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红伟
【摘要】目的:研究剖腹产手术采用腰麻或硬膜外麻醉的术后镇痛效果对比分析。方法:将我院94例进行剖腹产手术生育的孕妇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7例。对照组采用硬膜外麻醉方案,观察组采用腰部麻醉方案,对比两种麻醉效果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数值。结果:观察组的麻醉阻滞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均有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麻醉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均有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芬太尼的腰麻在临床针对剖腹产手术的麻醉具有较好镇痛效果及术后恢复效果等特点,明显优于芬太尼的硬膜外麻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芬太尼;硬膜外麻醉;腰麻;剖腹产;效果
【中图分类号】R61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4-0144-01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6月到2013年6月的94例妇产科进行剖腹产手术的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7例。所有患者均产前检查无严重心肝肾等系统疾病,并同意参与本次麻醉方法的研究比较,并同意签字。对照组采用芬太尼的硬膜外麻醉,其中年龄22~31岁,平均年龄(27.31±5.28)岁,身高(162.26±6.12)cm,体重(78.69±8.75)kg,孕周(38.90±2.13)周;观察组采用芬太尼的腰麻,其中年龄22~33岁,平均年龄(28.14±4.87)岁,身高(165.96±5.82)cm,体重(75.93±9.25)kg,孕周(38.15±2.35)周。两组患者的年龄、身高、体重等一般情况见表1,两组相比较各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麻醉方法
进手术室前30min,进行阿托品0.5mg和鲁米那0.1g的肌肉注射,在手术室内手术前应进行心电监护,建立静脉通道,面罩吸氧,并输入500ml平衡液。两组患者的首先做硬膜外穿刺,穿刺点位于L2~3 间隙,当脑脊液出现回流时证明穿刺成功。对照组产妇在蛛网膜下腔推注3ml的生理盐水,并放置3cm的硬膜外导管备用,患者体位变为仰卧位后在硬膜外腔推注0.75%布比卡因和50μg的芬太尼,达到麻醉效果后进行手术;观察组产妇在蛛网膜下腔推注1ml的0.75%布比卡因(7.5mg)、1ml的10%葡萄糖溶液和1ml的芬太尼(20μg),并放置3cm的硬膜外導管备用,患者体位变为仰卧位后在硬膜外腔推注同对照组硬膜外腔同质量的生理盐水量,达到麻醉效果后进行手术。术后接硬膜外镇痛泵,保持基本灌注速率为2ml/h,按压幅度不可超过0.15ml/h,如果产妇的收缩压减少到基础值的30%或出现恶心及嗜睡感并伴有低血压,可采取追加10mg的麻黄素。
1.3麻醉后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下述数据:阻滞时间为使用产妇从仰卧位到麻醉最高平面时间;接生时间为手术开始到婴儿取出腹腔时间;手术时间为手术完成的时间。麻醉效果评价指标[1]:①麻醉效果良好,无疼痛症状,肌肉松弛安静,评定为一级;②麻醉效果欠佳,患者表现出轻微疼痛,
肌肉略紧,评定为二级;③麻醉效果差,患者疼痛表现明显,肌肉紧缩,评定为三级;④麻醉效果极差,患者疼痛难忍,呻吟躁动,需辅助用药才能勉强完成手术者,评定为四级。
1.4 统计学方法
本组数据经卡方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以(X±s)表述,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 总结
剖腹产在妇产科中属于较为常见的手术。以前的研究认为腰麻配制液中芬太尼腰麻比传统腰麻有更高安全性[2]。本次研究发现观察组的麻醉阻滞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麻醉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均有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之,腰麻与硬膜外麻醉方法在剖腹产患者术后镇痛效果对比中腰麻较硬膜外麻醉具有较好镇痛效果及阻滞时间短等特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庆新,腰麻与硬膜外麻醉方法在剖腹产患者术后镇痛效果对比分析[J],中外医疗,2013,4:105-107
[2]潘恩裕,张智民,陈兴,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薄层硬膜下血肿治疗方法的探讨[J],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2007(4):163-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