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铁强
【摘要】目的 研究B超检查在老年白内障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在2010年3月至2014年1月间收治的62例老年白内障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B超对患者疾病进行诊断,并利用B超与接触性A超对患者术后的屈光度与眼轴长度进行检测。结果 B超与接触性A超对患者的屈光度与眼轴长度的检测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眼科B超检查对于白内障患者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据起着积极作用,有利于促进患者疾病的好转。
【关键词】白内障;B超;应用价值
【中图分类号】R776.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4-0169-01
白内障疾病致盲率很高,疾病早期,患者视力下降幅度较小,不易被察觉,临床症状不典型,给疾病的诊断加大了难度[1]。近几年,超声技术取得了明显进步,它的生物测量精准度非常高,可对眼内情况与眼眶状况进行详细描述,有利于白内障患者疾病的诊断[2]。本文主要分析B超检查在老年白内障患者中的应用价值,现将研究情况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我院在2010年3月至2014年1月间收治的62例老年白内障患者为研究对象,男性35例,女性27例,患者年龄在60至88岁间,平均年龄75.64±3.76岁,视力在0.01至0.05间的患者9例(14.5%)、视力在光感至0.01间的患者53例(85.5%)。
1.2 检测方法
B超探头频率为7.5兆赫。取仰卧位,让患者双眼紧闭,分别行轴位、纵位、横位眼部探查。正常标准:球轴径极限值在23至24毫米间;晶体厚度极限值在3.5至5毫米间;眶内段视神经宽度极限值在3至5毫米间。
具体操作:①取外展穿刺侧手臂,使其与躯干呈现为90度,取上臂内侧部位,利用超声探头探查,对静脉血管动脉血管进行辨别,可观察到在超声探头下,动脉血管有脉冲现象,静脉血管无脉冲现象,明确贵要静脉的血流、宽度、位置,在患者皮肤上做好标记。②对置入导管长度进行测量,做好消毒工作,将无菌手套套于超声导线与探头上,将压脉带扎紧,告知患者握紧拳头,靠近于探头内侧,使穿刺部位静脉充分显示,对超声屏幕进行动态跟踪,并实施穿刺,完成穿刺且成功回血后,将穿刺针角度调低,送入导丝约15厘米处,使脉带松压,告知患者松开拳头,将穿刺针撤出,把导丝固定,以免出现位移现象。③取利多卡因0.1至0.2毫升,注射于穿刺点部位,行局部麻醉,于穿刺部位行皮肤缺口,取导入鞘、扩张器,从导丝尾端进入,沿着导丝,将其向前螺旋推,使导入鞘进至血管内。④将扩张器分离,拔除扩展器与导丝,利用左手拇指,将鞘口堵住,以免大量血液流出,取PICC导管,置于鞘口部位。⑤冲管、封管,实施压迫止血操作,明确PICC导管末端的具体位置。
所有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术后利用B超与接触性A超对患者术后的屈光度与眼轴长度进行检测,观察两种检测方法是否存在差异。
1.3 统计学方法
对本组研究的数据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对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检查得知,在62例白内障患者中,平均晶体厚度4.65±1.75毫米。经超声观察可得知,晶体中有点状光点,且存在斑片状强回声。轴距增宽者6例(9.7%)、视网膜脱落者5例(8.1%)、晶体位置异常者2例(3.2%)、玻璃体内出血者1例(1.6%)。
3讨论
白內障疾病在老年人中较为常见,疾病产生的原因非常复杂,随着年龄增长,白内障疾病产生的可能性也就越大。近几年,白内障患者出现玻璃体病变的几率逐渐增大,预后不够理想。患者在病发早期症状并不典型,仅仅表现为晶体浑浊,视力降低幅度不明显,疾病诊断难度很大[3]。
白内障超声图像有3种表现,分别为核性白内障、后囊下白内障、囊下皮质型白内障。其中最常见的是皮质型白内障,患者极有可能产生晶状体核脱位现象,导致前角房聚集了大量晶状体组织碎片,阻塞小梁网,进而诱发青光眼,还有可能形成免疫反应,出现葡萄膜炎[4]。核性白内障发病年龄早于皮质型白内障,疾病进展非常缓慢,核密度上升后,屈光指数也会不断增强,出现核性近视。在疾病发展至后期,晶状体核会变得更加浑浊,视力降低幅度明显。后囊下白内障可与其他类型的白内障同时并存,也可单独存在,疾病早期,晶状颗粒处于浑浊状态,视力降低幅度较大,不过晶状体核与皮质处于透明状态,发展为完全性白内障的可能性较大。
先天性白内障的主要影像表现为晶状体边界清晰,前房受到较大压迫,有明显萎缩。据临床研究证实,B超检查在老年白内障疾病的诊断中起着重要作用,它能够了解晶体状浑浊程度,并观察到晶体状位置有无异常,为治疗方案的提出提供依据[5]。另外,通过B超检查,还可以及时发现患者眼球是否存在占位性病变,降低漏诊、误诊率。利用它还可以对眼轴长度进行测量,明确植入晶体度数。
从本次研究中可得知,患者经B超诊断后,全面了解到了患者的晶体厚度、晶体位置、视网膜脱落等具体情况,并且术后对患者的眼轴长度与屈光度进行检测,B超与接触性A超这两种检测方式在眼轴长度与屈光度的检测结果上对比差异不大,这表明B超具备较高的精准度,能够有效测量患者术后的眼轴长度与屈光度,对于老年白内障患者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王乐华.B超检查在老年白内障患者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04):813-814.
[2]穆芳.采用B超诊断老年白内障患者的价值[J].北方药学,2014(01):110-111.
[3]孙刚,许书平,张琴.外伤性白内障术前眼B超检查临床情况分析[J].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附眼科手术),2010(10):772-773.
[4]梁梅,覃卫平.放射性白内障B超检查声像特点[J].中国职业医学,2012(03):222-223.
[5]甫拉提.阿布都热衣木,努丽曼.依沙米丁,王绍飞等.B超检查对成熟期白内障术前眼底病变评估的意义[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12(09):1216-1218+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