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针灸对缺血性中风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和疗效观察

2014-06-01 12:30王赟芝
上海针灸杂志 2014年4期
关键词:中风黏度缺血性

王赟芝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温岭市中医院,温岭 317500)

温针灸对缺血性中风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和疗效观察

王赟芝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温岭市中医院,温岭 317500)

目的观察温针灸治疗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了解其对缺血性中风中经络患者的治疗作用和相关性。方法将90例急性期缺血性中风中经络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基础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基础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温针治疗,两组治疗前后均行血液流变学指标检查和疗效判定。结果两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温针灸对急性期缺血性中风中经络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改善作用明显,其总有效率优于药物治疗,是治疗缺血性中风中经络患者的有效方法之一。

温针疗法;中风;血液流变学;针药并用

缺血性中风是因脑动脉堵塞而引起的脑组织缺血坏死,从而导致偏瘫和意识障碍,病死率和致残率非常高,约占脑血管疾病的70%。西医在对缺血性中风的治疗中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疗效,而中医对于缺血性中风的治疗有其独有的特色和优势,尤其是针灸在治疗中风方面已具有悠久的历史,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经验[1-2]。血液流变学是研究血液及其有形成分的流动性、变形性和聚集性的变化规律及其在医学中应用的科学,主要是研究血液的流动性和黏滞性以及血液中红细胞和血小板的聚集性和变形性等。国内周钰等[3]研究表明,缺血性中风的发生与患者的血黏度的改变有着密切的关系,血液成分和结构的异常改变对于促进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改变、增加血黏度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对急性期缺血性中风中经络患者针刺调节后的血液流变学情况的改善和疗效进行了观察,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文选取的研究对象为2009年2月至2013年2月我院收治的缺血性中风患者,共90例。将所有纳入研究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5例。治疗组中男29例,女16例;平均年龄(65±10)岁。对照组中男29例,女16例;平均年龄(65±16)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的验证,每例患者在进行治疗前,研究人员均对其进行了告知,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1.2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中风诊断标准(西医诊断依据1996年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4],同时行头颅CT或MRI检查确诊;中医诊断依据1996《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5]),且发病2星期以内。②年龄30~75岁。③符合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要点。④首次发病。⑤以《中医内科学》[6]为依据,确定中风急性期中经络的分型。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抗缺血性中风治疗,静脉滴注丹参注射液以及依达拉奉注射液等,每日1次,同时予以口服阿司匹林100 mg,每日1次,对于伴有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给予降压和降糖治疗。

2.2 治疗组

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行温针灸疗法。头部取百会、风池、头维穴,上肢取肩髃、肩髎、曲池、手三里、外关以及合谷穴,下肢取环跳、委中、阳陵泉、血海、足三里、三阴交、悬钟、昆仑、行间穴。取患侧穴,用捻转提插泻法行针1 min后,得气后予以温针灸,取一段长2 cm艾条置于针柄上端,点燃艾条,燃尽一段为1壮,每穴灸2壮,灸毕将针取出。每日治疗1次。

两组均以10 d为1个疗程,休息5 d继续下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

3 治疗效果

3.1 血液流变学指标

所有患者3 d素食后采取血样,均于清晨空腹时抽取静脉血5 mL,标本置于肝素抗凝管,标本密封,分别采用北京普利生公司生产的LBY-N6K全自动锥板式黏度计和普利生全自动血沉压积仪检测全血黏度、全血还原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沉降率及纤维蛋白原。均于采血后120 min内完成各项检测。

3.2 疗效标准

中医缺血性脑卒中分级和疗效评定是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制定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5]拟定。

治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证候积分减少≥95%。

显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94%。

有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证候积分减少30%~69%。

无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证候积分减少<30%。

两组患者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后检测血液流变学指标,并进行疗效评判。

3.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1.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4 治疗结果

3.4.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详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3.4.2 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观察的结果显示,两组治疗后各指标较治疗前均明显好转(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各指标与对照组比较,改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P<0.05;与对照组比较2)P<0.05

组别n全血黏度高切(mPa·s)全血黏度低切(mPa·s)血浆黏度(mPa·s)红细胞压积(%)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治疗组45 7.6±0.9 5.7±0.61)2)16.3±0.8 11.5±0.91)2)1.5±0.6 1.2±0.71)2)45.6±3.7 41.6±3.51)2)对照组45 7.5±0.8 6.8±0.81)16.1±0.9 13.3±0.81)1.5±0.8 1.4±0.61)45.3±3.2 43.9±3.71)

4 讨论

缺血性中风在临床上是指因为脑部血液供应发生障碍而导致缺血和缺氧而引起脑组织坏死软化,产生一系列神经功能缺失症状。其发病的主要特点为脑血栓形成,在脑血栓的致病因素中,动脉粥样硬化是重要的原因之一。血液流变学是研究血液及其组分以及与血液接触的血管的流变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学科,是心脑血管系统等疾病的前瞻性指标[7]。中医学认为缺血性中风有“血瘀”之共性,是由于“血行失度”或“血温针灸法通过针刺调节可显著改善患者的脑血管舒缩脉不通”所致,表现为“血凝而不流”、“瘀滞而不行”等,这与血液流变学关于血液的流动性和黏滞性在病理情况下发生异常,造成血液黏度增高和血栓形成,引起血液流速缓慢或阻滞等表述基本相同。因此血液流变性变化可作为血瘀证的一个重要指标。

