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城镇化与产业发展互动机制研究

2014-05-30 18:30郑玲莉
中国外资·下半月 2014年4期
关键词:互动机制产业结构城镇化

摘要: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就是产业的发展,城镇化水平的改善直接关系着社会的进步,两者共同构成了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湖北省三大产业中,第三产业比重较小,第二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城镇化程度较低,严禁速度较慢。本文主要从湖北省产业发展实际与城镇化发展状态出发,研究湖北省城镇化与产业发展互动机制。

关键词:湖北产业 城镇化 产业结构 互动机制

一、引言

一个省的经济发展水平高低,最直接的表现形式就是产业发展。产业结构的合理与否对该省创造财富的能力和效率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城镇化水平对社会进步的影响重大,在某种意义上代表看社会进步的和文明发展程度。根据区域经济学理论,经济的发展会带动产业发展的高端化,非农产业的发展进步为社会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推动了城镇人口总量和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的提升,进而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同时,产业的发展又推动了城镇化的调整和进步。二者是一种相互激励,互动关联的。

二、湖北产业结构特征

在研究湖北省产业结构时,我们分析了其2010年三次产业产值结构比例为:13.8 :46.6 :39.6,很明显的看出我省第二产业发展占据优势,产业发展表现出“二、三、一”的特点,非农产业占了86.2%,居全国第19位。再从纵向上来分析,建国之后,我省第一产业产值整体表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只在某些年份出现较小的波动,例如1952年第一产业占比56.7%,2010年就到了13.4%。第二产业的变化趋势是升—降—升模式,如1952年占比15.6%,1980年升到了46%,1997年又降到了37.5%,第三产业在1979年到1999年之间出现上升趋势,之后又是小幅下降。

三、湖北城镇化发展状态和趋势

(一)整体水平

“十一五”之后,湖北省的城镇化水平与全国水平相比有所下降,截至2010年全国城镇率为49.95%,而湖北省为49.72%,在中部地区位居第一,居全国第14位。本文从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内涵出发,考略经济绩效、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空间集约、社会发展、统筹城乡、居民生活七个方面的因素,选择31项指标构建区域城镇化质量评价体系来测度城镇化进程带来的社会、经济等方面的符合效应。我们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来分析各项指标在湖北省城镇化进程中占据的比重,最终结果表明,我省城镇化质量仍然不及全国平均水平,区居全国第20名,落后于湖南、江西等地。

(二)动态发展

从其动态增长来进行分析,自2000年就表现出进程缓慢的趋势,已经严重落后于其他省份。与此同时全国其他省份城镇化速度在不断加快,不管是与全国平均的增长水平来比较,还是与其他之前实力相当的省份相比较,其城镇化速度都出现了严重落后的情况。湖北省经济滞后主要是由于90年代投资在经济增长中占得比重越来越大,消费率整体表现出下降趋势,例如,2000年到2009年之间,全国城镇化水平达到了1.15%,而我省仅仅是0.64%,究其原因,我们可以从拉动区域经济增长的相关要素来分析。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省经济增长的主要助推力就是投资长城的效益,而消费率却在不断下降,从1990年的65.4%一直降到了2010年的45.7%,仅在某些年份表现出微小的上升趋势,直到2008年经济危机发生,为了保障经济增长,逐渐强化了湖北省高投资、低消费的局势。

四、湖北城镇化与产业发展的互动机制

经研究发现,湖北产业结构呈现“二、三、一”的特点,产值结构要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就业结构比较落后,直接影响了城镇化进程的发展,同时在近十年的时间内,湖北城镇化率一直比较低,又影响了产业发展速度。

在现有经济学文献中,并不容易找出城镇化与产业发展之间一般关系的完善理论,再加上我国国情的特殊性,为我们的分析研究又增加了困难。因此,本文主要尝试从产业结构、产业效率、产业载体、产业集群四方面来分析二者之间互动机制。

(一)产业结构方面

产业發展推动了生产要素在城市的聚集,从而有力的推动了城镇化的速度。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提升,进而又带动了产业结构的升级,工业部门纷纷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使得工业部门的产出就业弹性呈现下滑趋势,但是产业结构逐渐转变为无物业为主导,在逐渐改变工业主导的局面,同时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又推动了农业人口向城镇转移,增加了服务业就业渠道,新兴产业的出现也吸收了很多高级专业人才就业。从全社会来看,在工业化阶段,就业总量增长速度能够保持不断攀升,城镇化水平也在逐渐提升,总体来讲二者呈现正向互动关系。同时,湖北省在城镇化进程推进过程中,投资和消费为市场需求提供了强大的原动力,从而带动了产业发展。

