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伟涛
胆总管结石在胆道外科疾病中较为常见,指的是包括肝总管在内整个肝外胆管结石,治疗方法以传统开腹胆囊切除术、胆总管切开取石术、胆囊切除术等治疗为主,但产生的并发症较多,达不到最佳的治疗效果。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腹腔镜技术以其痛苦轻、创伤小、住院时间短及术后恢复快等优势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中,疗效确切[1-2]。笔者对50 例胆总管结石患者使用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治疗和传统开腹手术治疗,对其疗效进行对比,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0月-2013年01月商丘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胆总管结石患者50 例(男28 例,女22例),平均年龄(52.4±3.7)岁,病程1 周~28年。其中合并糖尿病12 例,合并高血压11 例。所有患者均经过CT、B超等确诊,符合以下纳入标准[3]:患者的临床症状表现为右上腹疼痛、不适,伴有嗳气、腹胀、呕吐恶心等症状;通过CT、B超显示,胆总管结石在2.0 cm以下,胆管内径在8 mm以上。对于解剖结构不清晰患者、急性梗阻化脓性重症胆管炎患者、重要脏器疾病等患者进行排除。随机分为两组,各25 例。观察组使用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治疗,对照组使用传统开腹手术治疗。两组患者的病程、年龄和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使用传统开腹手术治疗,在患者左上腹直肌做切口,对胆囊动脉进行分离,结扎胆囊管之后顺行或者逆行对胆囊进行游离切除,让胆总管前壁显露出来,纵行切开取石,冲洗胆道,置入T管对胆总管进行引流,使用1 号细丝线对胆总管进行缝合。观察组使用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治疗,使用四孔法进行治疗,对胆囊动脉和胆囊管后钳夹进行分离,对胆囊进行逆行游离之后暴露胆总管,把前壁纵行切开1~1.5 cm,取石之后冲洗胆管,置入T管对胆总管进行引流,使用1 号细丝线对胆总管进行缝合。两组患者接受治疗期间均使用常规补液、抗炎以及止血等治疗,对患者的肝功能和血常规定时复查,对T管引流的情况进行密切观察。
1.2.2 把两组治疗方法手术的平均时间、术后下床活动的时间、住院的时间及产生的并发症作为观察指标进行密切观察,并做好记录。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8.0 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使用t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患者在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观察组患者经过治疗,出现胆漏症状1 例,出血症状1 例,并发症发生率8.0%;对照组患者经过治疗,出现胆漏症状2 例,出血症状2 例,肠梗阻症状1例,伤口感染症状1 例,并发症发生率24.0%。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观察指标比较(±s)
表1 两组观察指标比较(±s)
组别 例数 手术平均时间(min) 术后下床活动时间(h) 术后住院时间(d)观察组 25 78.94±11.51 45.91±12.00 7.7±1.6对照组 25 61.31±16.31 76.35±13.61 12.5±2.7
胆总管结石是较为常见的肝胆疾病,发病率较高,对患者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传统的开腹手术治疗虽然术野更直观,适应证较广,但对患者造成的创伤大,延长了住院时间,且术后恢复较慢,在临床治疗中受到限制。随着微创技术的广泛推广,腹腔镜技术以其痛苦轻、创伤小、住院时间短及术后恢复快等优势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中,疗效确切。和传统的开腹手术治疗相比,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在对胆囊进行切除的同时,能够对胆总管结石进行清除,对患者腹腔内脏器产生的刺激较少,减少了对胃肠道的干扰,促进了术后胃肠功能的恢复,降低了粘连性肠梗阻等并发症发生率,具有安全、可靠性[4-6]。
综上所述,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应用于治疗胆总管结石中取得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传统开腹手术胆总管切开取石术,成为了临床治疗胆总管结石较为理想的治疗方式,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1]胡春永,郭爱霞.腹腔镜与传统开腹手术胆总管切开取石术的临床疗效比较[J].中国现代医生,2013,51(8):126-127.
[2]石英,李家辉,孙跃明.60 例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取石术临床分析[J].贵州医药,2012,36(10):903-904.
[3]张新亚,王成,于全成,等.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取石术19 例临床分析[J].肝胆外科杂志,2012,20(3):202-203.
[4]武洪友,张跃.观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与开腹手术治疗胆结石的临床效果[J].当代医学,2012,18(24):83-84.
[5]付登云.腹腔镜与传统开腹手术胆总管切开取石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2,7(15):68-69.
[6]汪意青,顾强,徐红星,等.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取石术的临床疗效观察及分析[J].河北医学,2012,18(3):363-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