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定忠等
[摘 要] 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口数量不断增长,全县耕地面积不断减少,人地矛盾日益尖锐。为进一步合理利用耕地,确保陇川农业可持续发展,从陇川县的耕地利用的现状,分析了陇川县耕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了保护耕地土壤的对策。
[关键词] 陇川县 耕地利用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0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2-0049-01
耕地是农业的基础,是人类生命和农业生产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源泉,也是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前提。耕地为人类提供了生存所需的粮、油、棉、饲料等农产品,同时为工业提供了大量的生产原料。合理保护和利用好耕地资源,提高耕地质量,是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
多年来,陇川县认真按照国家有关耕地保护和利用的法律、法规,结合县域实际,加强对耕地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不断提高耕地质量和增产潜力,满足人口增长的对物质(农产品)的需求。但在耕地的保护和利用中仍存在许多问题,制约了耕地的可持续利用和产出能力,进一步保护和利用好耕地,处理好耕地种、养的矛盾,对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陇川县耕地资源利用现状
陇川县地处祖国西南边陲,是一个集边疆、民族、贫困及直过区为一体的农业县,全县辖四镇五乡及一个农场,总人口18.2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5.1万人。国土总面积1931平方公里,农用地面积241.4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85.91%;农用地中耕地面积49.59万亩,其中水田面积24.67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49.7%;旱地面积24.92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50.3%。人均占有耕地3.28亩[1]。
全县耕地主要分布在“三山两坝一河谷”区域,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山区半山区(二台坡地)分布面积大,占耕地总面积的77%,这部分耕地受气候、水源及土质等条件的制约,作物单产相对较低,生产效益差;坝区分布面积相对小,占耕地总面积的23%,这部分耕地区域气候条件优越,灌溉条件好,作物产量现对较高,生产效益高;二是耕地质量差,土壤酸化(土壤PH值均≤5.5)、瘦、旱、漏(漏水漏肥)、潜(潜育化)、胶、薄、陡等现象突出,土地产出率低,综合生产效益不高面积大;三是优质耕地(高稳产农田面积)所占比例小,中低产耕地、坡地、旱地所占比例大,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困难重重。
二、 耕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耕地数量锐减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乡建设步伐加快,非农建设用地以及退耕还林占用耕地不断增多,耕地总面积呈减少趋势,人地矛盾日趋突出。虽占补平衡工作的实施,耕地面积有所补充,但占用的多为坝区平整的水田地,补充却为山区半山区梯田地,无论是耕地质量还是作物单产都明显降低。耕地面积的逐步减少,将严重威胁着陇川粮食生产及其它农产品生产的安全。
2.耕地地力退化明显
陇川县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无霜期长,适宜常年种植多种热带、亚热带农作物。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广大农民过度的追求对土地的种植,投入少、产出多,用养失衡,导致耕层变浅,耕性变差,保水保肥和抗灾能力降低。据2010年陇川县耕地地力评价统计,与第二次土壤普查相对比,土壤有机质、速效钾、有效硼等养分含量均有大幅度降低。与此同时,中低产田比重增大,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灌溉条件差,也严重影响了耕地地力潜力的发挥。陇川县49.59万亩耕地中,中低产田70%,普遍存在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田地间排灌沟渠、机耕路不配套,生产条件差,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弱等问题,生产中时常出现“大灾大减产,小灾小减产,无灾无害增点产”和“广种薄收”的被动局面,发展高产、高效、低耗、优质、特色农业障碍重重,制约了农业的增产增效。
3.施肥不合理,土壤养分不协调
我县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施用化肥,改变了过去刀耕火种的生產历史。化肥的巨大增产作用促进了作物单产的提高,满足了人们生活所需的物质要求,但同时也让大农民对化肥的依赖越来越强,习惯认为作物缺肥就施N,盲目施肥现象比较突出,生产中普遍重施N、P肥,轻施甚至不施用有机肥、K肥及其它微量元素。不合理的施肥一方面改变了土壤结构,造成土壤板结;另一方面造成了浪费,并污染了环境,使土壤养分失衡,十分不利于耕地的可持续利用。据陇川县测土配方施肥土壤化验结果,与第二土壤普查时相对比,耕地土壤中碱解氮含量急增,速效钾含量大幅度减少。
4.环境污染日趋突出
