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材角度谈职校语文课上的人性教育

2014-06-04 15:19胡春群
职业·中旬 2014年4期
关键词:语文教学文学

胡春群

摘 要:职校教师应充分认识到人性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感。作为语文教师,应立足于现有教材,深刻挖掘作品的丰富内涵,运用文学的感染性,努力唤醒学生真善美的人性本质,从而培养学生成为具有良好个人素养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有用人才。

关键词:语文教学 文学 人性教育

文学即是“人学”,这是每个爱好文学的人熟知的一句话,它深刻地阐明了文学本身的精髓和要旨。作为一名职业学校的语文教育工作者,肩负着传承社会主流审美意识的重任,更担负着塑造学生理想人格的重要职责。为了完成时代赋予的这一崇高责任和神圣使命,教师该如何把教材中的文学作品和人性教育结合起来,艺术地教会学生用正确健康的思想来看待世界、看待社会、看待自身,从而把学生培养成具有优秀技术能力和良好人生观、价值观的双优人才呢?

一、充分认识人性教育的重要性

职业教育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是职业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曾经看到过一个故事,给了笔者很深的启示:在美国有一位中学校长,他是二战时期集中营的幸存者。他在新学年的第一天,给全校教师写了一封信。信里没有给教师下达分数指标,也没有指点教师授课技巧。而是恳切地写道:“亲爱的老师,我是集中营的生还者,我亲眼看到人类所不应当见的情景——毒气室由学有专长的工程师建造;儿童由学识渊博的医生毒死;幼儿被训练有素的护士杀害;妇女和儿童被受过高中或大学教育的人们枪杀。看到这一切,我怀疑,教育究竟是为了什么?我的请求是,请你们帮助学生成为具有人性的人。你们的努力绝不应当被用于制造学识渊博的怪物、多才多艺的变态狂、受到高等教育的屠夫。只有能使我们的孩子具有人性的情况下,读写算的能力才有价值。”

和平时期,我们绝大多数的教师都不会有这位校长这样惨痛的经历。因此我们对教育过程中的人性教育的重要性,也就没有这样深刻的体会。人们也一直在说,要重视学生的人性教育,但是实际教育过程中,“分数优先,技能优先”还是充斥着我们的校园。因为我们没有类似这位校长这样的切肤之痛,所以我们也就不会有这样重视人性教育的紧迫感。

再看看前一段时间发生的几起新闻事件吧。一是复旦大学医学院的研究生林某,因生活琐事,心存不满,投毒杀害同寝室同学。林某学习成绩优秀,本该是受人尊敬的白衣天使,谁都不会把他和杀人恶魔联系在一起。事发后,我们听到最多的就是“不理解,不相信”。实际上我们在疑惑错愕的同时,至少可以很清楚地剖析出一点:那就是“善待生命”的人性教育的缺失。

再就是重庆一名年仅12岁的女童,在电梯里摔打一名幼儿,并将其从高楼摔下、致其重伤的事件。事发后,很多愤怒的群众都把这名肇事的女童称为“魔鬼”,并要求警方进行严厉的查处,实际上我们不要忽略了,这名“魔鬼”还是一个未成年人。笔者感觉到,这个事件该引起我们深思的不是事情本身的恶劣性质,而是如此暴力行径的成因。作为一个少不更事的未成年人,犯下如此恶行,我们不禁要问,她受到的是什么样的教育呢,谁泯灭了这个孩子人性中本应该有的善良和宽容之心呢。

这些触目惊心的事件,对于我们教育工作者来说,是足够震撼的。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端正态度,不提高重视人性教育的紧迫感呢?切切实实建立起人性教育比智力教育更重要的观念,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始终贯彻好这一教育的宗旨,正是当务之急。

二、职校学生的心理特点

从职业学校的学生情况来看,重视人性教育更是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一方面职校学生大都来自社会较不富裕的家庭,来自单亲家庭的比例也很高。家长自身素质普遍偏低,更需要整日为生计奔波。所以对孩子要么疏于管理,要么简单粗暴。从这几年的情况来看,学生属于新居民家庭的数量也与日俱增。很多孩子都常年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见不到父母的面。这样的家庭显然缺乏感情的交流,父母的教育与关爱也远远不足。另一方面职校学生经过中考的洗礼,是以一个“失败者”的身份定位进入学校的。很多学生内心深处是有着很强的挫败感的,往往表现出怀疑前途、仇视社会、自暴自弃。

凡此種种,还不能够让我们感到足够的震惊吗?职业教育工作者唤醒学生的美好人性,培养学生善良和同情、正直和真诚、宽容和感恩等优秀品质,正是自己职责之所在。

三、运用文学的感染性对学生进行艺术的人性教育

我们打开语文教科书,犹如走进了一个丰富的世界,编者们为学生精心准备了古今中外各色优秀作品,为教师创造了很好的人性教育的素材。而教师在利用教科书中的优秀作品进行艺术的人性教育时,要侧重于学生的体会和感受,侧重于潜移默化,侧重于“唤醒”。