(二)产业效率方面

湖北省的实际是人多地少,总人口中农村人口所占的比例比较大,人口主要分布在第一产业,但是在资源配置中,不合理的城乡要素流动结构、流动障碍都可能给其带来不利的影响,进而影响农业产业结构的发展。然而,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流动,就能够有效的推动农村劳动力接受更多专业培训,并接受城市文明的熏陶,从而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同时,不同类型劳动力通过劳动市场可以找到合适的就业岗位以及彼此之间在生活或工作之中也有机会互相分享专业或创新知识,从而不断提高非农产业劳动生产率。同时,通过城镇化发展,城市集聚表现的越来越明显,推动产业发展的专业化和多样化,以减少各种交易成本,提高产业劳动生产率。反之,产业效率也能够强有力的推动城市竞争优势的增强,增加城镇居民收入,进实现城镇消费结构升级,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三)产业载体方面

从实际案例的分析中发现,不管是湖北省还是国家及各地产业载体实施发展战略的关键都是以各种产业园区作为典型代表,这样对产业聚集也是十分有利的。产业园区一般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初创期。由于地方政府有限的自身财力,会先征用更多的土地,为能够顺利的建设完善的工业园区,需先从居住和商业用地出让中获得的收入。在这一阶段中重要的一步是要做好招商引资工作,同时会伴随着政府补贴、土地低价转让等行为,推动工业园建设,成为地方经济的新增长点,为产业发展奠定基础。第二阶段,发展期。在这一阶段,基本上就完成了园区土地空间开发,园区将会涌进大量农业人口就业,产业发展随着产品生命周期依次经历发展、成熟甚至衰退阶段。当产品逐渐到了成熟阶段的时候,一些企业会由于成本上涨、竞争加强等因素而搬迁出去,但同时也会有部分企业加快自身转型,不断发展壮大,但也同样会有部分企业逐渐衰退,成为老工业区。第三阶段,升级期。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就是产业与城市融合发展,重点解决外来从业人员安居、子女教育、医疗养老等问题,未解决这些问题,地方政府可能会在园区基础上建设产业新城。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发现产业载体有力的推动了城镇化与产业发展的互动。

(四)产业集群方面

我们将一群在地理上临近而且相互联系和互动的企业和机构称之为产业集群。在意大利、德国、瑞典、瑞士等很多国家,产业集群是地方产业发展的一种组织形态,其中坚力量就是很多的中小企业。在我国,产业集群一般产生在专业园区,通过吸纳众多农业人口转移解决就业和城镇化问题。在湖北省城镇化与产业发展互动机制中,产业集群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网络协作机制有效地促进要素集聚和配置。产业集群内部形成专业化劳动力市场,使得专业人员能够更快的找合适职位,增加就业。同时,在产业集群中,有利于从业人员借助这个环境融入到地方社会生活,若政策鼓励他们在此落户,可就地实现市民化,从而推进城镇化进程。

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就是产业的发展,城镇化水平的改善直接关系着社会的进步。产业结构优化有效推动城镇化进程,城镇化进程又能够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不断走向高端化。从理论上来讲确实如上所述,但是现实区域经济运行尽管没有违背这一规律,其产业结构和城镇化发展也表现出了各自的特点,这就决定了二者产业结构升级和城镇化发展道路和解决方式,要求我们认识到湖北产业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实际状况,并从其发展的实际出发,找出促进其城镇化发展的解决策略,为促进湖北产业发展与城镇化进程提供依据,推动湖北省经济社会的繁荣发展,为和谐社会贡献我省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王林.城镇化与产业结构的互动关联机制研究[J].西北大学.2008(06).

[2]赵小平.城镇化与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J].中国物价.2013(12).

[3]叶振宇.城镇化与产业发展互动关系的理论探讨[J].区域经济评论.2013(07).

【作者简介】郑玲莉(1971.9—),副研究员,河南信阳人,研究方向:产业经济,战略管理。

(责任编辑:王平勇)

猜你喜欢
互动机制产业结构城镇化
小学语文课堂教师与学生互动机制探究
土地财政与城镇化互动机制理论与实证研究
基于产业结构对接的人力资源培养实践与思考——以湖南省为例
沪港通与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互动机制研究
会计在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互动中的作用探讨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城镇化
产业结构
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
对构建新型城镇化的观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