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鹏
[摘 要] 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的基础是农业种植业的发展。本文中主要介绍了农业种植业中玉米的产业的发展,提高玉米单产水平,是实现玉米总量增加。
[关键词] 玉米 产业 发展
[中图分类号] S51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2-0081-01
一、辽宁省玉米产业发展趋势
1.玉米生产发展潜力
从辽宁省玉米生产情况看,增加种植面积的空间十分有限,到2015年争取稳定在3000万亩。但通过挖掘品种增产潜力,推广高产栽培技术、改造中低产田、加强病虫害防治等措施,提高玉米单产水平,是实现玉米总量增加的关键措施。
1.1品种增产潜力分析
建国以来,辽宁省玉米品种进行了8次全省规模的品种更新更换。“十五”期间全省玉米平均单产达到340.9公斤,较“八五”期间单产水平提高了37.5公斤。2001年以来,我省共审定了近300个玉米新品种,品种产量潜力一般为600-700公斤左右,而2004~2006年全省玉米平均单产为400-450公斤,这与品种的产量潜力还有很大差距。高产潜力研究结果表明,在辽宁玉米大面积亩产700-800kg是可行的,小面积上具有900kg以上的增产潜力。
1.2技术增产潜力分析
“八五”以来,玉米生产由于推广了地膜覆盖、大垄双行、种子包衣、规范化栽培等技术,表现出较好的增产增效作用。今后除继续做好先进适用栽培技术集成推广应用外,重点要科学合理增加玉米种植密度。目前,我省玉米田间种植密度一般在3000株左右,若按照品种适宜种植密度,每亩可增加100~500株,单产可提高25公斤以上。
1.3改造中低产田增产潜力分析
我省中低产田比重较大,单产介于每亩300~500公斤的中低产田面积超过2500万亩,大部分地块种植的是玉米。地力差异造成地区间单产水平相差较大,2006年,单产最高达到每亩558公斤,最低只有341公斤,通过改造中低产田,提高耕地等级1—2级,可以使玉米单产水平提高50公斤。
1.4防灾减灾增产潜力分析
2001年以来,玉米病虫害发生面积分别以每年超过lO%的速度增长,一般年份造成产量损失5%一8%,如遇偏重发生甚至大发生年,损失将会达7%—10%,根据目前病虫害发生及损失程度分析,通过加强预测预报,提高综合防治手段等措施,可将损失降到5%以下,每亩可挽回产量损失20—25公斤。
2.玉米产业化发展趋势
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按照种植区域组建玉米产业协会,通过协会把种植农户与市场连接起来,发挥协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通过合作经济组织组织农民与市场对接,降低市场风险,推进玉米产业化经营。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创办上,将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鼓励农村能人大户、经纪人带头领办,发挥专业协会和经纪人在玉米产业发展中的作用,进一步做大做强玉米产业。
同时通过鼓励农民从事二三产业,加快土地流转工作,将耕地向种田能手集中,发展玉米种植大户、种植专业村、专业乡镇。
3.机械化发展趋势
运用现代生产要素改造传统生产要素,推进农业机械化是改造传统农业,建设现代农业的核心问题。因此,发展玉米生产机械化是必然趋势。
4.社会化发展趋势
随着畜牧业和玉米加工业的发展以及综合利用新技术的应用,玉米已发展成为粮食、饲料、经济、能源兼用作物,在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中占有愈来愈重要的地位。全球经济发展,玉米已成为一种具有极高工业价值的工业资源,加工的产品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纺织、造纸、饲料、化工以及代替汽油作为汽车燃料等。
二、发展玉米生产的措施与对策
1.提高玉米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
1.1推广耐密型高产品种。我省玉米是以高秆大穗稀植为主,近年来通过示范推广耐密型品种和开展配套栽培技术展示,生产上开始向紧凑密植型玉米品种转变。根据不同的种植区域推广不同的耐密植型高产品种,重点在中熟和中晚熟区域推广郑单958、辽单565,沈玉21、良玉88等耐密植品种。
1.2推广集成配套高产栽培技术。一是良种良法配套。对不同的玉米种植区域筛选适宜的品种,其中辽南地区筛选生育期较长、耐密、抗倒、抗病性强的品种,辽西地区筛选抗叶斑病和抗旱性强的品种,辽宁中、北部地区筛选抗玉米丝黑穗病、耐密、抗冷、脱水快的品种,并针对不同的品种配置以最佳栽培密度和配套栽培技术。二是集成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在辽西干旱地区和辽东冷凉地区应用地膜覆盖栽培技术,解决春季低温干旱和播种保苗问题;在辽西北干旱地区推广原茬播种、秸秆覆盖等技术,实现农田免耕和周年覆盖。集成推广种子包衣、机械精量播种、药剂灭草、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技术。(3)加强农业技术培训,一是利用我省冬春农闲季节,组织各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加大农业培训力度和深度,通过多形式、多渠道拓宽技术培训面,发挥现代传媒在农民技术培训中的作用。二是围绕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密切与科技入户工程、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等相结合,做到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三是针对农事季节和农事作业难点,开展有针对性的专题技术培训,让农民听了就能用,用了就能会。
2.加快优质玉米优势区域建设,提高玉米品质
结合我省玉米生产布局和自然气候、地域间的差异,建立优质玉米优势区域,有针对性地对玉米的种植结构进行调整。具体就是以市场为导向,保持面积基本稳定、总产稳中有升、调整区域布局、优化品種结构、丰富品种类型。在优化品种结构、丰富品种类型方面,首先应以发展优质饲料玉米为主,包括粮饲兼用型玉米、高油玉米、高蛋白玉米等。同时,也应大力发展淀粉工业用的高淀粉玉米和鲜食玉米、青贮玉米、爆裂玉米等。
3.培育龙头企业,加快优质玉米产业化发展步伐
目前国内玉米深加工转化途径主要是淀粉、酒精和饲料等,有待开发加工品种的多样性。对此应根据市场需求,本着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合理布局的原则,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加快优质玉米产业化和深加工业的发展,包括以优质玉米为原料的深加工大中型企业,以特用玉米为原料的加工贮藏保鲜中小型企业,以优质玉米为主料的饲料加工企业等。除此之外,应结合我省的实际情况,大力发展应用玉米秸秆或青贮玉米的畜牧养殖业,将玉米生产优势转化为畜牧业生产优势,实现种植业生产由二元结构向三元结构转变。
参考文献
[1]任延冬,周静. 辽宁省玉米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 农业经济,2009,12:37-38.
[2]刘晶,李月明,张庆芳. 辽宁省玉米产业发展中的农业多功能性问题[J]. 农业经济,2012,02:18-19.
[3]刘波,王晓琪,刘颖,刘娜. 辽宁省玉米生产现状与发展方向[J]. 杂粮作物,2007,01:5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