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钰亮
大学生社团是由高校学生依据兴趣爱好自愿组成,按照章程自主开展活动的学生组织。学生社团作为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是高校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学生社团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式,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引导学生适应社会、促进学生成才就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新形势下有效凝聚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织动员方式,是以班级年级为主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补充。[1]根据学生社团的主要活动内容可以将其分为:理论学习型社团、学术科技型社团、文化娱乐型社团、社会实践型社团、志愿服务型社团、体育竞技型社团等六个类型。
高职院校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为目标,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为使学生能够达到“学以致用”的学习目标,就需要充分利用合作企业资源,培养符合社会各行业企业需求的人才。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充分利用学校与合作企业资源,由学校与企业订立合作协议共建社团,帮助大学生在社团活动中接触企业文化,了解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通过社团与企业合作组织策划的活动项目,模拟企业工作流程使学生早日进入业务实践状态,实现学业与社会需求接轨,提升学生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
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与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第三设计院联合举办的空调工程技术协会为例[2],协会前后有50多名成员参与第三设计院的企业项目,在企业工程师的带领下,社团成员参与真实项目的设计与研发,其中12名社团成员毕业后顺利与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第三设计院签约完成就业。
高职院校注重校园文化建设,为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各类社团策划组织了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其中部分是由学生自发组织并参与,即社团从组建到开展活动都是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以满足学生兴趣为目的及动力。
自发参与组织模式下的社团内部骨干成员具有较高的团队凝聚力,社团活动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并受到固定群体的欢迎。与此同时,此类组织模式社团的内部约束力普遍不足,特别是文化娱乐型社团在传承发展过程中的延续性有待加强。例如,职业技术学院的街舞、双节棍社团,年度招新时有大量的学生报名参加,但随着社团组织大量反复的练习活动,会出现社团成员逐渐流失的现象,最终只剩下舞蹈和双节棍功底扎实,并对其抱有浓厚兴趣的成员继续参加社团活动。
项目驱动模式社团是以参加特定项目为社团组建及开展活动的目的和动力,其中主要包括比赛参与型和公益服务型两种。
1.比赛参与型。随着国家、省市级“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及“挑战杯”比赛在高职院校中的影响越来越大,培养应用技能型人才的高职院校开始重视鼓励本校学生参加各类科技竞技比赛。部分学校专门组建了参加各类技能竞赛的专业社团,且为社团配备了专门的指导老师。比赛参与型社团在组织过程中以“参加各类技能竞赛、科技创新活动,实现服务教学、提高技能、为大赛输送技能人才”为目标,并通过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机器人应用协会于2006年为参加CCTV亚太大学生机器人比赛全国选拔赛而成立,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多次参加各级各类比赛,先后在全国大学生电子竞技比赛中获得全国一、二、三等奖共7个,在全国电子设计大赛中荣获高职高专组“瑞萨杯”特等奖,全国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及广东奖项10余个。机器人应用协会邀请专业教师为社团学生参加专业比赛进行培训,由高年级的学生技术骨干对社团成员进行日常培训,同时,开展一系列的内部选拔,不断提升社团成员的专业技术能力。
2.公益服务型。随着我国公益事业的发展,志愿服务精神在全国范围内广泛传播,各地高校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的志愿服务精神,在校内外开展了丰富多样的公益活动,成立了许多以参加公益服务活动为目标的学生社团及组织。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以建设“志愿者之校”为办学理念,各二级学院结合专业特色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志愿团队、地铁义工、推拿协会、小家电义务维修、计算机卫士、助学助老等公益服务型学生社团。
公益服务型学生社团以学生义工为基础,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面向在校师生及全社会定期开展固定项目的志愿服务活动。志愿服务的精神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我国传统伦理相契合,公益服务型社团培养了学生“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提高综合素质的同时,又丰富了大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
指导老师通过引导为所带社团指明发展方向,对社团活动进行监督,对社团成员进行专业培训,根据指导老师对社团的作用及影响可以将社团的引导模式分为教师主导模式、学生主导模式和师生共建模式三种类型。
