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利率市场化过程中的银行资产管理业务转型

2014-06-04 18:12韩芳
银行家 2014年5期
关键词:市场化银行业利率

韩芳

由于利率的形成机制是在利率市场化改革后由市场供求决定,市场利率的波动幅度和频率大大提高,对于经营资金和信用的商业银行来说,其盈利模式、业务范围和风险防范等方面易受到一定的威胁。

在美国利率市场化初期,商业银行资金成本明显上升,并且不可避免地遭遇到存贷利差缩小的冲击。出现很多商业银行经营环境恶化、业绩下滑的现象,中小银行出现倒闭的情况。随着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推进,金融创新增加、金融市场深化,美国银行业采取了改变不利局面的应对措施,适时调整业务结构,加大中间业务发展力度,尤其是大力发展资产管理业务。资产管理业务在银行业自身的转型契机下,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丰富服务手段,在转型中脱颖而出成为中间业务收入来源的中流砥柱,迅速发展壮大。

美国商业银行的资产管理业务由于通过调整业务结构、增强业务创新等手段,培育出适应市场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因而,美国银行业在利率市场化的冲击下不仅没有受到市场变化而削弱,反而更具盈利能力。

利率型资管产品的创新

依循美国经验,在整个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商业银行通过许多方法创新出一系列的利率型资产管理产品,这些产品的创新使得商业银行资产管理业务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和壮大,并且一步步走向成熟。美国这些资产管理产品的创新,不仅在美国取得了极大的成功,甚至在后来各国的利率市场化过程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借鉴和传播。

在20世纪60年代面对利率管制时,美国银行业设计出了大量的与存款相关的产品,包括:大额可转让存单(CDs)、可转让支付命令账户(NOW Account)、自动转账服务(ATS)和货币市场存款账户(MMDA)等来吸引储户。产品丰富后,由于利率管制的逐渐放开,市场利率变得难以预测,利率风险问题逐渐引起重视,投资者自身也对风险和收益的组合提出更高的要求,简单的利率产品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进而出现了利率期货、利率互换和利率期权等衍生产品、多种债券类产品和资产证券化的产品。

美国商业银行利率型资产管理产品的创新,是商业银行为了适应市场上利率波动性的需要所进行的改革和创新,是为了满足投资者对投资的风险和收益组合越来越高要求的创新,极大地繁荣了商业银行的资产管理业务。总而言之,美国的利率型资管产品的特点特别突出、十分具有代表性,之后各国的利率市场化中商业银行都纷纷进行借鉴和效仿。

资产配置的转变

对于商业银行,资产管理业务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将受托的资产进行合理的投资配置,在保证资金流动性和安全性的前提下,使得委托人能够获取最大的盈利性目标。

美国商业银行资产管理业务中委托资产的配置是随着政策和法规的变化来调整和变化的。自1961年美联储批准花旗银行发行大额存单开始,银行业开始涉足之前严格限制从事的证券业务。70年代后,即利率市场化前夕,美国银行业已大量从事经营长期贷款、不动产贷款和证券的经纪业务,同时也允许其控股公司经营保险业务。1980年到1986年间,美国通过的《1980年存款机构放松管制与货币控制法案》对经营方面的不合理限制条款变通处理,给银行业更多自由空间开展业务。直至20世纪90年代,美国又渐次通过有关放宽银行业务范围的法案。

在利率市场化之前,资产配置主要包括贷款类和债券类产品,一部分资金通过一定的产品设计形式从商业银行贷出去;一部分资金向公开市场投资,主要是对联邦政府债券、州和地方政府债券、公司债券和其他的有价证券的投资。随着市场创新和监管放松,资管业务可投资的产品面变得宽泛,以证券化的形式投资于债券市场使得资产配置变得多种多样,另一种就是委托资产投资于跟利率挂钩的衍生品市场。

将委托资产投资于衍生品市场,一方面由于利率风险的增加,另一方面因为衍生品市场流动性较强,交易成本较低还具有杠杆性等优势,同时产品种类多样性,可以做到资产配置的多元化。利率市场化后,商业银行资产管理业务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是衍生品的蓬勃所带来的。表1显示了利率市场化完成后期90年代美国商业银行资产总量和衍生品头寸增长的对比关系。

利率市场化以后,将缺乏流动性和具有风险的资产以证券化的形式投资于债券市场,成为资产管理业务配置资产的另一个比较显著的趋势。这种方式,使得投资者不仅能够获得稳定报酬,还能降低投资的风险,委托资产能够达到预期收益效果。所以,资产证券化的应运而生拓宽了资管业务的投资渠道,配置资产更加灵活,商业银行资产管理业务不断成熟(见图1)。

商业银行资产管理业务的委托资产能否进行有效的配置,决定了商业银行资产管理业务能否繁荣发展。资产配置的范围越广泛,配置资产投向的市场越完善,商业银行资产管理业务才能越往良性的方向发展,才能更加成熟和完善。

