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燕辉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是新生儿常见疾病之一,其在早产儿、过低体重儿或过期产儿中多见,对患儿的危害性极大,严重者可危及生命[1]。本次研究为了探讨综合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方案,对广东河源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84 例患有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新生儿患者给予NCPAP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4月-2013年4月广东河源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84 例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新生儿患者为研究对象,完全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2 例,其中男性23 例,女性19 例,出生后6~15 h发病,平均(10.38±1.24)h,胎龄26~38周,平均胎龄(33.28±1.13)周,体重1300~2400 g,平均体重(1863.29±216.34)g;对照组42 例,其中男性20 例,女性22例,出生后5~14 h发病,平均(10.17±1.11)h,胎龄27~39周,平均胎龄(33.65±1.37)周,体重1400~2400 g,平均体重(1879.29±227.34)g。两组患儿年龄、性别比例、体重、病情、病程等各方面无统计学差异,故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1)所有患儿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逐渐加重伴呻吟,行血液生化检查、胸部X片等检查符合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诊断标准,确诊为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2]。(2)本次研究严格遵循知情同意原则。
1.3 治疗方法 所有患儿均严密监测生命体征,给予保暖(36.5℃)、营养支持、体液供给等常规对症支持治疗。观察组患儿先吸尽呼吸道分泌物后,将预热到37℃的肺表面活性物质100~150 mg/kg经气管一次性给药,再使用NCPAP进行通气,氧气浓度40%~50%,流量5~8 L/min,压力3~8 cmH2O,温度控制在36.5~37.2℃,根据具体情况调整以上参数;对照组则给予常规头罩給氧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观察两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
1.4 疗效评定标准 将临床治疗效果分为治愈(治疗后呼吸困难等主要临床症状消失,血气分析提示正常)、好转(治疗后呼吸困难等主要临床症状明显缓解,血气分析提示PaO2、以及PaCO2虽未恢复正常,但明显改善,提高20 mmHg以上)以及无效(治疗后主要临床症状以及血气分析结果无明显变化,甚至加重)3 个等级,统计总有效率(前两者之和)。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 统计以及处理数据,计数资料数据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设定0.05,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为95.24%,明显高于对照组6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的比较(n)
肺表面活性物质是由Ⅱ型肺泡上皮细胞分泌的脂类、蛋白质等组成的一种复杂的脂蛋白,其作用是降低肺泡表面张力以及保持呼气时肺泡张开,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就是由于新生儿缺少肺表面活性物质,导致肺泡表面张力增高,导致肺不张,从而引起呼吸困难,随着病情的发展,并发肺炎等并发症,若未采取及时的治疗措施,将会导致患儿死亡[3-5]。在常规对症支持治疗的基础上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可以使NRDS新生儿的肺换气功能得到改善,本次研究中使用的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是通过鼻塞来实现的一种通过改善患儿的换气功能从而来提高血氧分压的无创呼吸模式,其治疗时使用的氧气浓度不高,大大降低了新生儿氧中毒的可能性,再加上其在使用过程中能保护患儿气道的完整性,持续性的正压通气,使功能残气量得到提高,通气血流比值得到改善,从而有效的防止肺泡萎缩,能够很好的提供治疗[6-8]。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使用NCPAP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的观察组其治疗后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该方法的效果更好,值得借鉴。
综上所述,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1]马晓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D].玉溪市医学会第十六届儿科学术大会资料汇编,2011.
[2]洪俊,饶永彩.Bayer ADVIA 120 血细胞分析仪计数羊水中板层小体用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诊断的临床价值[J].现代检验医学杂志,2013(1):117-118.
[3]曾凌空,李文斌,潘睿,等.肺表面活性物质蛋白B 基因多态性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易感性的研究[J].中国循证儿科杂志,2011,6(1):37-41.
[4]方霞.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CPAP应用时机临床观察[J].医药前沿,2012,2(10):73-74.
[5]王瑛,丁雪晶.鼻塞持续正压通气和常规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疗效比较[J].临床儿科杂志,2009,27(8):757-760.
[6]李秀花,张玉华,翟晶等.nCPAP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50 例疗效观察[J].山东医药,2009,49(27):88.
[7]高薇薇,谭三智,陈运彬,等.鼻塞式同步间歇指令通气和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在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应用比较[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0,12(7):524-526.
[8]茅红英.鼻塞持续气道正压通气联合大剂量氨溴索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J].当代医学,2013,19(25):51-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