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荣海
摘 要:语文课是职校的文化基础课。教师要想让学生静心听课,乐于接受知识,就必须在努力钻研教材的同时,研究学生动态,关注他们所学的专业。笔者结合平时的教學,探讨职专语文教学的创新策略,即加强职业道德理念教育,将文化知识和职业技术紧密联系,课堂表现形式丰富多彩,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欲望。
关键词:职业道德 语言文化 知识渗透 教学艺术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这句经典又精辟的话已经在教育界广为流传,交口称誉。老师们也努力实践着,但在实际操作上,又往往会碰到许多困难。不同时代,不同内容,不同文体,不同学生,备课时都认真考虑了,但在教学过程仍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一节课怎么上才算是好课,如何使学生喜欢听课以真正实现互动,都需教师认真回答。每一位职校学生对语文兴趣的多少,都存在很大差异。针对这种情况,如何实现有效教学?对此,课堂上创新教学显得尤为重要。教师不仅是教授学生文化知识,还需要培养学生兴趣,尽量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专业中。
一、针对职业技术特点,宣传职业道德理念
职校学生主要学的是专业技术,语文老师在教学内容上应该有所指向,偏向于他们所学的专业,有意识选择跟专业技术有关的知识来传授。不管是我国传统文化还是外国文化,老师都要有所选择,让学生学有所用。中外文化本身有积极内容,也有消极因素。两千多年来,传统文化一直在我国文化思想领域占据主导地位。传统文化对职校学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价值观上。笔者在备课时,做到有所选择,吸取精华,弃其糟粕。摒弃儒家文化中落后的等级观念,养成崇尚技术、提高技能照样实现自我价值的良好观念。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深入,尤其是我国加入WTO后,经济技术型人才需求量迅速增加。我们应该抓住这一良好的契机,因势利导,用文化中爱国、敬业、诚信的元素来树立职业技术人员的基本价值追求;激励学生热爱中外文化,感受并吸收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学会做人,用善良和奉献来感恩社会,培养社会责任感;学会学好知识技能,提高综合素质,尽快融入社会。要使学生明白既需要发挥专业优势,又需良好品德,才能创造巨大的财富。
在教学《一碗清汤荞麦面》这篇小说时,笔者指导学生分析老板夫妇善良形象,特地让学生讨论。这使各专业学生很有启发对此,明白了赚钱不是唯一的目的。如老板夫妇第一次面对母子三人时,素昧平生,尽管他们只买一碗清汤荞麦面,但老板夫妇仍热情地迎接他们。此时笔者问:“老板煮面时暗中多加了半碗面,这表明了什么?怕伤了母子三人的自尊心,帮助他人也不能伤害他们的尊严。”他们吃完后,老板夫妇热情地欢送,这给母子三人留下难忘的印象,也是母子三人成为回头客的重要原因。这与传统“无商不奸”的观念截然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改变?学生通过讨论明白:时代要求从事服务行业的人应有职业道德观念,老板夫妇尽管一时不赚钱甚至亏本,却赢得了人心,赢得了社会称誉,北海亭面馆声名鹊起,生意越来越好。
二、巧学语言文化,服务专业技术
职校学生并不满足于单纯学习语言文化,他们有自己的判断能力,认为对专业技术没有多大用处的语文知识,可以轻视学习,甚至放弃学习,他们需要的是能够学有所长。因此教师除了要突出语文“万金油”的作用外,还需要巧妙将课堂传授的知识和他们的专业联系,让他们学得有趣,学有所用。
学习传统语言文化,必须要学习文言文。尽管文言文的语言表达方式不同,理解起来确实有困难,职校学生古文基础比较差,又不喜欢学习,但笔者在给财会班学生上《邹忌讽齐王纳谏》这一课时,尽可能将文言语句讲得深入浅出,化复杂为简单,化深奥为浅显,并与专业密切联系起来。笔者发现这篇文章有许多跟“三”这个数字有关的故事,就要求学生说说跟“三”有关的成语,学生七嘴八舌说了很多:三长两短、三朝元老、三番五次、三顾茅庐、三教九流、三令五申、三人行必有我师等等。学生兴趣一上来,笔者就列出“三问三答”“三比三赏”,要求学生找到相关的具体内容。学生有了数字的具体指引,从课文找到相应的答案就容易多了。不但觉得有话可说,而且没感觉枯燥。不清楚的时候跟“三”一连起来似乎全懂了。学生从中学到了邹忌为国、为民善于进谏、巧于进谏的道理,揭示他能以自身生活体验,委婉地劝谏齐威王广开言路、兴利除弊、整顿吏治的主旨。一节课下来,学生很轻松学到知识,眼里流露着喜悦。笔者利用财会专业学生对数字的敏感来帮助他们记忆,学生普遍感觉学习有劲头,仅用一个“三”字就解决了课文的重点、难点,学生课后回味无穷,记忆也牢固。
