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静
摘 要:计算机学科是一门很特别、很实用的学科。为了教好这门课程,任课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切实做到将“要学生学”变为“学生要学”,让学生不断创新,自主学习。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兴趣;因材施教;创新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只有对某个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才会积极主动地去寻找解决的办法,进而主动获取与课程有关的知识,因此在计算机课程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无疑是教师的首当其冲的重要任务。但值得注意的是,想要激发学生短时间的学习兴趣或许并不难,更难的是教师如何维持学生的长久学习兴趣,真正地将“要学生学”变为“学生要学”,这样才能让学生不断创新,自主学习。所以,教师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抓住初中学生具有强烈好奇心的心理特点,授课时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来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索问题。也就是说教师将课程教学内容蕴含在设置的任务中,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进行学习。通过这样一个个有趣的完成任务的过程,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让学生很轻松地建构出本学科的知识框架,更为重要的是这样的过程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计算机学习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探索、合作、创新的学习意识。
二、百看不如一练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但计算机知识的掌握却是“百看不如一练”。中学计算机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学时如果采用传统的纸上谈兵的教学方法,很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而盲目地上机练习也难以保证学习效率。所以,当教师通过对本课知识的讲解和演示,让学生对新学内容已经有了初步理解的时候,要让学生把这一个还很模糊的概念转变成自己思维中固有的知识或者清晰的认识;要让学生对新学的没吃透的知识逐渐吃透,最最关键的就是让学生自己去动手,亲手去把理论运用到实践上机操作中去,通过实践进一步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去创造属于自己的学习成果。因此,在备课时,每节课我一般只安排15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讲解、演示,剩余的时间则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让学生通过完成教师课前设置的任务,努力去动手实践。有的学生在教师讲解时感觉听得像雾里看花,似懂非懂,但是自己上机动手一操作,所有的问题就烟消云散、迎刃而解了。这样,每堂课学习的知识学生都能通过实践得到巩固,达到熟练掌握,既缩短了教学时间,又提高了教学效率,何乐而不为呢!
三、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俗话说:“寸有所长,尺有所短。”所以,学生之间必然存在差异性,这很正常。教育家韩凤珍说过:“难教育的孩子,都是失去自尊心的孩子;所有好教育的孩子,都是具有强烈自尊心的孩子。教育者就是要千方百计地保护孩子最宝贵的东西——自尊心。”所以,在日常教学中,我采用了因材施教、分层教学的方法。
首先,给优秀的学生以雄心。优秀的学生有着扎实的基本功,有着聪明的头脑,还有自己独到的学习方法,基于这些优越的条件,我要求优秀学生拥有的是雄心壮志,让他们明白“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从而定下更高的目标,走得更远。其次,给中等的学生以信心。中等生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因而好多同学本着“知足常乐”的思想也就乐于呆在这个位置,平平懒散而过,消极对待自己的学习。针对这种情况,我给中等生的是信心,时时鼓励他们通过自己努力赶超优秀生,让他们明白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的道理,因而好多学生恢复了信心,迎头直上,扩大了优秀学生的队伍。第三,给学困生以上进心。在优秀教师的眼里,应该没有“差学生”,只有学习困难的学生。我们应该尊重这类学生。努力激发他们的上进心,让他们知道“我并不比别人差”“我还有优于别人的长处”。只有这样,这些所谓的差生找到了一点学习的乐趣,也就增加了一点学习的劲头了。
四、特色考试,学以致用
对于初中计算机课程,学习成绩不能光凭借一纸试卷成绩或一次上机成绩对学生学习状况盖棺定论,这样的话很容易扼杀学生在以后对这门课程的求知欲和兴趣,不会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所以,在初中计算机考试时,教师应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本学期所学本学科知识,让学生自己构思,或者小组合作,创作一份自己的作业作品,这样既可以考查学生对本学科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实际动手能力,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创造能力,一举两得!
总之,计算机学科是一门新兴的、发展迅速的学科,在教学中我们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切实做到将“要学生学”变为“学生要学”,让学生不断创新,自主学习。同时,教学是一门高深艺术,还需要我们每一个计算机教师共同努力探究,以培养更多的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商贵宾.浅谈初中计算机教学[J].学周刊,2012(14).
[2]王从秋.初中计算机课程的教学[J].成功,2012(18).
(甘肃省陇西县菜子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