理论学习、学术科技、体育竞技类社团往往要求社团成员具有较高的专业技能素质,指导教师通过对社团成员进行专业指导,实现社团及其成员的发展,因此,此类社团的指导教师需要具备较高水平的专业技能。另外,由于指导教师在社团发展过程中的不可或缺,决定其在引导社团发展时占有绝对的核心地位,一般会采用命令、说服式的领导方式对社团进行指导与管理,社团的发展方向以及成功与否主要由指导教师决定。
教师主导的社团引导模式对社团指导教师具有很高要求,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社团的指导教师主要包括团委教师、学院书记、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课教师等,这些人员大都承担着较繁重的教学和管理工作,很难再分出精力对学生社团进行细致耐心的指导。[3]因而,针对教师主导模式的学生社团,更需要学校制定与完善相应的导师聘任与考核制度,并对优秀社团指导教师给予一定的资助奖励,提高指导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文化娱乐、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类社团以满足学生个人兴趣、爱好、特长为主要特征,重在体现学生对社团活动的参与性,指导老师对于社团的指导与管理主要通过参与、授权的方式,社团活动组织运行主要由学生主导决定。学生主导的社团引导模式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举办真正受到学生欢迎的校园文化活动。与此同时,离开指导老师的监督管理容易使社团发展出现专业性不强,政治目标不明确,纪律性差等问题。所以,选择与任命社团的学生领袖以及对社团成员质量进行把关对学生主导模式的社团来说尤为重要。
随着“以人为本”原则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中的普遍应用,引导高职院校学生社团的发展不仅要靠指导老师,也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师生共建社团发展模式以提高团队凝聚力和创新水平为目的,着重加强社团自身的制度化管理和文化建设,使其运行机制更加完善。[4]师生共建引导模式可以使社团在其发展过程中树立明确的发展目标,组建科学合理的社团团队,保证社团建设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并有利于社团完善内部的各项规章制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民主管理,从而构建和谐、积极、健康的社团文化。
目标管理模式即由社团指导老师为所带社团提出一定时期的发展目标,由全体社团成员共同努力奋斗实现目标,与此同时,社团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个人在社团的发展目标,充分利用各方面的资源实现自我满足与个人成长。目标管理模式适用于注重绩效价值的校企合作组织模式以及比赛参与型项目驱动模式社团,能够保障社团顺利完成校企合作项目或者参与各类型比赛的同时帮助参与学生提高自身素质和综合竞争力,实现社团的延续和发展。
项目化管理是为了改善目前高职院校众多学生社团发展参差不齐的现状,以期在管理、服务及学习上加强社团的统一管理与交流而采用的管理模式[5],项目化管理可以从学校的角度整合规范同类型的社团,提高社团及其活动质量,实现有限资源的优化配置。项目化管理适用于自发参与组织模式的社团,特别是以文体娱乐为主要活动的学生社团,对社团活动的立项、运行、评估进行把关,打造精品社团的精品项目,在保证社团质量的同时实现创新,从而推动学生社团的不断发展。
社团制度化管理模式是指社团成员(包括指导老师和学生)按照既定规章制度对社团发展负责,老师或学生在申请社团成立、活动立项开展、经费管理、绩效考核等各方面都要严格按照制度要求执行,社团各成员严格遵守规章制度,履行相关职责。制度化管理模式社团指导老师对社团及成员发展提出要求并给予指导但不能超出制度规定权限,从而保证社团拥有一定的灵活性,实现制度化和规范化与灵活性和自主性有效结合,强调指导老师与成员之间、成员之间、成员与社团之间、社团与社团之间的整体协调,避免社团管理中因人事变更而出现间断起伏,摆脱了学生社团“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怪圈。[6]
随着学生社团经费来源和服务对象的社会化,学生社团逐渐开始采用社会化运作及管理模式。社会化管理模式要求学生社团接触社会,利用广泛的社会资源为社团及学生成长提供机会。社会化管理模式适用于公益服务型驱动模式社团,高职院校社团建设过程中依托专业特点,与志愿服务工作相结合,充分体现以大学生的主体特性为导向,鼓励高职院校学生手脑并用、德业并举,实现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为此,学校提出“社团”+“志愿服务”双推进的学生社团社会化发展管理模式,注重以学生发展为根本,以社团为依托,结合专业特点由电信学院组建小家电义务维修团队、医护学院组建推拿协会、计算机学院计算机卫士协会等面向社会的公益服务型社团,开展丰富多样的社团活动,并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针对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社团发展出现的问题,除了要求社团在建设中明确定位,完善社团组织架构与规章制度;加大投入,保证社团发展所需经费与物资;加强交流,实现社团多样性与均衡发展;科学管理,增强社团凝聚力与发展动力等常规建议之外,从理论层面了解学生社团组织模式、引导模式、管理模式,从而为学生社团的建设发展提供指导性建议显得尤为必要。
通过上述分析,建议校企合作组织模式社团采用导师主导的引导模式,管理中综合采用项目化目标管理模式;自发参与组织模式社团采用学生主导的引导模式,管理中以制度化管理模式为主;项目驱动组织模式社团采用师生共建的引导模式,管理中充分发挥社会化管理模式的作用,高职院校学生社团建设发展模式建议,如图1所示。
图1 高职院校学生社团建设发展模式建议
[1]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的意见[Z].中青联发[2005]5号.
[2]刘鸫根.当代大学生社团组织建设模式新探——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习创新型社团为例[J].中国校外教育,2012(12):63-64.
[3]李雪梅.安徽省高职院校学生社团建设的现状与对策[J].宿州学院学报,2010(9):94-97.
[4]伊廷华.高校师生共建型科研团队建设模式探讨[J].高等建筑研究,2012(21):40-45.
[5]郭文.高职院校学生社团建设模式探讨[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0):66-67.
[6]闫小龙.武汉高校公益型学生社团发展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