现代文读懂比较容易,但真正理解透彻也不容易。再以《一碗清汤荞麦面》为例。这篇小说以母子三人除夕夜到北海亭面馆吃荞麦面为线索,写了他们四次吃面的经过,反映了母子三人勇于面对灾难、顽强不屈、共同战胜困难、走向光明的故事。单纯这样讲解,学生肯定不爱听。于是,笔者就针对会计专业的学生特点,特地在课堂上出道题,要求学生帮助母子三人算算经济账。粗略计算他们节省了多少费用?母子三人一顿本应该吃三碗清汤荞麦面,但他们只吃一碗,一家人少吃两碗清汤荞麦面,省了多少钱?同学们很快算出一顿饭省了300日元。那一天省了多少钱?省了900日元。一个月省了多少钱?一个月省了27000日元。这笔账已经是不小数目。如果是一年里都这么做,节省下来的费用就很可观了。一年就省了9720000日元〔合人民币57万多元〕。这对于一个普通家庭来说,真是个天文数字。加上平时作为职员的母亲,恪守做人的信用,日夜拼命地工作,大儿子通过卖报帮助母亲挣钱还债等等。母子三人通过十年的奋斗,他们从苦难走向了幸福。此时,数字不仅仅帮助财会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而且提高了学习专业兴趣。
三、教学过程灵活多样,提高课堂教学艺术
“教育的艺术就是使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形象生动的课堂情境,会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有知趣、语趣、情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首先要注重导课艺术。“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课导得好,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打开学生心灵的门户,无疑就是找到进入课文的敲门砖。导课方法很多,可以渲染一种气氛,创设一种情境,或高唱一首歌,或竞猜一个谜语,朗诵一首小诗,等等。例如:职校学生语文基础相对薄弱,现代文不怎么爱学,文言文就更不爱学习了。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转变方式,巧妙导课。例如,给财会班上《邹忌讽齐王纳谏》这一课时,先从俗语入手,激发学生联想和想象。“中国流传这么一句古话:‘伴君如伴虎,同学们知道“君”是什么意思?”同学兴趣倍增,回答热烈踊跃,课堂气氛很好。有的同学说,君就是你;绝大多数同学会回答:“君是指国王。”接着问:“谁伴国王?两者是什么关系?”“是大臣陪伴国王,他们之间关系不是平等,而是上级对下级,强势对弱势的一种关系。”自古以来,便有“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忠君观念。国君喜怒无常,残暴国王还可以滥杀无辜,世人便将国王和老虎等同起来,叫做“伴君如伴虎”臣子们要是触犯龙颜,往往给自己带来杀身之祸。这样,既是引导同学对俗语的理解,也是借此引入对课文人物形象的理解,一举两得。这样的开头学生喜欢听,也喜欢谈自己看法。
其次,在教学中适当穿插表演。课堂表演可以是对话表演、情节表演、课本剧表演等,表演的目的是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在上莫泊桑《项链》这篇小说之前,笔者就要求学生分组阅读,分阶段把小说改写成课本剧,并表演其中片段。学生表演起来,情节曲折,声情并茂,趣味横生。课堂学习气氛热烈。学生在学和演的过程中得到深入理解,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就更加透彻。
教无定法,尽管笔者在教学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得根据实际情况作出相应改变、调整,毕竟学生年年都在变化,他们对知识需求也不断变化。只有顺应时代和教学环境变化,才能使自己教学做得更好,才能使学生喜爱学习,乐于学习,成绩更加优异。
参考文献:
[1]西北职教编辑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J].西北职教,2009(2).
[2]卢梭.爱弥儿[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3]俞仲文.高职院校应高举技术教育大旗[J].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
[4]孙绍振.直谏中学语文教学[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3.
(作者单位:福建省晋江市华侨职业中专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