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综述

2014-05-30 09:50:57申军梅
家庭心理医生 2014年4期
关键词:脑血管病抗凝中风

申军梅

摘要: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必须采取多环节、多途径、多靶点的中西医结合综合救治措施,才能取得最大疗效。

关键词:缺血性脑血管病;中西医结合疗法【中图分类号】R7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4-0264-01

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中医又称中风,是指由于脑组织局部动脉血流灌注减少或血流突然完全中断,停止供血、供氧引起供血区的脑组织坏死软化。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强调早期诊断,及时治疗。中风急性期的救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单从一个方面努力很难达到提高临床疗效、降低病死率及病残率、减轻致残率的目的,而应该采用多层次、多途径的综合治疗和康复训练。长期的临床观察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是提高临床疗效的最佳选择,预后也较为理想。

1西医治疗

1.1溶栓疗法:一般认为,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最佳时间是在发病后6h内,6h内rt-PA静脉溶栓治疗是安全有效的。对于急性缺血性梗死发病3 h内,无溶栓禁忌症者,推荐静脉内使用rt-PA。rt-PA是唯一由FDA(The U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认可的治疗急性脑缺血的方法。对适宜接受静脉内rt-PA治疗者于起病3h内给予rt-PA 0.9 mg/kg,最大剂量90mg。开始使用rt-PA之前进行血压的稳定性评估,治疗前应使血压控制在≤185/110mmHg,并在溶栓后至少24h内将血压平稳控制在180/105mmHg水平以下。不建议静脉内给予链激酶进行溶栓治疗,不建议在临床试验场所以外的地方进行安克洛酶、尿激酶以及其他静脉溶栓药物的治疗。

大脑中动脉闭塞<6 h的重度卒中和无法接受静脉内rt-PA溶栓的患者可考虑动脉内溶栓,动脉内溶栓需在有经验的卒中中心,由有资质的介入医师进行,并能及时行脑血管造影。溶栓疗法的主要并发症为颅内出血。

1.2抗凝疗法:有人提出抗凝疗法在急性期治疗的疗效还有待进一步讨论。香港进行了一次大规模实验,用不同剂量的低分子肝素给中风患者进行10d的皮下注射,结果显示,在治疗结束以及随后的3个月内,两组人群都没有明显的治疗效果。但是,在第6个月的时候,接受大剂量低分子肝素的人群的死亡率和对照组有明显的差异。2007年5月,美国心脏学会(AHA)和美國卒中学会(ASA)联合发布的《成人缺血陛脑卒中早期治疗指南》中不建议急性期应用抗凝药物来预防卒中早期复发或改善神经功能和预后;考虑到严重的颅内出血并发症,中重度卒中患者不建议紧急抗凝治疗;不建议静脉rt-PA治疗24 h内开始抗凝治疗。

1.3抗血小板治疗:不能进行溶栓的患者,在排除脑出血性疾病的前提下,应尽快给予口服阿司匹林。2007年指南推荐:绝大部分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24-48 h内口服阿司匹林(起始剂量为325mg)(I级推荐,A级证据)。与2005年指南相比,该指南依据国际脑卒中试验(IST)的试验结果增加了起始剂量325 mg的推荐,而根据中国急性脑卒中试验(cst)研究,一般认为160mg起始剂量可能也是一种选择。

1.4降纤疗法:降纤制剂于发病早期使用,包括类蛇毒制剂,隔日1次,共3次,剂量为10U、5 U、5 U,需要在用药前后监测纤维蛋白原。

1.5神经保护剂:在2006年,有研究证明一种新型的自由基清除剂-NXY--059可降低卒中后患者残疾程度和rt-PA治疗后颅内出血发生率。但NXY-059普遍应用费用昂贵,临床效果和统计学差异不显著。目前,对于NXY-059的争论比较激烈,进一步的研究正在进行中,目前尚无一个独立的神经保护剂表明影响卒中的预后[1],故无法推荐。可考虑的用药为:胞二磷胆碱,钙拮抗剂(低灌注梗死禁用),银杏制剂,硫酸镁等。使用的方法最好为联合用药。

2中医治疗

2.1中药治疗:中药治疗缺血性中风的治则治法很多,且均具有一定的疗效,但缺乏相对固定的治法,因而难以确定急性缺血性中风治疗的定方定药。临床治疗仍以明确辨证后对证治疗的效果最好。辨证分6型,气虚血瘀型用补阳还五汤加减;风痰上扰型用大秦艽汤、牵正散等加减;痰热腑实型,主要用安宫牛黄丸、大承气汤等;阴虚风动型,用大定风珠、六味地黄丸等;痰浊上泛型,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元气亏虚型,用地黄饮子加减[2]。

2.2针灸治疗:祖国医学在针刺治疗脑缺血损伤(中风)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中医认为气虚和血瘀是中风的主要病因病理,而针刺可以调和阴阳,补虚泻实,疏通经络。当前临床应用针刺治疗脑缺血损伤取得了很好的疗效。临床资料表明,针刺治疗脑缺血损伤的疗效与病程有关,针刺治疗越早,临床效果越好。石学敏院士创立醒脑开窍针刺法,是治疗中风的一种更为有效的方法[3]。对急性期的治疗,主穴取内关、人中、三阴交,辅穴取极泉、委中、尺泽。针刺可直接扩张血管,增加缺血区氧和血液的供应,发挥即刻护脑作用,同时针刺可调整血脂,血液流变学,及血管活性物质,加速自由基清除,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间接地改善缺血区氧和能量的代谢,发挥延缓的护脑作用,从而使脑细胞的形态和功能损害减轻。

3结语

缺血性中风是一种复杂多变的病种,病因病机复杂,因其为多因素致病,对缺血性中风的治疗必须采取多环节、多途径、多靶点的中西医结合综合救治措施,才能取得最大疗效。总之,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中风能突出个体化治疗,并且不受时间窗的限制,综合治疗,疗效肯定,副作用相对较少。需要强调的是,中西医结合并不是l+l的中医药与西药的结合,而是根据病证分期、分型的辨证施治,全身调整,合理用药及针灸,重视超早期治疗(包括中医、针灸手段的运用和推广),重视早期康复,这样才能收到较好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拥军.卒中单元[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9:104.

[2]杨志新.中风急性期的中西医结合治疗[J].中国临床医生,2005,33:8.

[3]石学敏."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脑卒中[J].中国临床康复,2003,7:1057.

猜你喜欢
脑血管病抗凝中风
老年人群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抗凝治疗
抗凝治疗对心房颤动相关轻度认知障碍的影响
预防中风应做到八要八不要
基层中医药(2020年2期)2020-07-27 02:45:58
血压偏低也要警惕中风
华人时刊(2018年23期)2018-11-18 16:56:35
回药失荅剌知丸治疗中风后痴呆的疗效观察
脑血管病与血管性认知障碍的相关性分析
中药影响华法林抗凝作用的研究进展
CT全脑灌注成像在脑血管病变中的临床价值
中外医疗(2015年16期)2016-01-04 06:51:50
超声扫描心脑血管治疗仪治疗急性脑血管病50例
哈尔滨医药(2015年5期)2015-12-01 03:58:09
STA Compact血凝仪在肝素抗凝治疗中的临床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