的是充实我国基础教育的师资力量,但规定学生毕业后必须到学校任教5年以上;否则,须向培养单位补缴3.5万元的培养费。这对刚刚毕业的郑昕波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况且,父母也倾向于让他做体育教师。但是,出于对地掷球项目的热爱和对徐汇区少体校的感情,郑昕波毅然决定当教练。在他的坚持下,父母也从最初的反对转变为支持。回首走过的15个春秋,郑昕波很庆幸自己当初的选择,他不断上升的人生轨迹就是最好的答案:2003年,他担任徐汇区少体校训练科科长;2005年,调任上海市徐汇区体育局竞训科做科长助理;2008年,重回徐汇区少体校的他担任副校长一职;2011年,正式升任校长。

体教结合

尽管是运动员出身,但受过高等教育的郑昕波却认为自己是理论派教练。从事管理工作后,他观察问题的视角更加宏观,愈发觉得加强青少年运动员文化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坚信体教结合是我国竞技体育的未来发展之路。“推进体教结合纵深发展,促进体育后备人才全面成长,既是提升业余训练科学水平的主要工作抓手,也是保障我国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具体措施。”在2012年召开的全国运动员文化教育和保障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徐汇区教育局副局长沈建华介绍了徐汇区少体校极富特色的体教结合模式——“位育模式”,得到了与会人员的高度评价。现在,“位育模式”俨然成为徐汇区少体校的一张名片,向全国传递着这所体校的影响力。

“徐汇区少体校历来重视体育和教育的融合发展,围绕区域优质教育和体育资源高度整合的工作目标,进行了持续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位育模式’是我们几代徐汇体育人积极求变、不断创新的结果。”20世纪90年代,徐汇区少体校依托姚屯湾训练基地,引入上海市淮海中学的师资,探索体育、教育合作办学模式,初步形成了以信息交流、资源共享为特征的体教联合模式。后因训练基地被征用,招生、教学及训练工作受到影响,被迫于1998年撤销,学生的业余训练则采取“走训”方式。“走训”模式无法在时间上保证训练量和训练强度,使运动员的竞技水平很难有较大提高,导致“学训矛盾”突出。为此,徐汇区少体校前任领导通过与文化学校合作办学,把运动队引入文化学校。这种校办运动队的模式化解了“走训”模式的一些不足,但对于促进后备人才业余训练和文化教育的均衡发展、有效管理教练员和教师队伍等仍处于探索阶段。

2002年,上海市徐汇区出台《体教结合工作3年计划》,重点探索体育行政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联合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工作模式。2004年2月,在徐汇区少体校的基础上建立徐汇位育体校(承担文化教学职能),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的体教结合紧密型管理模式,使徐汇区少体校成为一所集体育训练资源和教育教学资源于一体的综合性体育特色学校。对学生采用集中训练、集中学习、集中住宿的“三集中”管理方式,将竞技训练和文化教育融为一体,逐步形成统一、高效的体教结合管理平台、操作平台和实践平台。在持续深化办学办训模式、不断挖掘体教结合工作内涵的背景下,徐汇区少体校教练员和老师的观念也在发生着变化。一是工作目标有侧重。体教结合工作由过去侧重于体育后备人才的输送和培养,转变为促进体育特长生、体育后备人才的全面成长。二是工作要求有提升。对运动员的培养由过去强调体育训练和考核,转变为体育和教育相互融合、体教资源的优化配置。三是合作模式有深化。通过积极融入区域教育环境,参与区域教育体系,既全面完成了规定的教学内容,也实现了“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思想道德建设目标。郑昕波告诉记者,2005年至今,徐汇区少体校已连续3届被评为“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2012年更被列为“复评免检单位”;同时,被上海市教委评为“2006—2011年体教结合先进集体”。

完善机制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2004年以前,徐汇区少体校各项制度还不健全,部分教练员和教师工作态度散漫,致使学生的训练效益和学习成绩都大打折扣。如何尽快完善相关规章制度,进而确保训练实效,成为所有关心徐汇区少体校发展的人思考的问题。恰在此时,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的创建给了徐汇区少体校一个很好的抓手。“学校以创建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为依托,不断推进管理机制建设和教学模式创新,逐步完善学校各项制度,促进教练员和教师队伍形成叠加效应,有效营造出后备人才业余训练和教育教学“1+1>2”的工作格局。通过在全校推行常规管理制度化,逐步实现‘制度管人、制度管事、制度管训’。”郑昕波认为,“位育模式”之所以能在全国产生较大的反响,关键在于推出了一套富有鲜明体育特色、适合体校学生特点的“4项管理机制”。一是德育领先的“双育机制”。深化“课堂育人,操场育人;教学育人,训练育人”的培养机制,让教练和老师始终以育人为首要培养目标,有效化解了学生运动员自控能力弱、行为规范差的问题。二是紧密联动的“双跟机制”。落实教师进训练场跟训、教练员进教室跟课机制,既促进了教师和教练员的换位思考与工作认同,又能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了解和指导。三是双向激励机制。针对体校办学的性质和学生特点,通过以奖促训、以奖促教、以奖促学,激发教练员、文化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四是责任共担机制。教练员和教师共同承担运动员的管理和教育任务,运动员的文化成绩或体育成绩有所下降,教练员和教师要共担责任,切实强化教练员和教师的责任意识,解决运动员行为习惯差、文化成绩弱、训练时间少等业余训练瓶颈问题。