营销手段的变化

美国利率市场化带来的是美国整个金融市场环境的变化,而随着经济和金融发展到一定的阶段,环境的变化会对金融机构服务内容提出新的要求。商业银行要完成整个资产管理业务必须将资产管理产品销售出去,这是资管业务必不可少的环节。所以利率改革的大背景下,商业银行资产管理业务的销售也应顺应整个银行业经营转变的步调,适时做出改变。

概览美国商业银行资产管理业务的销售发展情况,可发现美国银行业在80年代的经营改革过程中,积极开展资产管理类产品的销售业务。业务战略调整和服务理念转换都对以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服务”的观念更加强化。美国金融自由化过程中,监管放松导致市场上业务壁垒逐渐被打破,金融机构的竞争更加激烈。商业银行意识到银行业的优越性已经不复存在,在金融市场上必须把自身当作普通的企业来考虑生存和发展问题。因此,商业银行为顺应时代趋势逐渐将销售方针定位为“客户至上”,整个银行业也向“金融服务企业”转变,资产管理业务随之向“服务的理念”和“营销的理念”转变。首先,业务的开展以客户资产增值为核心。包括:从客户定位,到品牌管理、渠道营销战略,然后了解需求的多维度客户细分,根据不同客户对象提供不同的咨询和资产配置服务,最后完成业务后跟踪反馈和长期维护客户关系。其次,做到服务全能。业务的开展能够使同一个客户的不同的金融服务要求同时得到满足,资产管理业务的流程和组织构成是根据客户的需求来设置的。endprint

营销信息技术变革。营销技术变革主要是指,在开展资产管理业务当中,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在客户开发和风险管理以及深化对客户服务的深度和广度等方面变革。例如:对客户信息的分析是针对每一个客户具体的金融服务需求的分析,从中发现具有价值的客户来获得更好的经营效率和经营收益。这些更新换代的技术使得资产管理业务更具有效率,资产管理业务的开展更具便捷性。商业银行资产管理业务能够良好的开展离不开强大的销售渠道和销售队伍。美国银行业通过转型加强营销团队建设,在资管业务的营销上全面提升理念、转变服务职能,构建起强大的直销系统。

银行业的整合和并购

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商业银行业的竞争急速的加剧,面临的不仅仅是内部整合还有同业之间的并购和重组。根据FDIC的统计显示,1980年到1985年间美国商业银行的并购活动每年都维持在100?300多起的水平,利率市场化后的1987年更是达到顶峰649起。在美国利率市场化这段时间内商业银行的数量急剧的下降,一方面是一些中小银行面临危机破产导致的,另一方面则是大规模的并购使得商业银行集中度提高。

美国商业银行的并购重组可以概括为三种主要的模式:第一种是超级金融集团模式,典型的是花旗银行与旅行者集团的全能业务型合并,主要致力于打造面向客户的综合金融服务的“金融超市”;第二种是发展成为美国国内的全国性大型银行的模式,类似于美洲银行和费城国民银行的合并;第三种是在地区范围内发展的模式,例如美国第一银行和第一芝加哥银行的合并。

通过各种大小型商业银行的不断整合和并购,美国银行业的集中度不断上升,并呈现多元化的格局,经营竞争出现明显差异化的趋势;银行业内商业银行之间的整合,使得资源的优势更加集中,整合后银行业务之间的优劣互补。在这种背景下,商业银行想要差异化经营,就必须不断拓宽其业务经营的范围,从中间业务入手尤其是从具备巨大发展空间的资产管理业务入手,对其具有战略性意义。

事实也证明,整合之后的美国银行业遭受的冲击和挑战因行业的快速整合与商业银行自身的创新得到了缓解和调整,在利率市场化之后的几年里,银行业的盈利能力较利率市场化之前有了大幅度提升。

总结

在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中,美国商业银行的资产管理业务实现了成功的转型,在利率型资管产品的创新、资产配置及投资的转变、业务营销手段的变革和银行业的整合及并购等方面都取得了很突出的成绩。正是在这四个方面突破性的创新和变革,美国商业银行资产管理业务在利率市场化后取得了快速的发展。

资产管理业务作为国际金融机构发展最快、获利最丰的业务一直是伴随着金融市场的需求和同业相互竞争而发生改变,这是业务自身发展规律所决定的,也是其适应金融市场的变革,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的必然选择。

通过对美国商业银行资产管理业务转型的总结梳理,我们发现美国的转型让我们对国际上商业银行资产管理业务应对利率市场化的措施和状况略见一斑,因此美国的转型有着重要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endprint

猜你喜欢
市场化银行业利率
全球银行业AI的商业价值将创新高
银保监会上半年开出14.3亿元罚单
货币市场利率走势图
货币市场利率走势图
浅议农村资产评估体系的构建
互联网+背景下的黄梅戏市场化运作模式研究
给银行业打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