温针治疗中风的记载较多,如《针灸大成》:“中风筋急不能行,内踝筋急,灸内踝上四十壮;外踝筋急,灸外踝上三十壮,步行无力疼痛,针灸昆仑。”《灸法秘传》:“偏风手臂不仁,拘挛难伸,灸手三里,亦灸腕骨。”反应能力,增强神经元营养促进再生作用,提高大脑中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能改善血管壁的机能、血管阻力以及血管的弹性[8]。同时温针灸法可加速表皮毛细管的血液循环,还可激发经气,加强针感,故能改善血液的黏、聚、凝状态,促进微循环[9-10]。因此温针灸法既能发挥针刺的直接作用,又能发挥艾灸的局部和深层之温通经脉的作用[11-12]。

因而在本研究中,对于急性缺血性中风中经络的患者,在基础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温针治疗,结果表明虽然基础药物治疗可使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是在配合温针灸之后,可见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治疗前后的改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可能与通过针刺调节,可有效地刺激交感神经,兴奋脑部动脉中的β-受体,因而不仅可改善缺血性中风患者的脑血管功能,还可降低患者的全血黏度,减轻血液的运行阻力,改善患者血管壁的机能,解除血管痉挛,为侧枝循环提供有效的代偿血流,从而提高大脑侧枝循环功能以及改善脑部血流的自动调节功能有关。因此,温针灸对急性期缺血性中风中经络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改善作用明显,并且与取得的临床疗效相关,是治疗缺血性中风中经络患者的有效方法之一。

[1]Ni HH,Hu YS,Wu Y,et al.Effect of combining acupuncture and functional training on post-stroke functional impairmentof hand[J].J AcupunctTuina Sci,2013,11(6):349-352.

[2]Zhu XM,Hou JY.Clinical observation on electroacupuncture for post-stroke flaccid paralysis[J].J Acupunct Tuina Sci,2013,11 (4):240-243.

[3]周钰,黄海霞,牛相来,等.针刺调节缺血性中风患者血脂和血液流变学的临床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11,18(3):176-177.

[4]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5]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9(5):55-56.

[6]张伯臾.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209-230.

[7]常永超,李维,许德英,等.血糖、血脂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在性别间的差异[J].医药论坛杂志,2009,30(10):29-30.

[8]唐曦,刘小卫,殷坚,等.全经针刺法对恢复期脑梗死脑血流动力学影响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1,8(17):102-105.

[9]老锦雄,潘清洁.温针灸对冠心病血瘀证患者血脂及血液流变学的干预研究[J].上海针灸杂志,2011,30(10):656-658.

[10]孙双历,孙远征,王艳.不同针刺方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的血液流变学对比观察[J].中国针灸,1997,17(5):271-272.

[11]卿鹏,胡静.肩三针温针灸配合远端穴位透刺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3,32(10):855-856.

[12]王海丹.密集型银质针温针灸治疗腰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临床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3,32(8):664-665.

Therapeutic Observation and Effect ofWarm Need ling on the Hemorheology of Patients Undergone Ischem ic Stroke


WANG

Yun-zhi.Wenling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Zhejia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Wenling 317500,China

Ob 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ofwarm needling on the hemorheology,and to understand the treatment effectand relevance ofwarm needling in treating ischemic stroke ofmeridian pattern.M ethod Ninety patientsw ith acute ischemic stroke of meridian patternwere randomized into a treatmentgroup and a controlgroup.The controlgroup was intervened by basicmedication, while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by warm needling in addition to the basic medication.The hemorheology indexes were detected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and the therapeutic efficacieswere evaluated.Resu lt A fter treatment,the hemorheology indexeswere changed significantly in both groups(P<0.05),and the inter-group differences in the hemorhology index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The difference in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1). Conclusion Warm needling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hemorheology indexes of patients undergone acute ischem ic stroke of meridian pattern,and it’s better than themedication treatment in comparing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Therefore,warm needling is one of the effective approaches in treating ischem ic stroke ofmeridian pattern.

Needlew arm ing therapy;Stroke;Hemorheology;Acupuncturemedication combined

R246.6

A

10.13460/j.issn.1005-0957.2014.04.0309

1005-0957(2014)04-0309-03

2013-11-30

王赟芝(1973-),女,副主任医师

猜你喜欢
中风黏度缺血性
预防中风应做到八要八不要
缺血性二尖瓣反流的研究进展
超高黏度改性沥青的研发与性能评价
针灸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应用
血压偏低也要警惕中风
回药失荅剌知丸治疗中风后痴呆的疗效观察
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的中蒙医康复治疗
水的黏度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内皮祖细胞在缺血性脑卒中诊治中的研究进展
高黏度齿轮泵径向力的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