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斐
摘要:心脑血管疾病作为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头号杀手。由于在日常所摄取的食物中饱和脂肪过多,导致血液过于粘稠和胆固醇含量过高,过量的胆固醇不能完全的分解和代谢出体外,附着在血管壁上,至使血管日趋老化,引发一系列的心脑血管疾病。本文针对营养保健的视角对针对心脑血管疾病的营养成因进行分析并提出具体的营养治疗对策。
关键词:心脑血管疾病;营养成因;治疗对策【中图分类号】R151.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4-0229-01
高血压、冠心病、心脏性猝死、脑中风等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威胁全人类健康与生命的头号杀手,此类疾病引起的死亡占人群总死亡病因的首位。每年因疾病死亡的人当中,死于心血管疾病的人占全部死亡人数的40%;发生脑中风后的死亡率为30%,存活率为70%,但只有15%才能完全康复。心脑血管疾病多数是由于血液粘稠度过高和血液中胆固醇含量过高产生的,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心脑血管疾病在控制高血压、保持正常体重以及保持血脂的正常的前提下,最主要的就是要对患者进行必要的饮食结构和营养调节的适当干预。
1高血脂症的营养治疗
高血脂症是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 血脂包含血浆脂质和脂蛋白两大部分。根据血脂的来源及高血脂形成的原因,血脂的高低与代谢、饮食有一定关系。当肝脏的脂肪代谢功能正常时,可以保持血脂浓度平衡。当各种原因使脂肪在体内的代谢发生了障碍,就会引发高血脂症或其他疾病。如果进食含脂肪、胆固醇高的食物,还会引起高胆固醇血症。在日常生活当中,一定要注意饮食的合理安排,以免导致血脂的升高。
要多食维生素 c、蜂胶、卵磷脂、深海鱼油、蜂王浆、小麦胚芽油以及b族维生素。以上这些食物可以起到抗氧化,参与胆固醇的代谢,帮助脂肪分解,减少过氧化脂质的生成。具有乳化分解油脂的作用,降低血液粘稠度、调节血脂、清理血栓、减少过氧化脂质的产生,保护血管、降低血糖的浓度,双向调节血压;抑制多种病菌和癌细胞,维护神经系统的正常性,并改善血液循环,预防动脉硬化,改善心脏功能和血液循环,增强免疫力。
2高血压的营养治疗
长期高血压极易导致心、脑、肾等重要脏器产生严重的危及生命甚至招致残疾的并发症。高血压的病因至今并尚未十分明确,但可能与长期精神紧张、缺少体力活动、遗传因素、肥胖、食盐过多等因素有关。控制体重要注意热量摄入,可根据劳动强度而定,建议每千克体重供给 25~30 千卡的热量或更低一些。减少动物脂肪的撮取,并减少摄取含丰富胆固醇的食物,对高血压的防治很有积极意义。应多摄入不饱和脂肪,常吃新鲜水果、蔬菜。摄入钾、钙、镁:低钾、低钙、低镁也是高血压发病因素之一。 防止暴饮暴食,减少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勿过度饥饿等,以防进食后诱发胰岛素分泌增加而导致高血压。
3冠心病的营养治疗
冠心病是由于心脏的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造成动脉管腔狭窄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脏病。冠心病对健康和生命的威胁很大,突然发病有可能使人因心脏骤停而猝死。冠状动脉的粥样硬化与体内脂质代谢失常有关,饮食是影响脂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合理调整饮食是预防和治疗冠心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3.1供给适量热能:中年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体力活动和其他活动相对减少,基础代谢率也随之下降。若体重超标,应减少热能的供给以降低体重,维持理想体重是饮食营养预防冠心病的目标。使体重控制在理想范围内。
3.2控制脂肪的摄入量:食物中胆固醇每天应控制在 300毫克以下,可使血清胆固醇水平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并可以预防血液凝固。
3.3限制胆固醇的摄入:若不限制饮食胆固醇的含量,不但会加重症状,还会诱发其他疾病。治疗饮食每天不超过 200毫克,禁用含胆固醇高的食物。
3.4供给适量碳水化合物:肥胖者应限制主食,可多吃些粗粮、蔬菜、水果等含食物纤维高的食物,对防治高血脂症、冠心病等均有益处。
4动脉硬化的营养治疗
4.1动脉硬化的危险因子-胆固醇:大量摄入油腻性食物和富含胆固醇的食物,是动脉硬化发生的主要原因。临床研究发现,血液中胆固醇含量过多,是发生冠状动脉硬化及心脏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4.2油脂饮食与动脉硬化关系密切:日常饮食中,一般都含有一定量的油脂,如果平时喜欢吃肥腻食物而又不注意其他矿物质的摄取,就会使过多油脂沉积于血管壁上,诱发动脉硬化和其他心脏血管病变。合理的饮食可防治动脉硬化,因为血脂升高是动脉硬化的主要病因,所以饮食防治的目的是有效地控制血脂。
5心肌梗塞的营养治疗
心肌梗塞多数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或在此基础上血栓形成,造成血管管腔堵塞所致。而情绪上的危机、营养过剩的一餐、或运动过度及举重等因素也可能诱发潜在的病源。病情稳定后,患者逐渐恢复活动,饮食可逐渐增加或进软食。脂肪限制在40g/d以内,胆固醇<300mg/d,P/S比值>1,伴有肥胖者应控制能量和碳水化合物,以维持理想体重为好。维持水电平衡,注意钾钠平衡,适当增加镁的摄入量;结合临床病情的变化,随时调整水和电解质的失调,伴有高血压病或充血性心力衰竭时应限钠。病情严重不能口服者,应选用肠外营养。恢复期营养治疗按冠心病营养治疗原则。
6急性脑血管疾病的营养治疗
急性脑血管病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高,是当今社会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疾病之一。大多发生在中年以上,尤其是高血压患者,是老年患者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在临床上以动脉硬化性脑梗死及脑出血最为常见。 流行病学调查发现,脂肪摄入过多(占总热能 40%)的地区,脑缺血、脑梗死发病率明显多于其他地区,而低脂肪、低蛋白质、高钠饮食地区,脑出血发病率也高。营养失调不仅仅是主要营养素数量之间的比例失调,在一定程度上,质量比数量更重要。若饮食为高钠、低钙、低钾,易发生原发性高血压和中风。脂肪中的不饱和脂肪酸与饱和脂肪酸的比例失调,也会破坏细胞膜,影响膽固醇的降低。
重症或昏迷患者在起病时如有呕吐、消化管出血则应禁食,并从静脉补充营养。在耐受的情况下,可给予混合奶,以增加热能、蛋白质和脂肪,对昏迷时间较长,又有并发症者,应供给高热量、高脂肪的混合奶。鼻饲速度要慢些,防止返流进入气管内。
7总结
应减少饮食能量以控制体重,减少脂肪总量及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摄入量,增加多不饱和脂肪酸,限制单糖和双糖摄入量,供给适量的矿物质和维生素来确保营养治疗提升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进行的辅助治疗。
参考文献
[1]吕海燕,叶小丽.机关干部超重人群心脑血管危险因素分析和营养教育策略[J].肠外与肠内营养,2010.
[2]焦方栋,王文文.健康教育对高血压住院患者营养相关知信行影响研究[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3.