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光
摘 要:电影作为演示型性叙述,与传统的小说叙述分层研究既相关联,又与之不同。对于演示性叙述,常常是形成“叙述框架”,并不现身为人物。《哈利·波特》系列电影作为当代奇幻题材的电影的经典之作,在跨媒介叙述框架形式上甚为丰富,叙述分层、跨层现象层出不穷。本文将以叙述分层理论为指导,探究《哈利·波特》系列电影中跨媒介叙述的叙述框架与分层问题。
关键词: 哈利·波特;电影;叙述框架;叙述分层
叙述学是在20世纪结构主义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从研究文本叙述的本质、表现、功能,逐渐推广到影视、音乐、广告、游戏、体育等诸多领域,叙述学逐渐形成完备的领地和研究对象。对于叙述学的研究中,分层和跨层问题,显得特别复杂而有趣。在近四十年的大讨论中,诸多叙述学家对其也是玄而又玄。而电影作为演示型性叙述,与传统的小说叙述分层研究,又有着一定的差别和难度,其跨媒介叙述的形式多样,为电影艺术带来了丰富的感官体验。
《哈利·波特》系列电影改编于英国女作家J·K罗琳(Rowling Joanne Kaqthleen)创作的奇幻题材小说。包括《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哈利·波特与密室》等八部作品。电影讲述了一个有着离奇身世,拥有魔法与智慧的男孩的成长历程,成功塑造了哈利·波特的典型人物形象,是全球范围奇幻电影的经典之作。
一、叙述分层问题概说
对于叙述分层问题,理论家们常常认为是小说作者的不经之笔,并无多少研究价值。《文心雕龙·序志》言“振叶以寻根,观澜而索源”,个别问题的出现是现象,如果叙述分层问题出现在不同形式、不同地域的不同作品中,我们有必要对其深入研究。在叙述分层问题中,我们首先要明确的是,叙述分层的概念,也就是叙述如何分层问题。
对于叙述分层的定义,法国著名学叙述学家杰拉尔·热奈特认为“一篇叙事文所讲述的任何事件所处的虚构域层次都要直接高于产生该叙事文的叙述行为所处的层次”。①热奈特的定义表明了叙述分层并不是共生关系的平行层,而是其中一个叙述层次产生另一个层次,二者存在明显的高下之分的层次。而中国叙述学家赵毅衡在《苦恼的叙述者》一书中,为叙述分层下了一个简单的定义,认为“上一叙述层次的任务是为下一叙述层提供叙述者或叙述框架。也就是说,上一叙述层次的某个人物成为下一叙述层次的叙述者,或是高叙述层次的某个情节,成为低叙述层次的叙述行为,为低层次叙述设置一个叙述框架”。②无论是热奈特的“高”,还是赵毅衡先生的“低”,实际上都是几乎没有区别的概念,只是用语不同。
对于具体叙述层次的分析,往往是确定一个主叙述,将对于主叙述层次提供叙述框架的称之为超叙述层次,热奈特将之称之为“外叙述”(extradiegesis)、“内叙述”(intradiegesis)、“元叙述”(metadiegesis)。相对于其晦涩难懂的希腊词根,赵毅衡先生将其命名为中间层次的主叙述,上一叙述的超叙述,下一层次的次叙述,这更加符合中国话语特点,本文将沿用赵先生的分类和名命名。
二、电影作为演示类叙述的分层问题
《哈利·波特》作为电影作品,是典型的演示类叙述。作为演示类叙述,叙述者更多的作为“叙述框架”,而非人物。③在电影中,哈利·波特幼年寄养在麻瓜(普通人)家庭,这本身是一个叙述层次,当霍格沃兹魔法学校来信,哈利·波特被海格接走,穿过九又四分之三站台,开启魔法之旅时,电影又进入到另一空间层次的叙述。在不同空间层次,主人公的话语、生活背景、表现场景完全不同。魔法世界的描绘占据了电影十分之九的分量,成为电影的主叙述,现实世界分量较少,是次叙述,而《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电影开头,讲述了邓布利多教授和麦格教授交年幼成孤的哈利·波特送到姑妈一家,成为了电影的超叙述。
在主次叙述层次上,《哈利·波特》电影中有时有着明显的界限,如哈利·波特也只被允许在霍格沃兹魔法学校使用魔法。当哈利·波特放暑假回到姑妈家,进入现实世界时,电影转入次叙述;当再次开学,电影转入魔法世界主叙述,将这八部电影连贯起来,便出现了开学-放假-开学-放假……的模式,使得这一系列完整的电影的主要分层在主叙述-次叙述-主叙述-次叙述……循环往复。当然,电影也有例外,如在《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中海格将哈利·波特的表格变成了猪尾巴,在《哈利·波特与密室》中罗恩开着会飞的汽车闯入麻瓜世界,在《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囚徒》中哈利在现实世界使用保护咒等,消磨了主次空间叙述的界限,形成了现实与魔法交相融合的境界。
三、电影中分层媒介多种叙述框架的构建
在《哈利·波特》系列电影中,导演延续了罗琳的叙述风格,采用了不同媒介强化叙述,加强了分层叙述的可观性、新奇性和神秘性。即使在霍格沃兹魔法学校,电影中仍然呈现了不同的分层,并通过不同的模式,构建了分层媒介。
(一) “戏+戏”框架的革新
“戏+戏”模式指的是在电影电视中出现拍戏、排练、舞台剧等场景,出现“戏+戏”的叙述框架,《哈利·波特》中的“戏+戏”并非单纯的舞台剧+舞台剧等模式,而是在探究真相的过程中,借助魔法,实现人物角色真实的演绎,借助他者形象,完成叙述过程。如在《哈利·波特与密室》中,哈利·波特为探听马尔福是否为密室的开启者,与罗恩利用变形药水,变为马尔福的死党克拉布和高尔时,接近马尔福,探听消息。在喝下药水,变成马尔福的死党时,电影已经完成了叙述分层的转换。在之后马尔福与其对话时,皆为另一层的叙述。直到哈利·波特渐渐露出头上疤痕,罗恩换回本来的红头发时,两人仓皇而逃,又完成了拉布和高尔到哈利·波特与罗恩的转化,电影叙述分层重回之前的主叙述。
