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平
大隐静脉曲张临床较常见,是发病率很高的一种下肢浅静脉炎,主要以下肢静脉出现伸长、扩张及迂曲等为临床表现,且常同时合并急性血栓性的浅静脉炎,如治疗不及时,病情严重者可使血栓至深静脉并最终引发死亡。传统治疗方式一般先进行抗炎治疗,并待炎症消失后进一步行手术方式治疗,但常因炎症长时间无法消退,而导致治疗周期延长,部分患者甚至延误最佳治疗时机[1]。笔者在多年的临床治疗中,尝试尽早行手术治疗的方式,即在对患者进行抗炎治疗3 d左右后,即采用小切口方式行大隐静脉的高位结扎和剥落术进行治疗,临床效果理想。笔者对采用此种治疗方式的大隐静脉曲张合并急性血栓性的静脉炎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7年1月-2012年10月东莞市高埗医院收治的大隐静脉曲张合并急性血栓性的静脉炎患者87例(146 条患肢),按照临床治疗方式的差异性,将患者分为两组。研究组52 例患者(88 条患肢)中,男20 例(34 条患肢),女32 例(54 条患肢);年龄27~73 岁,平均(52.8±7.4)岁;大隐静脉曲张的发生时间3~28年,平均(10.8±2.3)年;血栓性浅静脉炎发生时间3~13 d,平均(4.9±0.4)d;其中左右曲张患者7 例和9例,双下肢均发生曲张36 例。对照组35 例患者(58 条患肢)中,男13 例(21 条患肢),女22 例(37 条患肢);年龄28~74 岁,平均(52.4±7.1)岁;大隐静脉曲张的发生时间4~26年,平均(10.3±2.1)年;血栓性的浅静脉炎发生时间4~13 d,平均(4.8±0.2)d;其中左右曲张患者5 例和7 例,双下肢均发生曲张23 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入组标准 所有患者均经检查显示下肢出现静脉团块,且质地较坚韧,团块及周边部位皮肤温度均出现升高,且出现红肿现象;均经彩超检查显示大隐静脉出现血栓与曲张,且血栓形成的时间均在15 d以内。排除血栓至股静脉的患者;伴有其他相关性下肢动脉疾患的患者;伴随有糖尿病的患者[2]。
1.3 治疗方法
1.3.1 研究组早期采用小切口方式行大隐静脉的高位结扎和剥落术进行治疗。患者入院后即使用活血化瘀药物以及抗生素,同时进行血管彩超检查,对下肢血栓的位置进行确定,并使用甲紫溶液于血栓的两端做出标记。患者入院后3 d内即行手术治疗。所有患者均采用硬膜外麻醉方式,取仰卧姿势;于股动脉内部行3 cm左右的切口,探查到大隐静脉后,将其切断并行结扎处理,然后依次对旋髂、腹壁、阴部以及股部内外侧的相关静脉切断并行结扎处理,后探查并暴露股静脉后,将大隐静脉进行高位结扎,并于内踝前部行横切口,长约1 cm,探找到大隐静脉远端的主干后行结扎处理,之后使用剥落器将大隐静脉结扎,并沿标记将血栓剥除,同时于团块表明行切口剥落团块,后将交通静脉结扎并行止血处理;依次将手术切口缝合、术毕,术后使用抗生素防止发生感染。
1.3.2 对照组采用传统方式治疗。所有患者入院后均先行抗炎治疗,并待炎症消退后再常规方式行手术治疗。
1.4 评价指标 (1)对两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使用抗生素时间以及住院时间等手术相关情况分别统计并比较;(2)对两组临床治愈率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统计并进行比较。
1.5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3.0 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手术相关情况比较 研究组在手术时间、使用抗生素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手术相关情况比较(±s)
表1 两组手术相关情况比较(±s)
组别 例数 手术时间(min) 使用抗菌素时间(d) 住院时间(d)研究组 52 60.7±6.3 1.6±0.4 3.9±1.6对照组 35 67.9±5.1 3.7±1.2 5.2±1.7
