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剑
施豆三碗,18岁村姑救人于危难之间
这是一个发生在半个世纪前的故事。
陈怀军老人今年73岁,家住河南省登封市大金店镇金西村。1962年的中国,刚经历了3年自然灾害。那个饥荒年代,家家户户都填不饱肚子,陈怀军全家也不例外。当时的陈怀军才22岁,虽然他在当地合作社上班,但家里也是上顿不接下顿。
没办法,陈怀军便和当家的嫂子背着几卷自己家织的土布出来逃荒。背的那些土布不是卖的,而是希望为全家换些粮食糊口。他们坐着省里特批运灾民的闷罐列车,在安徽的一个小车站下了车,沿着村路换粮食,但处处碰壁,没有换到一斤口粮。
不知不觉,两人来到了安徽省宿州市砀山县李庄镇夏庄村。陈怀军清晰地记得,那天是1962年的农历三月初十中午,在夏庄村,饥饿难耐的他们形如乞丐,敲开了一家大门,开门的正是18岁的夏淑梅。
夏淑梅正在院子里做家務,见有生人,二话不说,就将两人招呼进屋。得知他们是远道而来用布换口粮的,善良的夏淑梅不仅换了布,还热情地熬了一锅红薯粥,让他们吃了一顿久违的饱饭。接着,夏淑梅还号召全村的人到她家,拿着红薯干、红薯面来换叔嫂俩的布。很快,在夏淑梅的召集下,所有的土布都被乡亲们换走了,换来70多斤口粮。
让陈怀军没想到的是,临走时,夏淑梅还拿出一个粗瓷大碗,从自家剩粮不多的粮缸里舀了满满的3碗黄豆,倒进了他们的布袋中。陈怀军很清楚,夏淑梅家也不富裕,她没经过家人的同意,就自作主张实施了一场善举。
当时,吃黄豆就像现在吃香油一样,就是那些口粮和3碗黄豆,挽救了陈怀军全家人的命。
河南登封。家中已断粮多日,陈怀军将那些口粮和黄豆带回家。看到金灿灿的豆子,陈怀军的母亲再三嘱咐说,这辈子也不能忘记人家的大恩大德。她还把黄豆磨成豆面,掺上地瓜面和野菜蒸了很多“窝窝”,全家人因此平安地度过了那个青黄不接的季节。有了那些口粮,陈怀军的父母也得以康复。
“这辈子不能忘记人家姑娘的大恩大德!”陈怀军的母亲一直念叨着这句话,说日子好了,一定要向恩人当面致谢,这也成了老人临终前的心愿。1999年,陈怀军的母亲在去世前把儿子叫到面前,说做人不能忘恩,嘱托陈怀军今后一定要找到当年的恩人,当面谢谢人家。
寻找51年,费尽周折联系上恩人
当年,在夏淑梅家吃饭时,陈怀军得知夏淑梅的大姐快要生孩子了,在当地买不到红糖。陈怀军说自己在合作社上班,满口答应回家后一定邮寄一些红糖来。其实夏淑梅当时并未抱太大希望,她觉得,一来路远邮寄不便,二来在那个计划供应的年代,红糖也是稀有食品。没想到一个月后,她竟然收到了陈怀军寄来的两斤红糖。夏淑梅非常高兴,还给陈怀军写了一封信表达感激之情。
这以后,由于生活忙碌,他们失去了联系。虽然陈怀军一直心存感激,但是再也没有夏淑梅的音信。陈怀军曾按寄过东西的地址写过信,但被退了回来;给当地相关部门打电话,也查不到夏淑梅。为了完成老母亲的遗愿,陈怀军寻找恩人的愿望日益强烈。
1999年和2012年,陈怀军两赴安徽寻找,天不遂人愿,两次奔波都没有打听到有关夏淑梅的任何消息。陈怀军不想放弃,可是,夏淑梅到底去哪儿了?
原来,1985年,夏淑梅因为丈夫工作调动,随丈夫去了河北沧州安家。夏淑梅的哥哥、弟弟都在外地工作,姐妹出嫁后都不住在原来的村庄。老家已经无人居住。但这些陈怀军都不知道,他只知道,在任何时候,做人都要有一颗善良的心。
2013年3月23日。不死心的陈怀军再次千里迢迢,只身来到安徽省砀山县。费尽周折来到夏庄村打听。幸运的是,这一次,陈怀军终于找到了一位了解夏家情况的老者。老者告诉他,夏淑梅已经搬到了河北沧州去居住,但她的姐姐住在离夏庄两里地的王庄。陈怀军又找到了王庄,终于找到了夏淑梅的大姐,由此得到了夏淑梅的电话等信息。
当天,当着陈怀军的面,大姐拨打了夏淑梅的电话,联系上了身在河北沧州的妹妹。可电话那边的夏淑梅早已记不清陈怀军是谁了,但她还记得当年3碗黄豆的事儿。此时,电话这端的陈怀军早已是泣不成声:“恩人呀,我可找到你啦!”
电话中,两位老人互道珍重,表示以后不能再失去联系。陈怀军在电话中对夏淑梅说:“我最大的愿望就是一定要在有生之年向你当面致谢,以完成母亲的嘱托!”
千里奔走,51年后当面谢恩人
2013年4月15日,73岁的老人陈怀军背着红薯叶等河南特产,经过10多个小时的颠簸。终于赶到了沧州火车站。
此时,夏淑梅一家人早已在出站口等候多时。陈怀军一把紧紧握住了夏淑梅的双手。话未出口泪先流。原本在腹中酝酿已久的感恩话语一时竟无法说出。他只是双唇颤抖着,从嘴里挤出几个发自肺腑的字:“恩人呀,我总算找到你啦!”
“陈大哥!”两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双手紧紧握在了一起。千言万语涌上心头,又无从说起,所有的感恩和激动都汇聚在相握的手中。
夏淑梅老人说:“这事儿我早都忘了。陈大哥可真是个有心人,从河南找到安徽,又从安徽找到河北,像大海捞针一样,费尽周折来找我。”
说起往事,夏淑梅感慨万千。她回忆说:“其实,我这个人小时候挺直爽的,见了比我难的人就想帮帮。那个年代,家家户户的粮食都不够吃,我家也挺困难,要盐没盐,要油没油,一年分一点黄豆,都用来做成菜吃了。见到陈大哥他们时,觉得怪可怜的。听说他家困难,我就舀了3碗黄豆给他们。说实话,我家缸里的黄豆被舀走了一半。当天娘回家后,我只说了换布的事儿,只字未提送黄豆。那几天,我最担心娘查看盛粮食的缸子,结果她没有发觉。这件事我一直没和任何人提起,直到娘去世。”
“想想50多年了,一见面都是眼泪啊,现在心里这块石头总算落地了……”陈怀军再三感叹。
(摘自《老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