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淑萍,张元旭,刘克强
青岛市城阳人民医院 设备科,山东 青岛 266109
目前,雾化吸入器广泛应用于我院各临床科室以及儿科雾化治疗中心,是儿童呼吸道炎症的重要治疗设备。我院雾化吸入器有超声雾化吸入机、压缩雾化吸入装置两种。超声雾化吸入机和压缩雾化吸入装置数量少且故障率高,满足不了临床科室雾化吸入需求。我院根据实际情况,在仔细分析了浮标式氧气吸入器的工作原理和以氧气为动力驱动产生雾化的方式后,决定对浮标式氧气吸入器进行改装,以满足我院雾化吸入需求。本文通过分析浮标式氧气吸入器和雾化吸入器的工作原理,阐述了浮标式氧气吸入器的改装方法、工作流程及改装效果。
浮标式氧气吸入器是医疗单位对患者进行急救或治疗时氧气吸入的必备器具,主要作用是为患者提供持续的、压力和流量恒定的氧气。
瓶插式氧气吸入器利用自带的减压装置,将氧气瓶内的高压(满瓶时压力为15 MPa)氧气减至适合人体使用的低压(0.2~0.4 MPa)氧气,再经过水的湿润后输送给人体。墙插式氧气吸入器由于输入压力即为0.2~0.4 MPa,因此不需要再进行减压,直接输送给人体即可[1]。
不同几何形状的浮标式氧气吸入器的主要性能和工作原理都是相同的,结构上主要由流量计、减压器、潮化杯等部分组成。吸入器工作原理是:瓶中的氧气通过减压器的减压作用,由原来的高压氧气变为低压氧气,再经流量计进行流量调节后,可按恒定的流量值由输出接嘴输出。工作流程图,见图1。
图1 浮标式氧气吸入器工作流程
雾化吸入器分为超声雾化器、喷射式雾化器等。其中喷射式雾化器的动力驱动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以压缩空气为动力驱动产生雾化,另一种是以氧气为动力驱动产生雾化。以氧气为动力驱动产生雾化的工作原理是以氧气气流为驱动力,高速气流通过浮标式氧气吸入器,经过减压器减压为合适压力的气流,根据Venturi效应,其周围产生的负压会将贮罐内液体卷入其中并将液体粉碎成大小不等的雾滴。至少99%的雾滴颗粒为大颗粒,还要通过喷嘴两侧挡板的拦截碰撞落回贮罐内,从而使雾粒变得细小,撞落的颗粒重新进行雾化[2-4]。
Venturi效应是指当高速气流吹过阻挡物时,由于阻挡物的背风面上方端口附近气压相对较低,从而产生吸附作用并导致空气流动。
根据以氧气为动力驱动产生雾化的工作原理,我们对浮标式氧气吸入器进行如下改装:去掉其潮化杯,将氧气雾化吸入器的出口接嘴取下,改装到原潮化杯入口处,改装前后对比图,见图2。改装后,直接将病人的雾化杯接到改装后的氧气出口接嘴处,利用氧气作为动力驱动雾化杯中的药液,对病人进行治疗。
图2 改装前后的浮标式氧气吸入器(左侧为改装前,右侧为改装后)
(1)按规定方法消毒吸入器。
(2)将吸入器插入供氧终端插座前先关闭流量调节开关,并调整氧气快速插头方向,然后将快速插头对准供氧终端插座孔插入,当听到“咔嚓“声响和看到供氧终端插座的锁紧套自动滑动时,说明快速插头与供氧终端插座已连接锁住。
(3)将吸氧管插入输氧接头,再逆时针方向转动流量调节开关开启气源,使浮球缓慢上升(浮球中心所对准的刻度线为流量读数,单位为L/min),可根据需要调节供氧量。
(4)根据工作需要调节流量阀门,调节流量阀门时动作必须缓慢,并注意观察流量计的数值。
(5)吸入器停止使用时,先关闭吸入器气源;如需取下时,应用手握住吸入器,进行解锁后取下(不同供氧终端插座的解锁方法由工程安装单位负责提供),并将装置存放于无腐蚀和通风良好的室内。
(6)吸入器必须定期检修,以确保其可靠性和准确性。
(7)吸入器必须保持清洁,不得沾染油脂、污物,如有油脂,必须在擦拭干净后才能使用[5]。
浮标式氧气吸入器的潮化杯是普通塑料制品,耐高压能力较低,一般能承受的压力范围为0.2~0.3 MPa,若擅自加接高压氧气进行雾化吸入治疗,就可能导致潮化杯爆裂进而损伤医护人员或患者。此外,利用浮标式氧气吸入器进行氧气吸入时,如果发生堵塞也会造成潮化杯爆裂。我们改装的浮标式氧气吸入器已经将潮化杯去掉,可以避免使用过程中由于潮化杯爆裂可能导致的伤害风险。
儿科雾化治疗中心的浮标式氧气吸入器的改装效果良好,今年在全院各临床科室推广,已完成了56个雾化吸入器的改装工作。改装后的仪器满足了临床科室雾化吸入需求,并为我院节约了购买雾化吸入装置的费用。
[1]郑智雄.氧气吸入器检定中存在的问题及常见故障的解决[J].医疗设备信息,2007,22(7):98-99.
[2]于文林.氧气驱动雾化吸入对支气管哮喘患者肺功能的影响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2,(27):570.
[3]邓丽纯,宋佶芳,李雪梅,等.两种雾化吸入方式辅助治疗放射性肺炎的不良反应观察[J].中国医药导刊,2012,(11):1974.
[4]徐丽梅.氧气驱动雾化吸入在小儿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中的效果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2,(36):43.
[5]孙春德.浮标式氧气吸入器常见故障分析[J].中国医疗器械杂志,1999,23(3):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