在实践过程中,徐汇区少体校集思广益,不断丰富管理机制的内涵,随后又提出体教结合“4项激励机制”,即“学生双优奖”“优秀班主任奖”“教学质量监控奖”“体教结合先进个人奖”,作为“4项管理机制”的有效补充。从考核机制、奖励制度上,进一步凸显资源共享、绩效捆绑的“位育模式”理念。随着徐汇区少体校和位育体校一体化进程的推进,郑昕波带领大家不断探索体教结合新的发展模式。在借鉴其他体校先进做法的基础上,大胆创新,近两年又逐步推出教师协同教练员下基层选材招生、教练员参加学生家长会、教师教学能力评估、教师业训成果奖励等机制,深入推动学校体育和教育资源从结合迈向融合。

此外,为激发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徐汇区少体校以量化计分的形式对每位教职工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与绩效工资直接挂钩。为保障公平,充分考虑各教研组、年级组的实际情况,根据历年平均指标制订一套切实可行的新制度。为杜绝教职工迟到早退现象,郑昕波引进一套电子签到设备,效果立竿见影。实施仅半年,一位几乎天天迟到的教练员被辞退。“电子设备是不会说谎的,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作为一名教练员,如果心不在训练场上,那么他就应该离开这个岗位。”针对运动员活泼好动的特点,对课堂纪律、训练纪律、食堂用餐秩序、课外活动纪律、早晚自习等进行监督,将运动员学习习惯、行为习惯的培养融入日常生活中。

“体校不仅是体育训练场所,更是培育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地方,这一社会属性必须强化。”

重视培训

在运动训练中,教练员处于核心地位,其理论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运动员的未来发展。从运动员到教练员,角色的转换带给郑昕波最大的感触就是相关基础理论知识的欠缺。“教练员是个复合型的职业,优秀教练员必须具备各方面的知识。很难想象,一名不懂解剖学、教育学、生理学、心理学、生物化学的教练员能带出高水平运动员。当前,我国很多教练员尤其是从职业运动员转行而来的教练员,最缺乏的就是基础体育理论知识。”尽管已连续3届被评为“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但郑昕波仍有遗憾,因为徐汇区少体校教练员的学历仍未达到“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的相关要求。对此,郑昕波积极采取措施:对于年龄较大的教练员,鼓励其参加各种培训班,了解世界体坛最新的理论知识和训练方法,进而对自己的训练进行反思,培训费由学校划拨;对于年轻教练员,除了让其参加相关培训班外,还要求其到上海体育学院、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进行深造,一旦顺利毕业,学费和教材费都由学校承担。“教练员是体校最宝贵的资源,教练员能力的提高就是体校办学实力的增强。我希望徐汇区少体校的每一名教练员都成为理论型的业务骨干。”现在,徐汇区少体校训练科的正、副科长都是在读硕士研究生,这与郑昕波长期以来的灌输和要求密不可分。

运动训练是个长期的过程,优异运动成绩也非一朝一夕就能获得。徐汇区少体校依托科研指导训练,通过网络化、智能化管理模式,建立体育后备人才库。创建学校信息管理系统,对学生基本情况、教练员信息、运动员每年2次的科研测试数据、大纲考核成绩、文化成绩和运动员输送情况等进行详细的记录,跟踪运动员的成长轨迹,为后备人才的科学训练和培养提供依据。在此过程中,教练员和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截至目前,徐汇区少体校共有14位教师参与了国家级科研课题《体校德育工作的实践与研究》,并荣获一、二等奖,学校也因此被授予“国家教科研先进单位”称号。郑昕波介绍,围绕持续提升训练和教学效果的目标,徐汇区少体校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切实做好3项工作:一是扎实做好教练员、教师的培训;二是积极做好优秀教练员和教师的宣传;三是稳步做好年轻教练员和教师的培养。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徐汇区少体校秉承“致力于培养既有较高体育运动技能,又有良好文化素质的体育后备人才”的办学宗旨,在近60年的发展中不辍探索、大胆创新,走出了一条颇具中国特色的“体教结合”之路。谈及学校的下一步发展,郑昕波略加思索:“为国家培养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是我们的永恒追求,同时,为社会输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也是我们的主要目标。体校不仅是体育训练场所,更是培育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地方,这一社会属性必须强化。接下来我们会一步一个脚印,扎实推进“体教结合”的纵深发展,使其更加符合我国国情且充满活力,争取把徐汇区体校建设成为一所有文化内涵的体育运动学校,为我国从竞技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作出贡献。”

Seeking Development by Combination of Sports and Education — An Interview with ZHENG Xinbo, the Principal of Shanghai Xuhui District Youth Sports School

· JI Hai

猜你喜欢
体教结合徐汇区体教
上海市徐汇区枫林街道做好“加减乘除”法持续开展文明提升巩固行动
上海市徐汇区田林第四小学四(2)海燕中队
体教融合:青少年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协同治理
中国特色体教融合发展思考——对《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意见》的诠释
中国体教融合推进的现实困境与应对策略
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教融合的现实困境与发展诉求
徐汇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暑期系列培训落下帷幕
徐汇区凌云社区举办科学育儿亲子活动
体教结合“一条龙式服务”模式探索
发展校园足球现存主要问题及改进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