我县的环境污染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随着科技的发展,大量的工业和生活“三废”等排放水体或土壤,农业生态环境污染日益严重,严重影响了土壤的理化性质,导致耕地质量下降。同时在农业生产中,化肥、农药、地膜等农资的广泛使用,农田污染也日益严重,使用后的地膜、农资包装袋(瓶)及过量施用的化肥、农药遗留田间,污染了生态环境,破坏了田间生物多样性。二是水土流失问题仍较为严重。由于林业用地效益低下,地方政府和农户育林、护林的积极性不高,部分地区仍存在着植被破坏现象,另外,修路、陡坡开垦等也不同程度地破坏了植被,造成局部地方水土流失严重,水土流失导致耕地耕作层变薄,保土、保肥、保水能力下降。
三、合理利用和保护耕地的对策
1.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格控制占用耕地
保护耕地,提高耕地质量是关系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耕地的永续利用需要纳入法制的管理范畴。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土地管理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耕地保养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严格土地审批制度,挖掘存量建设用地的潜力,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的水平,把建设占用耕地降到最低限度。严格执行法律关于建设项目占用耕地“占一补一”的规定。对乱占、破坏耕地的不法行为,要加大处罚力度,构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3]。
2.合理利用耕地,优化农业种植结构,全面提升生产效益[3]
在确保粮食和生态安全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各地的耕地资源优势,合理利用耕地,科学优化农业种植结构,突出地方特色,注重质量效益,推进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在调整农业种植结构中,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户为基础,以龙头企业为依托,要减少一般农产品生产,因地制宜发展优质、专用、无公害农产品,增加优质高效产品的生产,积极开发新品种和特色产品,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效益,切实增加农民收入。总的原则是利用优质耕地种植产值较高的产品,加大力度改造中低产田,积极发展粮食生产,全面提升生产效益。
3.实施中低产田地改造,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
围绕陇川县《中低产田地改造规划》,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实施中低产田地改造,加速建设一批旱涝保收的高稳产农田,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中低产田改造和高稳产农田建设中,要立足当期、着眼长远、全面规划、综合治理。要坚持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紧密结合,山、水、田(地)、路综合治理,改水、改土和地力培肥同步进行,山区、坝区各有侧重。坝区着重完善条田、配套沟路,达到“田成方、路成行、沟成网、涝能排、旱能灌、地肥沃”的标准,推动农田向园田化迈进;山区着重固定耕地、改坡为梯、改旱为水(也可因地制宜改水为旱),增加水田和水浇地,并配套相应的灌溉沟渠,确保灌溉自如,旱涝保收。
4.实行用地与养地相结合,全面提升耕地质量[2]
用地与养地相结合,就是对耕地的索取与补给达到平衡,维持耕地资源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4.1推广种植绿肥,增施有机肥,实行生物养田养地。种植绿肥可采取间种、套种的方式进行,既不影响当季作物的种植,又实现了培肥地力的目的,达到了作物、绿肥并举,用地养地相结合的目的。增施有机肥就是利用好人、畜、禽粪便和堆沤肥等有机肥。
4.2合理施用化肥。利用陇川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成果,全面普及和推广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合理搭配施用N、P、K、S、Zn等肥料,促进土壤养分协调、均衡发展,增强耕地生产后劲。
4.3推广科学的耕作方式和种植管理制度。提倡机耕深耙,加深耕作层,加速土壤熟化程度。同时合理轮作,增加复种,有计划的安排轮歇,争取自然恢复和提高地力,避免对耕地过度使用引发耕地地力退化。
5.开展耕地污染防治工作
一是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广泛宣传,提高公众对耕地污染严重性和危害性的认识,提高全民保护耕地的觉悟和认识。二是引导农户收集生产过程中废弃的地膜、農资包装袋(瓶)等污染物,做到能回收利用的进行利用,不能再利用的集中销毁,避免遗留田间污染农田;三是大力推广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可降解的农用物资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等技术,减少田间残留和因过量施肥、施药对耕地的污染;四是加强对辖区内工、矿企业的监管,促进企业技术设备改造和推进清洁生产等途径控制污染物排放量,减少废气、废水、废渣对耕地的污染。
参考文献
[1]陇川县2013年农村社会经济情况统计表[Z].2013.
[2]云南省陇川县耕地地力评价成果报告[R].2011.12.
[3]林碧珊.苏少青.曾晓舵.广东省耕地利用现状及其对策研究[j].生态环境,2008,17(1):454-458.
作者简介: 王定忠,男,1994年参加工作,毕业于云南农业大学,专科学历,现任陇川县土肥站站长,中共党员,农艺师。
张丽娟,女,2006年参加工作,毕业于云南农业大学,本科学历,现任陇川县土肥站副站长,中共党员,农艺师。
徐启明,男,1994年参加工作,毕业于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专科学历,现任陇川县水产站站长,农艺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