(二)“戏+梦”框架的演绎
梦是电影和小说表现叙述的常见形态,在《哈利·波特》系列电影中,哈利·波特头上的伤疤是连接伏地魔的媒介。在梦境中,哈利·波特可以片段式地看清伏地魔的现状。在《哈利·波特与火焰杯》中,电影以哈利·波特梦境开头,叙述了伏地魔、小巴蒂·克劳奇和小矮星彼得在一起谋划复出回来的场景,形成梦境的次叙述;哈利·波特从噩梦中惊醒,场景回到了霍格沃兹魔法学校,电影进入主叙述。在电影后半段,同样的景象又出现在哈利·波特的梦境中,只是相比略短。
(三)“戏+游”框架的诠释
对于体育比赛、电子竞技游戏、常规娱乐游戏,当他们在电影中出现,与影视作品结合,形成了影+游的独特模式。在“戏+游”的模式中,编剧往往是故意为之,并赋予游戏深刻的内在含义,通过“戏+游”的巧妙结合,反映出主人公的某些品质,从侧面解释出电影主题。在《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电影中,主人公哈利·波特、罗恩、赫敏,为了阻止魔法石落入敌手之手,闯入校长邓布利多为保护魔法石设置的关卡。其中当他们来到一盘巨大的石制国际象棋面前时,进行角色扮演,罗恩是骑士,赫敏是皇后,哈利·波特是象。随着棋局的展开,三人发现,这是真正的魔法师象棋,是直接下出生死,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在棋局最后,罗恩作为骑士被反方斩杀下马,哈利·波特得以将死反方,成功突围。在游戏过程,三人角色扮演不同旗子,在游戏中闯关,而此处地国际象棋设置,不仅使演示性叙述实现了分层叙述,更是通过游戏式的考验,考察出罗恩在自己熟悉的领域敢于担当,并在最后一刻勇于牺牲,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
(四)“戏+文”框架的改良
对于跨叙述类别的分层“戏+文”框架,是指演示型叙述中穿插文字的叙述。而基于两种叙述在时间上存在差异,因此既可以以另一种叙述方式叙述情节,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也可以通过文字更换叙述分层,展开背景叙述,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倒叙。在魔法世界,对于“戏+文”的模式,不单单囿于信件,还可以通过书籍、日记的形式展开叙述。书籍一方面可以给学生们提供新鲜的魔法知识,两一方面可以于主人公展开对话,实现叙述隔离和分层。赫敏是霍格沃兹的优等生,当遇到问题时,她总是求助于图书馆,从书中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如在《哈利·波特与密室》中,为制作变形水,哈利·波特三人来到图书馆,赫敏将找到的文献朗读出来“所谓的变形水,只要做出正确的配调,这种魔药,就可以让喝下的人暂时完全变成另外一个人的样子”这是赫敏对文本的叙述,实际上叙述已产生分层,转入次叙述。
(五)“戏+图”模式的开创
地图是凝聚的建筑,是展示地理位置的标识,本身具有叙述功能,它跟书籍也存在本质区别,即他不能够表达一段完整的叙述。因为在地图上的是经纬坐标和位置方向,无法形成具体逻辑,即使是主人公按图索骥,也一定会加上自己的理解和思考,因此常规的地图不能够形成叙述分层,实现次叙述。在《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囚徒》中,哈利·波特从乔治和弗雷德手中得到了“活点地图”,即能展现所有人在附近区域运行轨迹的地图。在一天傍晚,哈利·波特看到传闻已死的小矮星彼得在图中出现并移动,最终确定了因高密害死哈利·波特父母的小矮星彼得是为求自保而诈死。实际上剧情的发展都是根据地图中移动的无声叙述有关,“戏+图”的形式也可以形成叙述分层。
(六)“戏+器”框架的展示
在《哈利·波特》系列电影是奇幻题材,电影里充斥着魔法石、咒语、宝器等奇幻因子。对于传统文本叙述,无法通过一件器物完成主叙述-次叙述叙述层次专项,更无法出现跨层现象,因此其表现特点无非是睹物思人,借物抒情的书写范式。而在《哈利·波特》系列电影中,常常通过带有魔法的宝器,实现叙述分层,人物跨层进入另一空间。
在《哈利·波特》系列电影中跨媒介叙述分层的例子不胜枚举,无论是“戏+戏”,“戏+梦”,“戏+游”跨媒介叙述框架的应用,还是“戏+图”,“戏+器”跨媒介叙述框架的开创,都借助戏、梦、游、图、器等媒介,实现了电影的叙述分层、跨层,并使之具备了演示性叙述特有的“平行叙述”,丰富了电影画面,满足了观众的审美需求和倾向,更好地为电影叙述情节,塑造人物,表达主题服务。(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注解:
① 杰拉尔·热奈特. 论叙事话语.张寅德编选.叙述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261页
② 赵毅衡.苦恼的叙述者.十月文艺出版社,1994年,117页
③ 赵毅衡.广义叙述学.四川大学出版社,2013年,266-26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