2.2 两组临床治愈情况和并发症情况 研究组临床治愈率94.2%,并发症发生率5.8%,出现2 例皮下硬结患者,1 例延迟愈合患者;对照组临床治愈率85.7%,并发症发生率11.4%,出现2例皮下硬结患者,1 例延迟愈合患者,1 例皮下瘀斑患者。研究组治愈率相对更高,且并发症发生率相对更低,差异有统计学(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治愈情况和并发症情况比较[n(%)]
大隐静脉曲张在临床上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以下肢静脉出现伸长、扩张及迂曲等为主要表现,一旦患病后,容易造成血流缓慢,并易发生感染和相关性创伤,导致发生曲张的静脉内膜出现炎症反应,引发血栓性静脉炎,一旦合并血栓性静脉炎后,如治疗不及时导致血栓出现蔓延,并至深静脉,易导致患者发生死亡[3]。及早对静脉曲张进行控制的同时,对合并有血栓性静脉炎的患者进行血栓控制治疗,可降低发生意外情况的几率。
传统临床在治疗大隐静脉曲张合并急性血栓性的静脉炎时,一般先行抗炎治疗,并在炎症反应基本得到控制后方行手术方式治疗,但在临床实践应用中,笔者发现部分合并血栓静脉炎的患者,经抗炎治疗后,短时间内效果并不明显,导致患者的治疗周期延长,而如不能果断行手术治疗,存在血栓发生蔓延的可能性,增加临床危险[4];因此,笔者尝试早期进行短时间的基本抗炎治疗后,即采用小切口方式行大隐静脉的高位结扎和剥落术,临床效果比较理想。
早期即行手术治疗,事实上可同时改善炎症反应,缩短治疗周期,易取得更显著的效果。在行手术中,由于将大隐静脉及分支内部的血栓进行剥离,可将病因去除,利于炎症反应的消失。同时,手术行小切口,并行高位结扎和剥落术,在治疗大隐静脉曲张中显示出明显的优势。此种术式对患者的创伤更小,且手术时间更短,术后恢复更快,恢复效果更佳;另外,手术治愈率明显更高,术后发生并发症的几率明显降低,是当前临床治疗大隐静脉曲张公认的最佳方式[5]。
在采用此种术式进行大隐静脉曲张的治疗时,应注意严格按照手术操作步骤进行手术,术中动作要轻柔;对合并血栓性静脉炎的患者,应注意在术前通过血管彩超确定血栓未至股静脉,并于血栓两端做标记,以利于术中对血栓的完全剥离。剥离血栓时,应借助剥离器的作用,一次性实现成功剥除。
本文选取的大隐静脉曲张合并急性血栓性的静脉炎患者(研究组),即均于早期采用小切口方式行大隐静脉的高位结扎和剥落术进行治疗,与采用传统方式治疗的患者(对照组)相比,研究组的手术时间、使用抗生素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相对更短;另外,研究组临床治愈率94.2%,并发症发生率5.8%;对照组临床治愈率85.7%,并发症发生率11.4%;研究组效果总体更佳(P<0.05)。
综上所述,大隐静脉曲张合并急性血栓性的静脉炎患者,早期即采用小切口方式行大隐静脉的高位结扎和剥落术进行治疗,临床疗效明显,安全性高,应积极推广应用。
[1]范德庆,沈乃营,何盟国,等.改良大隐静脉剥脱术治疗大隐静脉曲张66 例临床观察[J].陕西医学杂志,2011,40(3):370-371.
[2]梁鼎天,韩碧园.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并剥脱术治疗原发性大隐静脉曲张[J].临床医学工程,2009,16(10):28-29.
[3]杨武,田澄,范颖.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联合溃疡缝扎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慢性溃疡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2012,24(18):2177.
[4]李英民.合并血栓性浅静脉炎的单纯性大隐静脉曲张的外科治疗[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30):172-173.
[5]陈波涛,吕明创.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治疗原发性大隐静脉曲张的临床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3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