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压带和风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2014-05-30 17:26张永
新校园·上旬刊 2014年4期
关键词:风带环流气压

张永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课介绍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变化及其对气候的影响,是对上一节热力环流和大气水平运动知识的实际运用,又是研究世界气候类型、自然带的形成及分布的基础,在教材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课标解读

新课标要求: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形成、季节性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绘制全球分布示意图。

3.教学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明确大气环流的含义、特征,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季节性移动规律。通过学习气压带、风带形成过程和季节性移动规律,培养学生探究学习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口述气压带、风带形成过程及绘制、动手粘贴气压带和风带分布意图,提高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通过师生互评、生生互评,提高学生的评价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动口、动手、和动脑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合作讨论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和合作意识。气压带、风带形成的原理利于建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观,形成良好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态度。

4.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气压带、风带名称以及形成原因、分布和季节性移动规律。

难点:理解气压带形成原因,盛行风的方向与分布。

5.课时安排

第二节内容主要由三部分组成,笔者针对第一部分第一课时进行说课陈述。

二、说教法

启发式、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法。

三、说学法

高一学生空间想象和抽象思维能力有一定局限性,对顺利完成课标要求带来难度,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多动口、多动手,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的能力。

学法引导:自主探究式学习、小组讨论与合作。

四、说教学程序

【设疑导新课】创设课堂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复习解新题】铺垫旧知识,过渡新课程。

【新课程学习】教师发挥主导,学生体现主体。

1.知识过渡

教师过渡:如果A地是极地,B地是赤道,这样大范围、全球性的大气会如何运动呢?

学生活动:阅读P33的活动题,在活动要求的提示下,教师特别强调假设条件引导学生画出理想状态下赤道与极地间的热力环流。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知识迁移,把热力环流的小尺度放大到整个地球,先探究理想条件下大气环流的空间模式,化难为易。

2.探究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和分布

教师引导:实际上赤道与北极间的熱力环流能维持这种状态吗?为什么?

展示问题、启发学生:探究1北半球高空向北的一支气流风向如何变化?探究2 在00—300N近地面形成了哪些气压带?近地面空气如何运动?

教师活动:教师通过以上问题启发学生了解北半球低纬度大气运动,将此作为突破口,理解低纬度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设计意图:师生互动,推理与印证相结合,为学生后面顺利完成中、高纬度的气压带、风带的探究学习给予启发。

学生探究:探究3 60°N附近副极地低压带是怎么形成的?探究4 归纳各气压带形成的原因。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刚受到的低纬大气运动形成过程的启发,合作探究新问题,并通过巧设的探究题,突破难点,使学生掌握地理研究方法,体验地理思维过程,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完成课标中关于“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的要求。

学生动手、巩固提升:分析南半球的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请两位同学在黑板上合作完成南半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图。其他同学分组利用学校校本课程——《教具研发与制作》的模型,即沿某经线大气垂直剖面模型图,将提前准备好的彩色胶带发给每个小组,进行粘贴,模拟大气运动过程。

教师活动:在讲台和下面进行适时的巡视和指导,了解学生的想法和疑问。

教师预案:(1)小组可以选择不同的半球进行粘贴。(2)学生面对模具可能会忽略低、中、高纬度大气厚度的分布。

展示成果、共同评价:将学生完成情况进行实施评价,组对组,师对生共同点评,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

设计意图:这一过程层层深入,使复杂问题化整为零,逐一突破,通过归纳总结,知识结构又化零为整,达到了资源整合和目标完成的双重效果。

3.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

教师活动:(1)播放多媒体,动画演示“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运动”。(2)提出问题,实际上地球在不停地自转,也在不停地公转,那么地球公转会导致气压带风带怎样的变化呢?

学生活动:学生通过观看多媒体动画,自己归纳、补充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并完成“学案要点二中的第3题”。

设计意图:这部分内容学生很容易理解和掌握。通过演示得出结果即可。

【知识小结】教师以流程图小结本节课的内容。

但由于地表并不均一,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实际情况比理想模式要复杂得多,下节课将继续探讨。

【作业布置】(1)解决导入部分的“马纬度”为什么没有风这个谜底。(2)配套练习分层次布置作业。

【说板书】本节课的板书,是根据本节课的重点设计,由师生共同完成。

五、说教学反思

第一,新课程强调师生共同参与课堂建设,强调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所以,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三维目标的达成情况。

第二,反思学生动口、动手的节奏与这堂课进度的协调性。

猜你喜欢
风带环流气压
内环流控温技术应用实践与发展前景
看不见的气压
压力容器气压端盖注射模设计
观安顺黄果树瀑布(新韵)
初见
热盐环流方程全局弱解的存在性
带雨梨花
“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教学设计
谜底大揭秘
电渗—堆载联合气压劈烈的室内模型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