《孟子》曰:“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同情、善良是人性中最为重要也是最温暖和闪光的特点。在学习《一碗清汤荞麦面》的时候,学生往往会被一家三口努力奋斗的精神所感动,但忽视了其中老板夫妇身上具有的极为可贵的同情和善良。正是他们温暖的同情和真诚婉转的帮助,给了母子三人很强的尊严感,给了他们更多生的勇气。在这个社会上,缺少的正是这种来自人性深处本能的同情和怜悯,取而代之的常常是冰冷和漠视。教会学生用善良温暖的心去对待他人,无疑是为这个社会增加一股暖流,让这个世界多一点春的希望。

而这样的同情和善良我们不仅应该用在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中,还应该惠及到自然和动物身上。《藏羚羊的跪拜》和《离太阳最近的树》就是非常好的教育素材,它让我们看到人类的无知、自私与残忍。当学生们充分阅读完课文之后,一定会情不自禁地生出许多悲悯和感慨。教师就应该在这个时候因势利导,让学生从内心深处体会到:我们绝不仅仅需要与人共处,同样需要与自然共处,将“人之初,性本善”中的“善”性,充分挖掘出来,并将其上升到一个理性的高度,把情感和理性恰到好处地结合起来,克服内心的自私与残忍,真正做到以悲悯之心及万物。

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有两句格言:“笑和让别人笑”“思考和让别人思考”。这样的胸襟是什么?是宽容。他还在死后留下这样的遗言:“宽容是什么?它是人性的特点。让我们相互原谅彼此的愚蠢吧,这是自然的第一法则。”当我们学到《小提琴的力量》这一课的时候,我们便更能深刻地体会这位哲人的话,宽容和爱居然可以让他人获得重生!这是多么伟大的人性的力量!对一个陌生的人,而且是一个小偷尚能如此宽容和尊重,那么,在同学之间、家人之间,还有什么理由斤斤计较,还有什么理由为一句话、一点小小的利益而剑拔弩张呢?同时,在这篇课文里,我们还看到了知耻而后勇的绝好例子,曾是小偷的两个孩子在爱的感召下成了优秀的小提琴手。这是多么好的榜样,多么激励人的故事。戴圣编纂的《礼记·中庸》中,子曰:“好学近乎智,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我们的学生可能很难将自己修炼得那么完美,但是我们希望学生多少能在这样温暖的故事里,在这样成功的榜样之下学到知耻而改正、而后图强的勇气和精神。而当我们上课时看到学生们眼睛里感动的光芒,听到学生能正确地阐述对人物的理解时,心中还是充满希望的。

人性中有善,也有恶,有美好的,也有丑陋的。教会学生摒弃丑陋的,学习美好的,也是我们在语文课堂上的责任之一。所以,用一下比较的方式,可以让学生更清楚地分辨善恶、美丑。学生学过莫泊桑的《项链》,也学过《诗经》中的《静女》。玛蒂尔德对奢华生活的病态追求和虚荣所带来的不幸结局带给了我们无限的感慨和悲哀,而《静女》中男女主人公对纯真爱情的追求和不计物质生活的洁净内心,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不为物质所束缚的人性的美好与光彩。通过这样的比较,学生们自然会感受到什么叫做真善美,什么是我们本性中美好的东西。当他们面对人世的纷纷扰扰时,也许就会多一份抵御的能力。这也是我们做教师深深期许的。

唐诗宋词是我们祖国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学习这样的作品,是对我们人性中美好情感的升华和荡涤。在语文课堂上,我们可以利用古人千古传颂的佳篇,教会学生“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气与豁达,教会他们“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自信与洒脱。而李清照《一剪梅》中“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柔情与忧伤,又能拨动学生心中敏感而美好的心弦,讓他们体会到爱情的甜美与苦涩。辛弃疾《元夕》中刻画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那位高洁孤傲的女性形象又给了学生纯净优美的想象。

语文教材中一篇篇华美或者质朴的篇章,犹如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或高尚或卑微,或明亮或黯淡。但每一个都可以给学生以深刻的人性教育,让我们的学生学到做人的真谛,从而完善孩子们的品德,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

四、小结

所谓人性,简单地说就是人的本性。人性中有善的花朵,也有恶的魔鬼。语文教师要努力把人类追求“真善美”的天性,从我们学生的内心里呼唤出来,使之成为学生一生受用不尽的精神财富。这样的努力有益于学生个人,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类的文明。

东方古语云:“积行成习,积习成性,积性成命”。西方也有名言:“播下一个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人性教育的目的也正在于此。只有通过我们教师的不断努力,才能最终塑造出具有理想人格品质的优秀学生。

(作者单位:嘉兴技师学院)

猜你喜欢
语文教学文学
我们需要文学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对“文学自觉”讨论的反思
高年级古诗词教学艺术之我见
精心设计:培养语文兴趣的土壤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
文学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